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僧的品质,我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修心[bhāvanā]。修练心,达到入定寂止,才能升起明辨。这里所说的明辨并非指普通的分辨力,而是指直觉洞见,它完全来自与心直接打交道。譬如回忆宿世、了解众生死后投生处、洗涤心的垢染之漏[āsava]: 这三种称为智眼[ñāṇa-cakkhu]的直觉,会对在心意领域训练自己的人升起。不过,如果我们去从色、声、香、味、触当中寻求知见,其中又夹杂着种种概念,那就好比跟着『六师』学,是不可能明察真相的。正如佛陀早年曾师事六师,未能求得觉醒。他于是把注意力转放在自己的心意上,独自修练,以念住呼吸为起点,一路走向终极目标。只要你仍从六尘[感官对象]中寻求知见,你就是在跟六师学。不过,当你把注意力聚焦于人人都有的这个呼吸,达到心寂止入定的地步,便有机会成就真智,即: 清净的觉知。
有些人相信他们无需修定,只修明辨即可证得明辨解脱[6]。这根本不正确。无论是明辨解脱还是心解脱,两者都以定为基础。它们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好比走路: 一般人不会只用一条腿走。哪条腿为主只取决于个人的习惯、特性。
明辨解脱,乃是藉观想世间事态的种种层面,令心渐渐平息寂止,升起直觉的解脱洞见[vipassanā–ñāṇa,毗婆奢那智] —— 即对四圣谛的透彻领悟。而心解脱则不涉及太多观想,而是单纯地令心寂止,达到安止定。从那里出发升起直觉洞见,明察诸法实相。这便是心解脱: 先止后观。
一个人饱读经书,精通文义,可以正确阐明教义的种种要点,然而心无内在的凝聚处,则好比飞行员驾机,虽然明察云层星座,却不知降落跑道在何处。他会出大麻烦。飞得过高,便出了大气层。他只得来回盘旋,直到燃料耗尽,坠毁荒野。
有些人学历虽高,行为却不比野蛮人善良。这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自命不凡。有些人自以为学问、思想、观点层次高,不屑修定,以为有本事直证明辨解脱[慧解脱] 。实际上,他们正如看不见降落跑道的飞行员,在走向灾难。
修习定力,正是在为自己铺一条降落跑道。明辨升起之时,你得以安稳解脱。
这就是我们何以想在佛法修持中圆满成就,必须完整培育正道三部分——戒德、定力、明辨的缘故。否则我们怎能说自己已觉悟四谛
圣道必须由戒德、定力、明辨构成。我们不在内心培育它,便不可能领悟。不领悟,又如何放得开
我们多数人,一般而言乐见成果,不愿筑基。我们也许一心想要善德、清净,但如果根基尚未完成,仍将继续贫匮。好比爱钱财却不愿做工的人,怎么可能是敦厚良民
一旦心有匮乏,转而堕落犯案。同样地,我们在佛教行持上既想得正果,又不愿做工,就得继续贫匮。只要内心贫匮,即便知道不对,仍然注定去外界追求贪欲、私利、地位、享乐、赞誉等世间诱惑。因为我们并无真知,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所作所为非出自真心。
圣道永远真实不虚。戒德为真、定力为真、明辨为真。不过,我们自己若不真,就见不着任何真品。我们在戒德、定力、明辨的修持上若不真心,作为果报,只能得到赝品。用赝品时必然苦。因此我们必须真心实意。真心才能够尝得法味,这个滋味远胜于世上的一切美食佳肴。
因此,我编写了以下两份念住呼吸的指南。
祝 宁静
阿姜李•达摩达罗
曼谷 波罗尼瓦寺
1953 年
--------------------------------------------------------------------------------
[3]『清净的觉知』[buddha]: pure knowing,据坦尼沙罗尊者,是指纯净、不混杂任何心理活动[ mental activity]的觉知。中部49《梵天请经》中提到的『无表面、无边际、光明遍照的意识』,即是此觉醒的觉知 [awakened awareness]。
[4]『杂染』: 巴利文 kilesa; 英译 defilement; 古汉译『烦恼』。锡兰佛教出版社[BPS]的英文佛教辞典作污染心的不善巧素质解; 巴利圣典学会[PTS]巴英辞典作污染、不纯、道德上的低落、贪欲 、障碍解。本书中的『烦恼』依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93]作『烦闷苦恼』解。
[5]『明辨』: 巴利文 paññā; 该词一般译作『智慧』或『慧』; 梵文音译般若。英文多译作 wisdom; BPS与PTS辞典的义译还包括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insight [领悟; 智识; 洞见]; 本书英文版译作discernment[识别; 分辨力]。据坦尼沙罗尊者对中译者的解释,与 paññā 同源的巴利文动词 pajānāti 意为分辨,把原本含混、不明显的事物分辨清楚; wisdom 则无相应的动词,易被理解为某种顿现而抽象的灵感。从禅修者的角度追究 paññā 之意,乃是对禅定业处连续作细微深入的观察与分辨[pajānāti]的能力,因此可作为一门技能逐步修练。中文的『智慧』与 wisdom 近似,亦无相应动词。作为实修指南,笔者在本书范围内选择以『明辨』译之,以提示渐次分辨的动作在禅观中的重要性。为保持一致,本书把本书把 paññā-vimutti 试译为『明辨解脱』。
尊者曾提到: 早期跟随阿姜放习禅时,导师常说用你的 paññā,用你的paññā 。当时我只知paññā 等于wisdom,心想我才出家,哪有wisdom,就对导师说,我没有paññā 。阿姜放说,你当然有paññā,你是人,当然得有点 paññā。于是我意识到,它可能不是wisdom。
[6]『明辨解脱』[paññā-vimutti]: 慧解脱; 藉由明辨达到解脱。『心解脱』[ceto-vimutti]: 藉由心寂止达到解脱。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尊者阿姜李简传 英译者前言 中译者前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