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前行
我現在解說如何修習禅定。開始前,跪下來,雙手合十置于心前,虔誠禮敬叁寶,口誦下文: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ṃ bhagavantṃ abhivādemi
薄伽梵[7]是阿羅漢、正自覺者:
我頂禮佛陀、薄伽梵。(一拜)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ṃ namassāmi.
法由薄伽梵善說:
我崇敬法。(一拜)
S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Saṅghaṃ namāmi.
薄伽梵的僧伽弟子行道正善:
我禮敬僧伽。(一拜)
以你的意、語、行表達對佛陀的敬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a.
禮敬薄伽梵、阿羅漢、正自覺者。 (叁遍)
歸依叁寶:
Budd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Dhamm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Saṅg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我歸依佛。我歸依法。我歸依僧。
Dutiyampi Buddhaṃsaran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Dhamm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Saṅg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第二遍,我歸依佛。第二遍,我歸依法。第二遍,我歸依僧。
Tatiyampi Buddhaṃsaranaṃ gacchāmi.
Tatiyampi Dhamm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Tatiyampi Saṅg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第叁遍,我歸依佛。第叁遍,我歸依法。第叁遍,我歸依僧。
接著,如此決意:
我歸依佛——佛陀的清淨、無染。
我歸依法——法義、修行、正果。
我歸依僧——證得四果的聖弟子。
從今起直至命終。
Buddhaṃ jīvitaṃ yāva nibbān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hammaṃ jīvitaṃ yāva nibbān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Saṅghaṃ jīvitaṃ yāva nibbān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我以佛、法、僧爲依止與生命,從今起直至證得涅槃。
接下來,依你平常能夠持守的戒律形式,即五戒、八戒、十戒、或227 戒,用一句願言,表明你持戒的心意:
Imāni pañca sikkhāpadāni samādiyāmi.
我受持五戒。(叁遍)( 這是持五戒者的願言。五戒包括: 戒奪取生命、戒偷盜、戒不當性事、戒謊言、戒醉品。)
Imāni aṭṭha sikkhāpadāni samādiyāmi.
(這是持八戒者的願言,八戒包括: 戒奪取生命、戒偷盜、戒性事、戒謊言、戒醉品、戒午後至天明之間進食[戒非時食] 、戒觀聽歌舞及裝飾美化身體、戒用奢適的高床高座。)
Imāni dasa sikkhāpadāni samādiyāmi.
(這是守十戒者的願言,十戒包括: 戒奪取生命、戒偷盜、戒性事、戒謊言、戒醉品、戒午後至天明間進食、戒觀聽歌舞、戒裝飾美化身體、戒用奢適的高床高座、戒受持金錢。)
Parisuddho ahaṃ bhante.
Parisuddhoti maṃ buddho dhammo saṅgho dhāretu.
尊者,我是清淨的;
敬請佛、法、僧憶持,我是清淨的。
(這是守227 戒者的願言。)
現在,你已表明以純淨的意、語、行,歸依佛、法、僧的意願。頂禮叁次。坐下來,合掌置于心前,端正思維,培育四梵住[四種崇高心境]: 慈、悲、喜、舍。把這些善念無偏倚例外地向一切衆生散布,稱爲無量梵住之心。以下幾個簡短的巴利詞語可供有困難記憶者參考。
Mettā慈心——仁慈、關愛,願自己與一切衆生幸福。
Karuṇā悲憫——對自己對衆生有同情心。
Muditā隨喜——對自己與他人的善德有欣賞、贊美之喜。
Upekkhā舍離——對應當舍離的事物持平等無偏的心態。
--------------------------------------------------------------------------------
[7]『薄伽梵』: 具足吉祥者; 有一切福德者; 世尊。『阿羅漢』: 尊貴者; 應供。『歸依』: 以之爲安穩庇護。
--------------------------------------------------------------------------------
方法一
以半蓮式單盤而坐,右腿在左腿之上,雙手掌心向上,置于腿根,右手疊左手之上。身體挺直,把心放在當前的任務上。合掌于心前表示敬意,憶念佛、法、僧的功德:
Buddho me nātho. Dhammo me nātho. Saṅgho me nātho.
佛是我的依止,法是我的依止,僧是我的依止。
接下來在心裏默念:
buddho, buddho; dhammo, dhammo; saṅgho, saṅgho.
『佛陀、佛陀; 達摩、達摩; 僧伽、僧伽。』[憶念佛法僧]
把手放回腿根,默想『佛陀』,叁次。
接下來,默想出入息,成對數息。首先,隨著入息,默想『佛』,隨著出息,默想『陀』,作十次。再開始: 隨著入息,默想『佛陀』,隨著出息,默想『佛陀』,作七次。再開始: 隨一次出入息,想一次『佛陀』,作五次。再開始: 隨一次出入息,想叁次『佛陀』,如此作叁次出入息。
現在你可以停止數息,只隨著入息、默想『佛』,隨著出息、默想『陀』。讓呼吸放松自然。使心保持完全靜止,專注于出入鼻孔的呼吸。出息時不要把心送出跟著它; 入息時也不要讓心跟進來。讓你的覺知寬廣、愉快、開放。不要過于強迫心。要放松。想象你置身于廣闊空間中呼吸。使心保持靜止,好比海邊的一根木樁: 漲潮時不上升; 退潮時也不下沈。
當你達到這個靜止層次時,可以停下不想『佛陀』了,只單純地覺知呼吸的感受。
接下來,慢慢地把注意力引向內部,聚焦于諸種呼吸層次——那些能夠升起種種直覺功能的重要層次;直覺功能包括: 天眼智、天耳智、他心智、回憶前生的智能[宿命智]、了解不同的人與動物死後重生處的智能[生死智]、了解與身相聯並能爲身所用的諸元素或潛力的智能[神足智]。這些元素來自呼吸[氣] 的本位[ the bases of the breath]。第一本位: 把心定于鼻端,接著慢慢移至前額中央,即第二本位。保持覺知的寬廣。讓心在前額停留片刻,再把它帶回鼻端。繼續在鼻端與前額間將其來回移動,如上下爬山一般,做七次。接著讓它停駐在前額。不要讓它回到鼻部。
從此處,讓它移動到第叁本位: 頭頂中央,在該處停駐片刻。保持覺知的寬廣。從該部位吸氣,讓它傳遍整個頭部,片刻後使心回到前額中央。在前額與頭頂之間把心來回移動七次,最後讓它停駐在頭頂。
接下來,把它帶入第四本位: 腦中央,讓它靜止片刻,之後把它帶出,回到頭頂。在這兩處之間來回移動它,最後讓它定駐于腦中央。保持覺知的寬廣。讓腦內精細的呼吸[氣]傳到頭部以下的身體各部位。
當你達到這一步時,可能會發現呼吸[氣]開始升起種種禅相[nimitta],例如見到或感覺到頭內部有熱、冷、或麻刺感。你可能看見一團蒼白模糊的蒸氣、或者看見自己的頭骨。即便如此,也不要讓自己受任何現象的影響。你若不要禅相出現,可作深長呼吸,直入內心,它會立即消失。
見到禅相出現時,要帶著念住,把覺知聚焦其上——但確定一次只觀察一種禅相,選最舒服的那一個。一旦你掌握住它,便要把它擴大,使它大如你的頭部。明亮色白的禅相于身心有用: 它是一種純淨的呼吸[氣],可以清洗體內血液,減少或消除身體的痛感。
當你使這團白光大如頭部之後,把它往下帶到第五本位…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