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少做起 法的新鮮滋味

  法的新鮮滋味

  The Fresh Flavor of Dhamma

  1959年8月23日

  你坐在這裏禅定時,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一件事上。如果你從那件事上溜開,就好比掉進了地獄。這裏的“地獄”是指什麼意思

   Cakkhum adittam: 任何從眼進來的,稱爲一團地獄火球。Sotam adittam: 任何從耳進來的,稱爲一團火球。任何從鼻、舌、身、意進來的,都是一團火球。如果你去注意那些東西,它們會使你發熱,熱得好比此生落入地獄之火。因此你應當斬斷一切那樣的關注。根本不讓它們擾亂你的心。

  雜染好比鹵水; 法好比清水,以叁種方式利益世界:(1)可以飲用。(2)可以清洗物件。(3)助植物生長。至于鹵水,你不能喝,不能用來洗東西,澆溉植物,它們會死。

  一個坐在雜染中發酵的人,好比一條鹹水魚。鹹水魚腥味強。有一次我在尖竹汶府,住在蓮池寺,有一群漁婦拉著一堆海魚經過寺外,距離大概有80米。即使那麼遠,魚腥味照樣沖,實在臭。淡水魚有氣味,但不及鹹水魚。同樣地,有許多雜染的人,實在腥臭: 沒有人願意讓他們靠近,去哪裏受人嫌。

  一般情形下,鹹水魚只喜歡生活在海水裏。如果你抓了它放進淡水,立即會死。淡水魚也一樣: 抓了它放進鹽水,它立即會死。但是現代科學家發現一種把鹹水魚變成淡水魚的辦法。他們把鹹水魚放在鹽水裏,一點一點兌進淡水。那些魚慢慢地熟悉了淡水,一直到可以養在淡水池裏不死。淡水魚也同樣: 科學家們把鹽水逐漸兌進淡水魚池裏,那些魚慢慢習慣了鹹水生活條件,直到科學家可以把它們放進海裏不死。同樣地,滿是雜染的人,就好比鹹水魚。他們一開始來寺院時,帶著所有雜染一起來。接著,隨著誦經、坐禅,開始嘗到法的滋味,他們的心逐漸遠離原來的鹹腥: 也就是貪、嗔、癡。善德一點一點滲入內心,逐漸稀釋了雜染之惡,一直到他們的心有了法的滋味,煥然一新。內心的焦躁與混亂感會消失,他們滿足地安住于法中,有快樂、有甯靜,象一條鹹水魚習慣了淡水。

  淡水有四種: 靜水、流水、下落的水、上湧的水。靜水是湖裏、井裏的水。流水是河道、運河、小溪的水。下落的水是指瀑布和雨水。有時這類水又重又冷,變成冰雹,砸在頭上發痛。上湧的水是湧泉、噴泉的水。同樣地,法有各種各樣──四十個禅定主題中你可以隨意選擇。

  當你跟你的雜染糾纏不清,或者喜歡來回穿梭于外在的觀念與辨識之間時,你跟怒海中一只小船裏的人,沒什麼不同。坐著、躺著,得不著一點休息,因爲浪頭不停地沖擊,你頭暈反胃。心在翻攪,找不到一點安甯。只會在那裏叫:“我要死了! 我要死了!”

  不過,當你努力把自己從那一大堆雜染、一團團地獄火球中拉出來──也就是使心進入佛、法、僧的品質,在定力中確立起來時,你便脫離了風浪。好比一個上岸的人,腳踏堅實的大地。腳踏堅實大地的人,可以隨意坐著、躺下、站起、行走、蹦跳。他比那些還在海裏的人要舒適多了。因此,我們應當訓練心智,達到正定,徹底斬斷一切外在的觀念與辨識。這樣,我們都會得到安居處,得到休憩。

  法的滋味,好比長生甘露。如果你與法常住,那麼死時會到一個好去處,成爲身心純淨的淨居天神[visuddhi-deva]。這樣的人,不輕易死,也不象一般人那樣死。如果你想達到不死境界,必須以清涼、清潔、清淨的法,洗滌你的思想與行爲,使它們清潔發亮。那樣,你就會嘗到不死的滋味,超越死亡,最終達到超世與涅槃。

  功德回向誦文

  sabbe satta a hontu

  avera sukha-jivino

  katam punna-phalam mayham

  sabbe bhagi bhavantu te

  願一切衆生,永遠免遭敵意,生活快樂

  願一切衆生分享我善行的福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