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那
禅那[jhāna] 意謂全神貫注、聚焦于單一對象或所緣,譬如觀呼吸。
一. 初禅有五要素[五禅支][16]。
(1) 尋想[vitakka,尋]: 默想呼吸,直到能夠使心連續想著呼吸,不受幹擾。
(2) 一所緣性[ekaggatārammaṇa,一境性]: 心系呼吸。不讓它偏離,去追逐其它概念或所緣。監督你的思維,使之專意調息,直至氣息舒順。( 心合一、隨氣安憩。)
(3) 評估[vicāra,伺]: 對如何讓這股舒順的呼吸感[氣感] 傳播開來,與體內其它的氣感相連,有所領會。讓這些氣感傳播開來,直到它們在全身相互貫通。一旦身體得到呼吸[氣] 的安撫,痛感將平息下來。身體將充滿良好的氣能。(心只關注與呼吸相關的事件。)
爲了升起初禅,必須把上述叁要素彙合起來、作用于同一道呼吸流。這道呼吸流接著能把你一路帶到第四禅。
尋想、一所緣性、評估,此叁者爲因。因緣俱熟之時,顯現以下果報——
(4) 喜[pīti ]: 爲身與心一種強烈的滿足與清新之感,直趨內心,超乎一切。
(5) 樂[sukha]: 指由寂止、無擾而升起的身的安適感[kāya-passaddhi,身輕安];由自在、不亂、無擾、甯靜、提升而升起的心的滿足感[citta-passaddhi,心輕安] 。
喜、樂爲果。初禅的五禅支照此僅分兩類: 因與果。
隨著喜與樂的增強,呼吸愈加精細。入定持續的時間越長,果報越有力。你得以放下尋想與評估( 前期的開路因素)——完全只依賴單一禅支即一所緣性——進入第二禅那( 道心,果心) 。
二、第二禅那有叁要素: 喜、樂、一所緣性(道心) 。這是指已嘗得初禅果報之心態。既入二禅,喜、樂愈強,這是由于兩者只依賴單一的因,即一所緣性,從此由它照料以下工作: 專注呼吸令它越來越精細,保持平穩寂止,身心兩者隨之都有清新自在之感。心較先前更加穩定、專注。隨著繼續專注,喜與樂越來越強,並開始擴張、收縮。繼續專注呼吸,把心移向更深,到達一個更精細的層次,藉此避離喜與樂的動態,于是入第叁禅那。
叁、第叁禅那有兩要素: 樂與一所緣性。身安靜、不動、獨立。無痛感升起幹擾它。心獨立、寂止。呼吸[氣] 精細、暢流、寬廣。有一團光亮,白如棉絨,彌漫全身,止息身心的一切不適感。繼續只管專意照料這團寬廣、精細的呼吸[氣] 。心有自由: 無過去、未來的雜念幹擾它。心獨自凸顯而立。四屬性——地水火風——在全身相互和諧。幾乎可以說,它們在全身各處是純淨的,因爲呼吸[氣] 有力量掌控與照料其它屬性,維持其協調合作。一所緣性爲因,念住與之結合。呼吸[氣] 遍滿全身。念遍滿全身。
繼續朝內專注: 心明亮有力,身體輕。諸樂受靜止。身感穩定、均衡,覺知中無空檔遺缺[17],令你得以放開樂感。樂之諸相趨向靜止,緣自于四元素的平衡、不動。一所緣性作爲因,有力量更深沈地朝下專注,把你帶入第四禅那。
四、第四禅那有兩要素: 舍[upekkha] ; 一所緣性或念住。第四禅那的舍與一所緣性,高度專注有力: 堅實、穩固、確定。氣元素絕對寂止,無波動、逆流或間隙。心處于中性、寂止,無一切過去將來之想。構成當下的呼吸[氣] 處于靜止態,如風平浪靜之海天。你能夠遙知遠處的景觀與聲響,因爲呼吸[氣]平坦無波,其作用如電影屏幕,凡所投射,盡得清晰回映。知見在心中升起: 你覺知,但維持中性、寂止。心中性、寂止; 氣中性、寂止; 過去、現在、將來全部中性、寂止。這是定住于無擾、寂止之氣的真正的一所緣性。身內的各處之氣相互貫通,你得以透過每個毛孔呼吸。你不必經由鼻孔呼吸,因爲出入息與身內其它的氣層次形成了統一的整體。氣能的一切層次均衡、遍滿。四元素都有同樣的特性。心完全寂止。
定力強大,光熠煜,
此爲了知大念處。
心放光華,
如日之光。
雲霧不蔽,
光照大地。
心朝四面八方放射光明。由于念的貫注,氣明亮,心全然明亮。定力強大,光熠煜……指心有力量、有主權。四念處全部彙聚爲一處,不存在『那是身、那是受、那是心、那是法[心理素質] 』的分別感。無其爲四者之感。故稱大念處: 四者無分別。
心有定力之故,
專注、集中、真實。
念住與警覺彙集爲一: 一乘道[ekāyana-magga] 之意即在于此——四元素之間、四念處之間相互協調,四合爲一,引生高度的能量與警醒,它們就是驅盡一切迷蒙黑暗的內在淨化之火[tapas] 。
隨著你進一步高度專注心的光明,功能將因放開一切攀緣而升起。心獨立,如登達頂峰者,有資格環顧四方。心的居住處——也就是支撐著心的凸顯與自由的氣——處于提升狀態,使心得以明見一切法的造作——即元素、蘊、處—— 的位置。正如帶著照相機上飛機的人,可以俯拍下方幾乎一切事物,同樣地,一位達到此階段即世間解境界者,可以如實地知見世界、知見法。
再者,屬于心的領域的另一類覺知,即所謂毗婆奢那智或解脫之技能者,也將顯現。身的元素或者說屬性將成就功能[kāya-siddhi,身成就; 身悉地]; 心將成就韌力。需要世間或法的知識時,你便把心深沈有力地定聚于氣。隨著心的定力觸擊此純淨元素,直覺知見即在該元素中湧上來,如唱針觸擊唱片而發聲一般。一旦你的念注聚焦于一個純淨的對象,接下來你想見形則形現,欲聞聲則聲起,無論是遠是近、涉及世間或涉及法、關己關他、過去現在將來——無論你欲知何事。隨著你深沈入定,想著你欲知之事,它將會顯現。這便是智[ñāṇa] —— 一種能夠知解過去、現在、將來的直覺敏感性——一個惟有憑你自悟的重要的覺知層次。諸元素如穿行于空中的無線電波。如果你的心力與念力強大,你的技能高度發達,便可利用那些元素,使自己與整個世界相接觸,使知見得以在內心升起。
當你掌握了第四禅後,以之爲基礎,可發展八種技能[八明]:
一、毗婆奢那智[vipassanā–ñāṇa]: 對身心現象之生、住、滅的明晰的直覺洞見。這是一類特殊的洞見,它完全來修心。它有兩類形式:(1) 未假思索便知某事。(2) 對某事略想即明,不像一般知識的獲得需作大量的思索。片刻考慮頓時明了,如飽浸汽油的棉絨,火柴一點,頓時升起火焰。此處的直覺與洞見,迅捷如此,大有別于尋常明辨。
二、意力[manomayiddhi,心力]: 以意念影響事件的能力。
叁、神變[iddhividhī]: 示現超自然功能的能力,比如在某些情形之下造出形像,某些群體的人士將能夠看見。
四、天耳[dibbasota]: 遙聽遠聲的能力。
五、他心智[cetopariya-ñāṇa]: 了解他人內心層次——善惡、尊卑——的能力。
六、宿命智[pubbenivāsānussati-ñāṇa]: 回憶宿世的能力。(你若修得此技,便無須臆測死後是斷滅還是重生了。)
七、天眼[dibbacakkhu]: 看見遠處近處粗糙、細微形像的能力。
八、漏盡智[āsavakkhaya-ñāṇa]: 減少與滅盡內心雜染之漏的能力。
上述八明的成就,惟有來自修定,我寫下這份以念住呼吸[18]爲根本法門的修定入禅的扼要指南,意在于此。你如有志成就此中之善德,當把注意力轉向修練你自己的心與意。
--------------------------------------------------------------------------------
[16] 本書對各禅支的譯法選擇依英文版直譯。vitakka : directed thought; 尋想,專向思慮,心指向或朝向所緣或對象、目標、業處。vicāra: evaluation; 評估,亦包含分辨、調整的成分: 例如調整出入息,使之舒適、易于心的停住。這都是禅定時心的動作[actions of the mind] ,即阿姜李所說的因。ekaggat-ārammaṇa: singleness of preoccupation; 一所緣性,心專注單一所緣。一所緣性的品質隨著禅定的深入而提高或者說成熟: 初禅時心仍然在一邊看著所緣,自第二禅起,心進入所緣,此後與所緣愈趨合一[心物合一] 。另一類似的詞爲cetaso ekodibhāva: 覺知的合一[unification of awareness] ; 覺知成爲一元、合一狀態。該素質從第二禅起存在,至無色界的識無邊處爲頂點。以上爲筆者向英譯者請教時的討論概要。cetaso ekodibhāva 見第二禅公式[增支部5.28等]: 『隨著尋想與評估[尋與伺] 的寂止,他入第二禅而住: 由定而生的喜與樂,非尋想非評估的覺知合一[cetaso ekodibhāvaṃ]。』
[17]『空檔遺缺』據英譯者既指時間也指空間。
[18]『念』或『念住』: 巴利文 sati; 英文mindfulness。『念處』: 巴利文satipaṭṭhāna ; 英文多譯作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 坦尼沙羅尊者則譯作 frame of reference: 『參照框架』,即以特定框架鎖定目標連續觀察的意思。據尊者對中譯者的解說,sati 是指一種心理素質或能力; satipaṭṭhāna 是指確立念住的修練,共有四種。尊者在一篇開示中提到,佛陀把 sati 定義爲記憶的能力,以四念處闡明該功能在禅修中的作用[相應部48.10 《根分別經》]: 『何爲念根
有此情形,一位聖弟子具念、高度精細,即便長久之前所作、長久之前所言亦能記憶、回憶。[以下爲四念處公式:] 他連續在身內專注身—— 精勤、警覺、念住—— 平息對世界的貪與憂。他連續在受內專注受…專注心…專注心理素質[法]—— 精勤、警覺、念住—— 平息對世界的貪與憂。』念住呼吸意指把呼吸牢記在心。每一次入息、每一次出息,不忘觀息…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專注[[attention] 以間斷性的片刻形式存在。你對某件事物的專注只能持續極其短暫的片刻,若想連續保持專注,你必須一刻接著一刻地提醒自己,回返其上。換句話說,連續的專注—— 能夠觀察事物隨時間變化的那種—— 必須把爲時短暫的專注連綴起來。這就是念住的目的( 見《定義念住》) 。筆者認爲另一位林居導師阿姜索的解說亦具高度實用性:『想著一個目標,把它與心連接起來,這本身就是確立念住[satipaṭṭhāna] 的動作[the act] 。』類似地,阿姜李在《四念處》中說:『念,是把心與它的目標連接起來的那條軸帶。』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禅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