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禅修前行

   我现在解说如何修习禅定。开始前,跪下来,双手合十置于心前,虔诚礼敬三宝,口诵下文: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ṃ bhagavantṃ abhivādemi

  薄伽梵[7]是阿罗汉、正自觉者:

  我顶礼佛陀、薄伽梵。(一拜)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ṃ namassāmi.

  法由薄伽梵善说:

  我崇敬法。(一拜)

  S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Saṅghaṃ namāmi.

  薄伽梵的僧伽弟子行道正善:

  我礼敬僧伽。(一拜)

  

   以你的意、语、行表达对佛陀的敬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a.

  礼敬薄伽梵、阿罗汉、正自觉者。 (三遍)

  

   归依三宝:

  Budd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Dhamm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Saṅg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我归依佛。我归依法。我归依僧。

  Dutiyampi Buddhaṃsaran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Dhamm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Saṅg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第二遍,我归依佛。第二遍,我归依法。第二遍,我归依僧。

  Tatiyampi Buddhaṃsaranaṃ gacchāmi.

  Tatiyampi Dhamm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Tatiyampi Saṅg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第三遍,我归依佛。第三遍,我归依法。第三遍,我归依僧。

  

   接着,如此决意:

  我归依佛——佛陀的清净、无染。

  我归依法——法义、修行、正果。

  我归依僧——证得四果的圣弟子。

  从今起直至命终。

  Buddhaṃ jīvitaṃ yāva nibbān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hammaṃ jīvitaṃ yāva nibbān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Saṅghaṃ jīvitaṃ yāva nibbān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我以佛、法、僧为依止与生命,从今起直至证得涅槃。

  

   接下来,依你平常能够持守的戒律形式,即五戒、八戒、十戒、或227 戒,用一句愿言,表明你持戒的心意:

  Imāni pañca sikkhāpadāni samādiyāmi.

  我受持五戒。(三遍)( 这是持五戒者的愿言。五戒包括: 戒夺取生命、戒偷盗、戒不当性事、戒谎言、戒醉品。)

  Imāni aṭṭha sikkhāpadāni samādiyāmi.

  (这是持八戒者的愿言,八戒包括: 戒夺取生命、戒偷盗、戒性事、戒谎言、戒醉品、戒午后至天明之间进食[戒非时食] 、戒观听歌舞及装饰美化身体、戒用奢适的高床高座。)

  Imāni dasa sikkhāpadāni samādiyāmi.

  (这是守十戒者的愿言,十戒包括: 戒夺取生命、戒偷盗、戒性事、戒谎言、戒醉品、戒午后至天明间进食、戒观听歌舞、戒装饰美化身体、戒用奢适的高床高座、戒受持金钱。)

  Parisuddho ahaṃ bhante.

  Parisuddhoti maṃ buddho dhammo saṅgho dhāretu.

  尊者,我是清净的;

  敬请佛、法、僧忆持,我是清净的。

  (这是守227 戒者的愿言。)

  

   现在,你已表明以纯净的意、语、行,归依佛、法、僧的意愿。顶礼三次。坐下来,合掌置于心前,端正思维,培育四梵住[四种崇高心境]: 慈、悲、喜、舍。把这些善念无偏倚例外地向一切众生散布,称为无量梵住之心。以下几个简短的巴利词语可供有困难记忆者参考。

  Mettā慈心——仁慈、关爱,愿自己与一切众生幸福。

  Karuṇā悲悯——对自己对众生有同情心。

  Muditā随喜——对自己与他人的善德有欣赏、赞美之喜。

  Upekkhā舍离——对应当舍离的事物持平等无偏的心态。

  --------------------------------------------------------------------------------

  [7]『薄伽梵』: 具足吉祥者; 有一切福德者; 世尊。『阿罗汉』: 尊贵者; 应供。『归依』: 以之为安稳庇护。

  --------------------------------------------------------------------------------

  方法一

   以半莲式单盘而坐,右腿在左腿之上,双手掌心向上,置于腿根,右手迭左手之上。身体挺直,把心放在当前的任务上。合掌于心前表示敬意,忆念佛、法、僧的功德:

  Buddho me nātho. Dhammo me nātho. Saṅgho me nātho.

  佛是我的依止,法是我的依止,僧是我的依止。

  

   接下来在心里默念:

  buddho, buddho; dhammo, dhammo; saṅgho, saṅgho.

  『佛陀、佛陀; 达摩、达摩; 僧伽、僧伽。』[忆念佛法僧]

  

   把手放回腿根,默想『佛陀』,三次。

   接下来,默想出入息,成对数息。首先,随着入息,默想『佛』,随着出息,默想『陀』,作十次。再开始: 随着入息,默想『佛陀』,随着出息,默想『佛陀』,作七次。再开始: 随一次出入息,想一次『佛陀』,作五次。再开始: 随一次出入息,想三次『佛陀』,如此作三次出入息。

   现在你可以停止数息,只随着入息、默想『佛』,随着出息、默想『陀』。让呼吸放松自然。使心保持完全静止,专注于出入鼻孔的呼吸。出息时不要把心送出跟着它; 入息时也不要让心跟进来。让你的觉知宽广、愉快、开放。不要过于强迫心。要放松。想象你置身于广阔空间中呼吸。使心保持静止,好比海边的一根木桩: 涨潮时不上升; 退潮时也不下沈。

   当你达到这个静止层次时,可以停下不想『佛陀』了,只单纯地觉知呼吸的感受。

   接下来,慢慢地把注意力引向内部,聚焦于诸种呼吸层次——那些能够升起种种直觉功能的重要层次;直觉功能包括: 天眼智、天耳智、他心智、回忆前生的智能[宿命智]、了解不同的人与动物死后重生处的智能[生死智]、了解与身相联并能为身所用的诸元素或潜力的智能[神足智]。这些元素来自呼吸[气] 的本位[ the bases of the breath]。第一本位: 把心定于鼻端,接着慢慢移至前额中央,即第二本位。保持觉知的宽广。让心在前额停留片刻,再把它带回鼻端。继续在鼻端与前额间将其来回移动,如上下爬山一般,做七次。接着让它停驻在前额。不要让它回到鼻部。

   从此处,让它移动到第三本位: 头顶中央,在该处停驻片刻。保持觉知的宽广。从该部位吸气,让它传遍整个头部,片刻后使心回到前额中央。在前额与头顶之间把心来回移动七次,最后让它停驻在头顶。

   接下来,把它带入第四本位: 脑中央,让它静止片刻,之后把它带出,回到头顶。在这两处之间来回移动它,最后让它定驻于脑中央。保持觉知的宽广。让脑内精细的呼吸[气]传到头部以下的身体各部位。

   当你达到这一步时,可能会发现呼吸[气]开始升起种种禅相[nimitta],例如见到或感觉到头内部有热、冷、或麻刺感。你可能看见一团苍白模糊的蒸气、或者看见自己的头骨。即便如此,也不要让自己受任何现象的影响。你若不要禅相出现,可作深长呼吸,直入内心,它会立即消失。

   见到禅相出现时,要带着念住,把觉知聚焦其上——但确定一次只观察一种禅相,选最舒服的那一个。一旦你掌握住它,便要把它扩大,使它大如你的头部。明亮色白的禅相于身心有用: 它是一种纯净的呼吸[气],可以清洗体内血液,减少或消除身体的痛感。

   当你使这团白光大如头部之后,把它往下带到第五本位…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