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一步一步培育心力

  一步一步培育心力

  1956年7月26日

   你在觀出入息時,要試著保持念住。不要讓自己忘記、走神。試著放開一切過去、未來的概念。在心裏默念『佛陀』: 隨著每一次入息、默念『佛』,隨著每一次出息、默念『陀』,直到心靜止下來。接著你可以停止默念,開始觀察出入息,看它是快是慢、是長是短、是重是輕、是寬是窄、是粗是細。哪種呼吸方式舒適,就繼續。哪種方式不舒適、不自在,要作調整,以你自己的辨別力爲判斷標准——這就是擇法[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a] ——直到它恰好合適。( 你以這種方式作調整時,就不需要繼續默念『佛陀』,可以把它放開了。)

   你必須照看心,確保它不逰走、不動搖、不飛出去追逐任何外在的概念。使心保持寂止、冷靜、淡然,就好像只有你一人獨坐世上。讓呼吸[氣]傳遍全身各處,從頭部傳到手指腳趾頂端、前胸後背、腹部中央,一直穿過腸道、沿著血管、從每個毛孔傳出體外。作深長呼吸,直到身體有充沛感。身體將感覺輕質、開放、寬敞,好比吸滿水的海綿: 擠壓時水一湧而出,毫無滯塞。

   到這一步時,身將有輕安感。心將有清涼感: 好比水透過泥土,滲入樹根,持續給樹補充新鮮滋養。心將被矯直、置正,不朝前後左右偏倚。換句話說,它根本不伸向任何概念或外緣。

   概念是心造作的精髓所在。心思考過去未來之事,接著開始對它們加以發揮,附以善惡、喜厭。我們如果當它是好事,于是高興起來,信以爲真: 這是『癡』。如果當它是壞事,便郁然不樂,這就蒙蔽、汙染了心,使它生氣、焦躁、惱火: 這是『惡意』。在內心引生躁動不安的東西,都屬于蓋障[nīvaraṇā] ————破壞我們修定的善德的心造作。因此我們必須把它們全部祛除。

   心造作[心行],如果從世間角度想,是世間造作;從法的角度想,是法造作。兩者都來自無明[avijjā][21] 。這無明消解時,覺知將代之升起。因此我們必須練習增強定力,達到造作消解的地步——那時候,無明也將消解,只剩下覺知。

   這個覺知就等同明辨,不過它是從內在升起的明辨。它不來自老師教給的任何知識,而來自專注當下事件的寂止之心。這個覺知極其深邃,但仍然是世俗明辨,不是出世明辨,因爲它來自標籖與概念,仍受『有』與『生』[[22]的綁束。

   我們也許開始了解過去的事,知見自己經曆過的有生狀態: 這叫做宿命智。我們也許開始了解未來,知曉他人的事,了解他們如何死亡與重生: 這叫做生死智。這兩種智仍然滲有執取,導致心隨其好惡而搖擺。我們的洞見正因此被敗壞。

   有些人,當他們得知自己前世在善界的有生時,對見到的種種事物沈迷、愉悅、興奮。看見自己的前世不佳,便氣惱、不樂。這根本是因爲心還執取它的有生狀態。喜愛我們感到良好滿意之事,這是耽樂。厭惡我們感到不良不足之事,這是自虐。這兩種態度都屬于偏離了正道、正見的錯誤之道。

   過去、未來之事,即使關涉法,仍然是造作,因此遠遠偏離了目標。因此下一步是,利用我們的定功使心力更強,達到它能夠熄滅這些世俗明辨形式的地步。接下來心就會進展到出世明辨——這是一類更高等的明辨,一種能使心解脫執取的覺知——正念、正道。即便我們得知自己與他人的好事壞事,也不會生喜生嗔。我們對衆生在世間的生死輪回只有厭離、無欲、惋惜。我們覺得它毫無意義、毫無實質。我們已不再有好惡感。我們已耗盡對『自我』及其它一切的執取。心有節製;中性;平衡。這就稱爲六支舍[chalang-upekkha, 見詞彙表] 。我們放開發生的事,放開我們所知所見的事,讓它們沿著自身的軌迹運作,不把情緒牽扯進去。心就會提升到解脫洞見的層次。 這時候,要使你的心力更強,達到連證悟所得也不執取的地步。知僅是知,見僅是見。使心保持獨立。不要讓心流出去追逐它的知。我們知了,到此爲止。見了,到此爲止。我們不攀附那些事物,居爲己有。那時候,心將獲得全力,自然地趨向寂止——毫不介入、依賴任何事物。

   造作徹底消失,只剩下法的清淨態: 空性。這就是非造作之法。解脫。心脫離世間——獨住法流,不上不下、不前不後、不進不退。心好比定樁。正如把一株樹與定樁以繩相連: 樹被砍倒時,繩繃斷,定樁原地不動,同樣地,心原地不動,不受任何客體或所緣的左右。這就是滅盡雜染之漏的聖者之心。

   凡是按照這裏提到的方式修心的人,將會證得安穩、自足、甯靜,遠離一切困擾苦迫。我們在這裏簡要談論的內容,足可以作爲指南,助我們爲此生從苦迫中解脫而修練心。重視這些事,日後對我們有益。

  --------------------------------------------------------------------------------

  [21]『無明』[avijjā ]: 無覺知。有多層次,此處消解的無明非特指五上分結之根本無明。下文宿世智等直覺智亦稱『明』[vijjā] 。

  [22]『有』[being; bhava ]: 存在。『生』[birth; jāti ]: 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