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觀察與評估

  觀察與評估

  1956年7月24日

   把注意力定在呼吸上時,重要的是,運用我們的觀察力與評估力,學會變化、調節呼吸,使我們能保持呼吸恰到好處地進行。只有那時候,才會得到有益于身心的果報。觀察呼吸[氣]如何行走全程,從鼻端起往下,穿過喉結、氣管、心肺,下行到胃腸。觀察它從頭部起下行,穿過雙肩、肋骨、脊柱、尾椎。觀察呼吸[氣] 從你的手指、腳趾頂端外出,透過每一個毛孔從全身外出。把你的身體想象成一根蠟燭或者一盞汽化燈。呼吸[氣]是燈頭,念住是放光的燃油。你的身體,從骨胳到皮膚,好比是圍繞燭芯的蠟。我們想得善果,必須修到使心明亮、放光,像蠟燭一樣。

  * * *

   世上一切事都有其配對: 有暗就有明。有日就有月。有顯就有滅。有因就有果。因此,與呼吸打交道時,心爲因,念住爲果。換句話說,心是行動者,念是覺知者,因此念住是心的果報。至于身元素——地、水、火、風——呼吸[氣] 是因。當心把這個因造得好時,身的果報是,各元素明亮起來。身體舒適。強健。離病。經由身心升起的果報,以調息這個動作爲因。果報是,我們能認知、覺察。

   我們坐下來禅定時,必須隨著出息、入息觀察它,看它進來時有什麼覺受、它如何移動、或者如何對身體的不同部位施加壓力、它以何種方式升起舒適感。是長入息長出息自在舒適、還是短入息長出息自在舒適

   是快入息快出息舒適、還是慢入息慢出息舒適

   是重呼吸舒適、還是輕呼吸舒適

   我們必須運用自己的觀察力與評估力,學會糾正、調整、安撫呼吸,使它穩定、平衡、恰到好處。比方說,慢呼吸不舒適,就調快一點。長呼吸不舒適,就改成短呼吸。呼吸太柔弱,令你昏沈或者散亂,就加重、加強呼吸。

   這就好比對一盞汽化燈調節汽壓。一旦空氣與煤油以適當的比例混合燃燒,那盞燈就會大放光明——白色、耀眼、遠照。同樣地,只要念與呼吸[氣]緊密結合,同時我們懂得照料呼吸,使它在身體各部位恰到好處,那麼心就會穩定、合一,不會飛出去追逐什麼想法、概念。它會發展出一種功力、一團稱爲明辨的光亮——或者以果報來稱呼,就是知見。

   這個知見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覺知,它不來自老師所教、他人所講,而是被佛陀贊爲正見的一類特別的領悟力。這種領悟力與念住和警覺密切結合。它也可以算作正念、正定。當正定之心越來越有力時,其果報可以引生直覺洞見、直證、清淨知見,最終趨向解脫,不再有疑。

   心將會獨立、靜止、輕安——包容自身,像是玻璃燈罩內的火焰。哪怕有成群的飛蟲圍繞著燈,也不能把火撲滅;同時,火也不能閃出來灼傷掌燈人的手。有念住在連續監督著的心,根本不可能伸展出去接取任何念頭了。它不會往前閃出、朝後晃出。外緣也闖不進內心。我們的眼——明辨之眼——將會明亮、遠矚,正好比坐在網絡的格點上,無論朝哪個方向看,一清二楚。

  * * *

   明辨從哪裏來

   我們不妨拿陶工、裁縫、編工的學藝過程作個比較。一開始,師傅告訴你怎樣製陶、縫褲、編籃。不過你做的産品是否勻稱美觀,有賴于你自己的觀察力。假定你編了一個籃子,接下來要仔細看它的比例,是太矮還是太高。太矮,就再編個高一點的,接著仔細看還有哪裏需要改進,是太瘦還是太肥。接著再編一個,比先前那個更美觀。這樣繼續編下去,直到你編出一個盡可能美觀勻稱、左右挑不出毛病的産品。最後這個籃子就可以作爲標准,你現在可以自己開業了。

   你所做的,是從自己的行動[業] 當中學習。過去的努力,不需要再理會了,把它們扔出去。這是一種自發升起的明辨、一種創新性、一種判斷力,它們不來自老師所教的任何東西,而來自獨立地觀察與評估你自己做成的産品。

   禅修也一樣。爲了升起明辨,你在觀呼吸時必須仔細觀察,必須學會如何調整、改進,才能使它在全身比例適當——達到流暢無阻的地步,使你以慢入慢出、快入快出、長、短、輕、重等方式呼吸時,都感到舒適自在。要達到無論以何種方式呼吸,出息入息都感覺舒適的地步——以至于任何時候你一專注呼吸,立即有自在感。你能夠做到這一步時,身的果報就會顯現出來: 有一種開放寬廣的輕安感。身體將會強健,呼吸[氣]與血液流暢無阻,不會形成讓疾病侵入的開口。身體將會健康、清醒。

   至于心,當念住與警覺爲因時,寂止之心爲果。疏忽爲因時,散亂、躁動之心爲果。因此,爲了得到上述的善果,我們必須努力造起善因。如果我們運用自己的觀察力與評估力照料呼吸,不斷地糾正、改善呼吸,我們自己將會發展起覺知,那就是一步步提高定力所得的善果。

  * * *

   當心帶著全副的慎密專注時,它可以放開過去的概念。它看清了舊時諸所緣的真相,那裏沒有什麼持久、確定的實質。至于前方的未來,它又好比駕小船穿越大海,必然是危機四伏。于是,心放開未來的概念,來到當下,知見當下。

  心堅定不移,

  無明消退。

   知見升起片刻、隨後消失,令你領悟到,當下存在一種空。

  空性。

   你不抓緊關涉過去的世間造作、關涉未來的世間造作,也不抓緊關涉當下的法造作。諸造作消失了。無明——也就是虛假不真的覺知——消失了。『真』也消失了。剩下的惟有覺知: 『覺知……覺知……』。 。

   造作身的因,即呼吸; 造作語的因,即構成詞句的尋想; 造作心的因,即思維: 全部消失。然而覺知不消失。當造作身的因在動時,你知道。造作語的因在動時,你知道。造作心的因[23]在動時,你知道,但覺知不粘著于它所知的任何事。換句話說,造作不能夠影響它。只有單純的覺知。一念之間,心顯現了,造作顯現了。你想用,它們就在那裏。不想用,它們依其本性,自行消失。覺知超越一切。這就是解脫。

   禅修者欲得善果,必須達到這類的覺知。心的修練,要求的就是這麼多。把事情複雜化,會造成衆多紛擾,難以達到真正的目標。

  --------------------------------------------------------------------------------

  [23] 造作身的因: 指呼吸[氣]。據中部44 《問答小經》[[Cūǃavedalla Sutta ] 『出入息屬于身,縛于身,故稱出入息爲身造作[身行] 。尋想與評估[尋與伺] 之後口發言語,故稱尋想與評估爲語造作[語行] 。辨識與感受[想與受] 屬于心,縛于心,故稱辨識與感受爲心造作[心行] 。』出入息爲身造作的主動因素。此處指覺知已直觀洞見造作之因與果。以上爲英譯者對筆者解說的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