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尊者阿姜李簡傳 英譯者前言 中譯者前言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作者]阿姜李-達摩達羅

  [英譯]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Keeping the Breath in Mind and Lessons in Samadhi

  by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from the Thai by Thanissaro Bhikkhu

  目錄

  阿姜李簡介

  英譯者前言

  中譯者前言

  念住呼吸

  •引言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禅那

  •禅定開示

  •呼吸禅定入門

  •基本功

  •心的照料與滋養

  •一步一步培育心力

  •就在你的鼻端

  •觀察與評估

  •放開的藝術

  •使呼吸更精細

  •直路

  •安止處

  •正定

  •真相與它的影子

  •造作

  •超越對錯

  •零點

  附錄

  詞彙表

  英譯者後記

  福德回向誦文

  

  尊者阿姜李簡傳

   阿姜李1906 年出生于泰國東北部烏汶府鄉村。二十歲在本村寺院出家,開始了佛法教義與僧侶戒律的學習。他遺憾地發現,自己所在寺院的生活類似于泰國當時多數寺院,與佛陀教導的梵行生活相距甚遠。他後來在自傳中寫道:『當時我們與其說是在奉行禅思的職責,不如說是在享樂: 下棋、摔角、守靈時與姑娘們玩火柴逰戲……每讀戒律課本,我心裏實在不舒服。我對自己說: 「你若不想還俗,得離開這所寺院。」』

   作此決定後不久,他碰巧遇見一位頭陀僧,這位比丘的承傳來自阿姜索•堪塔西羅(1861-1941 )與阿姜曼•布裏達陀(1870-1949) 確立的林居修行傳統。阿姜李對他的言教與梵行方式印象深刻,于是步行出發找到阿姜曼,成了他的弟子。他跟隨阿姜曼度過了兩段密集禅修期: 一次是初遇那年在烏汶森林,第二次是四年後在清邁的徹地倫寺。阿姜曼與阿姜索的言教在那個年代之所以獨一無二,不僅在于他們指出涅槃之道尚存,而且爲使弟子朝此目標進步,其訓練方式也獨一無二: 不僅包括了密集禅修,而且還對弟子的品格——其習性、價值觀、觀察力——作全面的重新教育。阿姜李在自傳中寫道:『與阿姜曼一起的那段生活對我極其有益,但也極其艱苦。我必須願意重新學習一切……有時他訓斥我,說我邋蹋,總不把東西擺在正確位置,但他從不告訴我什麼是正確位置……要能跟他一起住,你必須有高度觀察力,思考慎密。不能在地板上留下腳印,喝水、開門窗時不能出聲。做每件事——包括挂僧袍、整理睡鋪等一切瑣事——都必須有條不紊。否則哪怕在雨安居期間,他照樣把你趕出去。即便如此,你也必須接受,盡量發揮自己的觀察力。』

   『其它方面,譬如在坐禅與行禅的修習上,他對我作了全面訓練,令我徹底折服。但我至多只在百分之六十情形下跟得上他。』

   阿姜李的第二個訓練期完成後,阿姜曼指點他去泰國北部叢林自行逰方修練。阿姜李至終走遍泰國每一個地區,及至緬甸、柬埔寨、印度。在阿姜曼的弟子當中,阿姜李是第一位把林居傳統的禅法傳授給泰國中部主流社會的頭陀僧。1935 年,他在東南海岸尖竹汶府一處墓地建立了克隴功森林寺; 1955 年又在曼谷郊外湄南河口的沼澤地帶建立了阿育王寺。他的弟子當中有比丘,也有來自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男女居士。1957 年他被泰王室尊封爲昭昆。阿姜李于1961 年圓寂。

   即便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裏,阿姜李仍然定期入叢林隱居。再引他的自傳:『我喜歡林居生活,它給了我多樣的禅思主題……那裏寂靜無聲,便于觀察環境的影響。以野雞爲例: 它若像家雞一般懶散,要不了多久眼鏡蛇與蒙鼠便會吃了它……我們人也一樣: 把時間耗在閑暇逰伴上,如泥中刀鋤,容易生鏽。若是在磨石與鐵锉上不停地打磨,鏽迹便無從長起。因此我們必須學會保持警覺……

   『林居修行,使心獲得自信。你學過的法,甚至你尚未學過的法,自會顯現出來,因爲自然就是導師。這就好比各國藉以開發高能的世間科學: 那些發明與發現,沒有一項來自書本,而是來自科學家們對自然規律的研究,那一切就顯現在世間此地。至于法[Dhamma],它好比科學: 它存在于自然。我意識到這點時,便不再擔心少習文本的不利。我回想起世尊和弟子們: 他們研究自然法,從中學習,沒有人循照一本教科書。

   『因此,我允許自己對經文有所不知[1]。有的樹夜眠日醒。有的樹日眠夜醒。』

  --------------------------------------------------------------------------------

  [1]見《法句經》20: 『雖只背誦少許經典,然而如法實行,滅棄貪嗔癡,由警覺令心得善解脫,今世後世皆不執取: 他得以分享沙門生活的利益。』

  

  英譯者前言

   本書爲一部有關心解脫的操作手冊 ,所傳內容非是一套費解的理論,而是以念住呼吸爲起點的一門基本技能。

   書中的言教來自阿姜李•達摩達羅(1906-1961),泰國最受推崇的佛教禅修導師之一。阿姜李是一位林居僧,即選擇獨居叢林、以禅修爲梵行主題的比丘,因此他的言教來自個人的實修經驗,同時也注意與佛教的標准教義相映證。

   本書分兩部分: 前一部分是有關呼吸禅定技能——這是阿姜李的專長——的基本指南,其中給出了他在梵行生涯的不同階段發展出的兩套方法。第二部分收錄了他的十五篇開示摘要,解說禅修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

   你若想立即開始禅修,回頭再補充細節,可以直接閱讀方法二。反複細讀七個基本步驟直至牢記于心,之後開始練習。要注意,特別在初始階段,不要讓外來的觀點與訊息充斥內心。否則你可能在禅定中耗去過多時間找尋某些現象,卻看不見實際發生的情形。本書的其余部分可待以後你有個別問題希望求解、或者你對自己在做的事想有個總體了解時再讀,不過這兩種情形時常重疊。

   本書的目的在于提示一些可能性: 指點你過去可能忽視的地方,引薦你未曾設想過的途徑。具體學到什麼,完全與各人有關。不要強迫。不要因爲書中未提到你的體驗而困擾。不要因爲自己沒有書中講述的體驗而失望。

   譬如禅相: 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它們與個人有關,對禅修來說並非真正必要。如果你有禅相的體驗,則要學會明智地利用它們;如果沒有,則要學會善用你已有的其它體驗。重要的是,牢記基本步驟,連續仔細觀察。

   禅修類似于木工、航海等任何的一門技能,自有一套術語,對初學者來說必定如密碼般難解。使用本書的挑戰之一,便是破解密碼。部分難點在于,有些詞彙本身屬于外來語: 它們是巴利語即現存最早的佛教文獻用語,並且附帶著泰文的語義色彩。不過問題相對不大。這些詞多數在文中已作注解;書後的詞彙表不僅對文中未注解之詞給出了定義,而且對不少已注解之詞作了補充說明。

   一項更大的挑戰,在于領會作者的視點。禅修中我們打交道的對象,乃是從內在體驗到的身與心。阿姜李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在禅修中度過,對于從該角度觀察身與心有著長期的經驗,他的選詞用字自然地體現了這一點。

   例如,在提及呼吸或呼吸感時,他指的不僅是出入肺部的空氣,而且指從內在體驗到的、遍及全身的呼吸覺受[氣感] 。同樣,身體的『元素』[dhātu] 也非是指化學元素,而是指對能量性、溫熱性、潤濕性、堅硬性、空間性、意識性[2]的元覺受——也就是身體對內在覺知的直接呈現形式。要超越對這類術語的怪異感,惟有開始從內部探索你自己的身與心,對哪些詞適用于你個人的哪類體驗,有所領會。只有那時,這些術語才達到其原本目的——即作爲提升你的內在敏感度的工具—— 因爲禅定的真谛不在于理解文字,而在于掌握那門引導你直觀了解覺知之心的技能。

   我們不妨把本書比作一份食譜。僅僅閱讀食譜,即便了解了全部術語,也不能從中得著絲毫味感與養分。初學幾步後知難而退,也同樣白費時間。然而,你若能夠一直學到底,那時便可以把書放在一邊,享受自己的烹饪成果。

   我希望這本書有助于你個人探索念住呼吸的善益。

  坦尼沙羅比丘(傑弗裏•德格拉夫)

  美國加州慈林寺

  Tha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Metta Forest Monastery

  PO Box 1409 Valley Center CA 92082

  --------------------------------------------------------------------------------

  [2]『能量性、溫熱性、潤濕性、堅硬性』: 分別指風、火、水、地四元素或屬性[四大; 四界] 。參見附錄詞彙表 dhātu。其中風元素一般作輕動性解,本書英文版譯作energy [能量]。根據坦尼沙羅尊者對中譯者的解釋,這是因爲…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尊者阿姜李簡傳 英譯者前言 中譯者前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