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僧的品質,我們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修心[bhāvanā]。修練心,達到入定寂止,才能升起明辨。這裏所說的明辨並非指普通的分辨力,而是指直覺洞見,它完全來自與心直接打交道。譬如回憶宿世、了解衆生死後投生處、洗滌心的垢染之漏[āsava]: 這叁種稱爲智眼[ñāṇa-cakkhu]的直覺,會對在心意領域訓練自己的人升起。不過,如果我們去從色、聲、香、味、觸當中尋求知見,其中又夾雜著種種概念,那就好比跟著『六師』學,是不可能明察真相的。正如佛陀早年曾師事六師,未能求得覺醒。他于是把注意力轉放在自己的心意上,獨自修練,以念住呼吸爲起點,一路走向終極目標。只要你仍從六塵[感官對象]中尋求知見,你就是在跟六師學。不過,當你把注意力聚焦于人人都有的這個呼吸,達到心寂止入定的地步,便有機會成就真智,即: 清淨的覺知。
有些人相信他們無需修定,只修明辨即可證得明辨解脫[6]。這根本不正確。無論是明辨解脫還是心解脫,兩者都以定爲基礎。它們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好比走路: 一般人不會只用一條腿走。哪條腿爲主只取決于個人的習慣、特性。
明辨解脫,乃是藉觀想世間事態的種種層面,令心漸漸平息寂止,升起直覺的解脫洞見[vipassanā–ñāṇa,毗婆奢那智] —— 即對四聖谛的透徹領悟。而心解脫則不涉及太多觀想,而是單純地令心寂止,達到安止定。從那裏出發升起直覺洞見,明察諸法實相。這便是心解脫: 先止後觀。
一個人飽讀經書,精通文義,可以正確闡明教義的種種要點,然而心無內在的凝聚處,則好比飛行員駕機,雖然明察雲層星座,卻不知降落跑道在何處。他會出大麻煩。飛得過高,便出了大氣層。他只得來回盤旋,直到燃料耗盡,墜毀荒野。
有些人學曆雖高,行爲卻不比野蠻人善良。這是因爲他們自以爲是、自命不凡。有些人自以爲學問、思想、觀點層次高,不屑修定,以爲有本事直證明辨解脫[慧解脫] 。實際上,他們正如看不見降落跑道的飛行員,在走向災難。
修習定力,正是在爲自己鋪一條降落跑道。明辨升起之時,你得以安穩解脫。
這就是我們何以想在佛法修持中圓滿成就,必須完整培育正道叁部分——戒德、定力、明辨的緣故。否則我們怎能說自己已覺悟四谛
聖道必須由戒德、定力、明辨構成。我們不在內心培育它,便不可能領悟。不領悟,又如何放得開
我們多數人,一般而言樂見成果,不願築基。我們也許一心想要善德、清淨,但如果根基尚未完成,仍將繼續貧匮。好比愛錢財卻不願做工的人,怎麼可能是敦厚良民
一旦心有匮乏,轉而墮落犯案。同樣地,我們在佛教行持上既想得正果,又不願做工,就得繼續貧匮。只要內心貧匮,即便知道不對,仍然注定去外界追求貪欲、私利、地位、享樂、贊譽等世間誘惑。因爲我們並無真知,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所作所爲非出自真心。
聖道永遠真實不虛。戒德爲真、定力爲真、明辨爲真。不過,我們自己若不真,就見不著任何真品。我們在戒德、定力、明辨的修持上若不真心,作爲果報,只能得到赝品。用赝品時必然苦。因此我們必須真心實意。真心才能夠嘗得法味,這個滋味遠勝于世上的一切美食佳肴。
因此,我編寫了以下兩份念住呼吸的指南。
祝 甯靜
阿姜李•達摩達羅
曼谷 波羅尼瓦寺
1953 年
--------------------------------------------------------------------------------
[3]『清淨的覺知』[buddha]: pure knowing,據坦尼沙羅尊者,是指純淨、不混雜任何心理活動[ mental activity]的覺知。中部49《梵天請經》中提到的『無表面、無邊際、光明遍照的意識』,即是此覺醒的覺知 [awakened awareness]。
[4]『雜染』: 巴利文 kilesa; 英譯 defilement; 古漢譯『煩惱』。錫蘭佛教出版社[BPS]的英文佛教辭典作汙染心的不善巧素質解; 巴利聖典學會[PTS]巴英辭典作汙染、不純、道德上的低落、貪欲 、障礙解。本書中的『煩惱』依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1993]作『煩悶苦惱』解。
[5]『明辨』: 巴利文 paññā; 該詞一般譯作『智慧』或『慧』; 梵文音譯般若。英文多譯作 wisdom; BPS與PTS辭典的義譯還包括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insight [領悟; 智識; 洞見]; 本書英文版譯作discernment[識別; 分辨力]。據坦尼沙羅尊者對中譯者的解釋,與 paññā 同源的巴利文動詞 pajānāti 意爲分辨,把原本含混、不明顯的事物分辨清楚; wisdom 則無相應的動詞,易被理解爲某種頓現而抽象的靈感。從禅修者的角度追究 paññā 之意,乃是對禅定業處連續作細微深入的觀察與分辨[pajānāti]的能力,因此可作爲一門技能逐步修練。中文的『智慧』與 wisdom 近似,亦無相應動詞。作爲實修指南,筆者在本書範圍內選擇以『明辨』譯之,以提示漸次分辨的動作在禅觀中的重要性。爲保持一致,本書把本書把 paññā-vimutti 試譯爲『明辨解脫』。
尊者曾提到: 早期跟隨阿姜放習禅時,導師常說用你的 paññā,用你的paññā 。當時我只知paññā 等于wisdom,心想我才出家,哪有wisdom,就對導師說,我沒有paññā 。阿姜放說,你當然有paññā,你是人,當然得有點 paññā。于是我意識到,它可能不是wisdom。
[6]『明辨解脫』[paññā-vimutti]: 慧解脫; 藉由明辨達到解脫。『心解脫』[ceto-vimutti]: 藉由心寂止達到解脫。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尊者阿姜李簡傳 英譯者前言 中譯者前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