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尊者阿姜李简传 英译者前言 中译者前言▪P2

  ..续本文上一页随着呼吸禅定的深入,可知体内有的呼吸层次实为静态。呼吸一词的译解见方法二脚注。呼吸诸层次见《禅那》、《使呼吸更精细》、《直路》等篇中阿姜李的解说。

  

  中译者前言

   阿姜李为泰国上座部佛教林居禅修传统中广受尊敬的杰出行者。他所传的呼吸禅定修法不仅引导初学者入定,同时藉培育觉受力增进明辨。他的禅定开示直接生动,有助于禅修者放松执取,提升心智,是不可多得的辅助读物。笔者翻译本书的原初动机是希望藉此深化理解,便于个人修练; 现有法友捐资助印,由慈林寺主持出版,供有志者参考。本书除转译英文版《念住呼吸》全书外,还收录了英译者坦尼沙罗长老推荐的另十篇禅定开示及阿姜李简传,它们分别摘自英译开示集《内在力量》及《四念处》。长老在中文版前言里微作变动以反映内容的扩增。

   一部传授心解脱的禅修手册,如同一部解说游泳的技术指南,实在需要精通此道者才有背景作准确的译述,读者则必须藉着实修才能够渐次领悟文字的用意。英文读者有幸得到坦尼沙罗尊者的译本。尊者原籍美国,大学主修欧洲思想史,期间对佛教禅修发生兴趣。毕业后来到泰国,边教书边寻找可靠的禅修导师, 1976 年随阿姜李的大弟子阿姜放出家,在偏僻简陋的达摩萨地寺亲侍十年至师圆寂,呼吸禅法得其直传。据尊者回忆,他最初随阿姜放修习时,导师递给他一本小书——阿姜李的泰文版《念住呼吸》——就让他去后山坐禅了。尊者当年把这本书前后英译了三遍,在实修中揣摩破解其意。如他所说: 『你必须亲自尝试,才能够懂得禅定指南中哪些部分需要按照严格意义理解 [literally],哪些部分需要按照比喻意义理解 [figuratively]。』中译本则是在初稿的基础上反复修订而成。有些内容需要再三请教长老才得以勉强转述,这与中译者自身的禅定程度低下有关。笔者自知未完整体现原文的用意,请读者把本书当作一部试译: 有不准确造成障碍处,请读者原谅笔者的无心过失;译文准确的部分,希望有助于读者把握呼吸禅定的实际操作。如想学有精专,除了参考禅定指南,按步实修外,笔者认为应当找机会亲自向尊者及其他精通此道的禅僧请教。随着禅定的进展,重读阿姜李的解说,常会有新的理解与启发。这也是笔者尊敬的几位资深禅修者的共感。我们顶礼为后人留下这份宝贵指南的阿姜李,也顶礼以慈心与耐心为我们解说的坦尼沙罗长老。作为林居禅修传统的承传者,他们的言教与践行榜样,令我们对佛教修证之道有信心。

   熟悉佛教术语的读者可能对书中若干词汇的中译法不甚习惯。这非是译者志在求新,而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者英译版对某些巴利词汇的译法——例如paññā ——有别于巴英辞典,并且不预设读者已熟悉佛教的专用词汇。笔者曾经对坦尼沙罗长老提及这一认知,长老答:当年自己也注意到导师们的用词与标准译法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对佛教核心术语的理解,终究应当站到实修者的角度上看,才比较符合原典的语境与旨趣[context & purpose] 。阿姜李与坦尼沙罗长老都是林居禅僧,书中言教的目的,非仅是依照文本作推演或评介,而是以自身的实修证量为背景,指点有志者掌握一门趋向灭苦的修练技能。他们的选词用字在笔者看来极具启发性与可操作性( 无疑我们还得益于英译者语言的当代性) ,中译时应尝试予以表达,使其用意不至流失于标籖。二者文中若干佛教名词的古汉译—— 例如烦恼——其现代语意与巴利文英译有显着区别。以上两种情形下,即便有现成的译法,笔者仍选择忠实英文版,依文直译,希望在这部操作手册范围内减少阅读上的先入之见。其它的译法也在方括号中列出或以脚注说明。

   书中的注解有三类。主文中的圆括号及内容为英文版原有。方括号为中译者附加,列出重要词汇的另译、原文、或简释。第三类是中译者在得到初步反馈后增加的一组脚注。其中少数安置较长的方括号内容,多数是对某些译法或文句的说明。一方面是回应反馈;另一方面,笔者本人曾就英译本某些译法与操作请教过坦尼沙罗长老,考虑到读者在义理与实修上亦可能得益于他的解说,征得长老许可,把部分内容收录于脚注。如有转述不当处,完全是笔者的失误。

   有四位华裔禅僧——美国慈林寺法住比丘与帕跋陀比丘、马来西亚宁心寺阿姜庆与信增比丘——曾经在阅读译稿后给笔者提供有益的建议。法住比丘与信增比丘还参照泰文版提出修正意见,在此特别致谢。初稿完成后曾与台湾曾银湖居士2000年中译本《念住呼吸》作过对照,沿用了其中若干词语的译法,在此也向曾居士致谢。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多位人士直接间接的协助,包括拜访慈林寺时给予关照的泰侨护法,评点文稿、捐资助印、联络印发等的诸位善人,笔者随喜他们的善行。

   本书及其它一部分林居导师开示中译,获得英译者许可,存放于以下网站: http://www.theravadacn.org,供有志者参考。

  

  良稹二零零八年四月

  

  念住呼吸

  引言

   本书为禅定的修习指南。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几乎完全有关心的调御。不过因为心的安宁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身,我因此收录了第二部分( 方法二),解说如何利用身增益心。

  根据我自己在禅修中的观察,只有一条短捷、方便、有效、愉悦的路径,中途又几乎没有什么使你走偏: 那就是念住呼吸。佛陀本人走的是同一条路,他证得如此卓越的果报。我希望你在修习时不要犹疑不决、东鳞西爪,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反之,要决意专注你自己的呼吸,跟着它,一直走到它能带你达到的极限。从那里,你会进入解脱洞见[3][vipassanā, 毗婆奢那]阶段,趋向心本身。最后,清净的觉知将独立凸显,那时你才有明确可靠的果证。换句话说,如果你让呼吸随顺它的自性,让心随顺它的自性,你的修证无疑定能如愿以偿。

   一般而言,心未曾调御有序,必然沦陷于造苦与不良的主观偏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果希求安稳的幸福,就必须找到一种法则——也就是佛法——以它训练自己。心无内在法则、无安居之处,好比人无家可归。无家者面对的只有苦。他们无以庇荫,饱受风吹日晒、雨打泥污。修定的目的,正是为自己造一个家。刹那定[khaṇika samādhi] 好比草房;近行定[upācāra samādhi] 好比瓦房; 安止定[appanā samādhi] 好比砖房。你一旦有了家,便有了保存财宝的安全所在。你不必为守财而吃苦,不像无处存财的人,为了守财不得不餐风露宿,即使那样他的财物也未必安全。

  涣散之心也是如此: 它总去别处寻觅善德,逰走于种种概念与成见之间。即便那是善念,我们仍不可自以为安全。好比一个女子拥有许多珠宝: 她若穿戴起来招摇过市,毫无安全可言。财宝甚至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同样,如果我们的心尚未透过修定证得内在宁静,即便修了戒行,也极易退堕,因为它们尚未妥善收藏于心。调御自心,达到寂止安祥,正好比把珠宝存入保险箱中。

   这就是何以我们多数人做了善事,却不能从中得益的缘故。我们让心受种种主观成见的左右。这些成见是我们的敌人,因为在某些情形下,它们会使已培育的戒德退失。心如绽放之花: 风摧虫啮之下,无缘结果。这里的花,好比道心的宁静; 果,好比道果的喜乐。我们的心,若是常有宁静、喜乐,就有机会证得人人希求的正果。

   上善至德好比树的心木,其它的『诸善』好比芽苞枝叶。不把心意调御有序,我们只能得到外在层次的善德。我们的心若能够达到内在的纯净与良善,那么作为果报,外在的一切也将随之良善起来。正如手洁净时,不玷污触及之处,手不净时,即使最清洁的布也受其污染: 同样地,心有杂染,一切受其污染。哪怕我们做的善事也受污染,因为世间的最高力量—— 即升起一切善恶苦乐的主宰——正是心。心好比一尊神,善恶苦乐都来自心。我们甚至可以把心称作一位造世者,因为世间的和平与持久的安宁,皆有赖于心。如果真有世界末日,也必然由心而生。因此,我们应当修练这个世上最重要的部分,让它入定,成为富足安宁的根基。

   禅定是凝聚心的一切善巧潜能的方式。当这些潜能以适当比例汇集起来时,能够给予你摧毁敌方的充足火力,这里的敌方是指你的一切杂染[4]与无明心态。修行使你增长智慧,对善与恶、世与法培育起明辨。你的明辨好比*。假如你把*长期留着,却不放进子弹——即入定之心里,它会受潮发霉。或者不小心让贪、嗔、痴之火占了上风,它会在你的手中炸开。因此,不要延误,把*放进弹头,无论何时敌方(即杂染)发动进攻,你可以立即把它们击倒。

   调御心定者,得其安止处。入定之心好比城堡; 明辨[5]好比武器。修定则好比为自己造就一座安全的城堡,因此是一件十分重要、值得付出努力的工作。

   正道初段——戒德,末段——明辨,成就这两者不特别难。然而作为正道中段的定力,却需要花一些功夫培育,因为这是一个促使心力成形的过程。修定好比在河中央打桥桩,自然是件难事。不过一旦心牢固就位,对戒德与明辨的增长是极其有益的。修戒德好比在河岸的近处打桥桩,修明辨好比在远处打桥桩。但如果中段桥桩——即入定之心——不曾到位,你如何跨越苦的洪流

   要成就佛、法…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尊者阿姜李简传 英译者前言 中译者前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