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胸部中央。等它牢固定駐後,就讓它擴展開來,充滿胸腔。使這團呼吸[氣]盡量發白發亮,之後讓呼吸[氣]與光亮兩者傳遍全身,外至每個毛孔,直到身體的不同部位如圖像般自行呈現。你若不想要這些圖像,作兩叁次長呼吸,它們會消失。使你的覺知保持靜止而寬廣。對可能穿入呼吸[氣]的光亮之中的任何禅相,不要讓覺知攀附它或受其左右。審慎看守心。令它保持合一。令它連續專注單一所緣: 即精細的呼吸,讓這團精細的呼吸彌漫全身。
達到這一步時,知見將逐漸開始展現。身將輕安如絨毛。心得安息而清新——柔順、獨處、自足。身極度愉悅,心極度自在。
你如想獲得知見與技能,則要修習這些步驟,直到能夠熟練地進、出、安住。掌握這些步驟之後,你將能隨時升起呼吸[氣]禅相——即那個明亮的白色球體或光團。需要知見時,只要令心寂止,放開一切攀緣,只留下那團明亮與空性。想一兩次你欲知之事——內在外在、關己關他——該知識將會升起,或者意像將會顯現。爲了達到專精,如有可能你應當直接跟一位精擅此道者修習,因爲這等知見惟有來自禅定。
來自禅定的知見分兩類: 世俗知見[lokiya] 與出世知見[lokuttara] 。有了世俗知見,會升起執取,執取你的所知所見,執取那些顯現出來爲你升起知見的事物。你的知見,和透過你的技能的功力給你知見的事物,乃是真與假的混合體——但此處之『真』,也只是心造作層次上的真,任何造作的事物本質上是易變、不穩定、無常的。
因此,當你希望進一步達到出世層次時,就把你的一切所知所見彙集成爲單一所緣[ekaggatārammaṇa] —— 看看見它們都有同樣的本質。把你的一切知與覺聚集在那同一點,直到你明察真相: 這一切事物僅僅是依其本性,在升起、消逝。不要試圖抓住你的那些覺知對象——即所緣——把它們當成是你的。不要試圖抓住來自內在的知見,把它們當成是你自己的。讓這些事物隨其自性運作。抓住所緣,便抓住了苦。抓緊知見,它將轉成苦因。
因此: 入定寂止之心,升起知見。該知見即是道。所有來之即去、給你知見的事物,都是苦。不要讓心抓緊它的知見。不要讓心抓緊顯示出來給你知見的諸所緣。讓它們隨其自性。使你的心有自在感。不要抓緊心,也不要臆想它該這樣那樣。只要你還在臆造自我,你便受無明[avijjā]之苦。當你真正了解這一點時,出世知見將會在內心升起——那是最尊貴的善德,是一個人所能經曆的至高喜樂。
總結起來,修持的基本步驟如下:
一、從內心除去一切不良所緣。
二、使心住于善所緣。
叁、把諸善所緣彙集成單一所緣——即禅那的一所緣性。
四、觀此單一所緣,直到你看見,它如何是 aniccaṃ:無常; dukkhaṃ:苦; anattā: 非我亦非任何人——空性、虛空。
五、讓一切好壞所緣順其自性——因爲好壞共存,本質等同[8]。讓心順其自性; 讓覺知順其自性。覺知不生不滅。這就是寂靜法[santi-dhamma] ——寂靜的實相。它知善,但覺知非善、善非覺知。它知惡,但覺知非惡、惡非覺知。換句話說,覺知既不執取知識,也不執取被覺知的事物。它的本質真正具元素性[dhātu] ——如蓮葉上的水珠,無瑕純淨。這就是何以稱它爲 asaṅkhata-dhātu [9]之故: 非造作的真元素。
當你能走過這五步時,你將發現殊勝的體驗在內心顯現,那就是你的止觀禅修所成就的技能與波羅蜜[圓滿]。你會證得前述的兩類善果: 世俗善果,爲你自己、也爲全世界的衆生帶來身的安甯; 出世善果,爲你帶來心的安甯,帶來寂靜、清涼、綻放的喜樂,直趨涅槃,遠離生老病死。
以上是呼吸禅定主要原理的簡要闡述。你把這些原理應用于實修時如有疑問或困難,希望直接向傳授此道的人士學習,我願意盡力助你,以便大家同證佛陀教導的甯靜與安詳。
多數人會覺得比起上述的方法一,下文的方法二較爲易學、放松。
--------------------------------------------------------------------------------
[8]『好壞共存,本質等同』: 據英譯者,這是指從叁相角度,好壞所緣皆爲無常、苦、非。
[9]『asaṅkhata-dhātu 』: 非造作的元素。涅槃同義詞。
--------------------------------------------------------------------------------
方法二
有七個基本步驟:
一、起始作叁次或七次長呼吸,隨著入息、默想『佛』,隨著出息、默想『陀』。保持禅定用詞的音節與呼吸等長。
二、對每一次出入息有清晰的覺知。
叁、隨著出息、入息,觀察它舒適與否、是窄是寬、是順暢還是堵塞、是快是慢、是長是短、是暖是涼。呼吸若不舒順,便作調節、直至舒順爲止。例如,長入息、長出息自感不適,則嘗試短入息、短出息。
一旦呼吸有舒順之感,則要讓這股舒順的呼吸感傳到身體的不同部位。起始,從後腦根部[ base of the skull] 吸入氣感,讓它沿脊柱一直流傳下去。接下來,你若是男性,則讓它沿右腿下傳至足底,至趾尖而外出。再一次,從後腦根部吸入氣感,讓它沿脊柱下傳,沿左腿下傳,至趾尖而外出( 女性則從左側開始,因男女經絡有別) 。
接下來,讓來自後腦根部的呼吸[氣] 沿雙肩下傳,經雙肘、雙腕,至指尖而外出。 讓氣息自喉根進入,沿著位于前身的中央經絡下傳,穿過肺部、肝部,一路下傳至膀胱與直腸。 從前胸正中央吸氣,讓它一路下行至腸道。 讓所有這些氣感傳播開來,使之融會貫通、一齊流動,你的安甯感將大有增進。
四、學會四種調息法:
(1) 長入息、長出息,
(2) 長入息、短出息,
(3) 短入息、長出息,
(4) 短入息、短出息。選擇最舒適的方式呼吸。學會以四種方式舒適地呼吸更佳,因爲你的身體狀態與你的呼吸[氣]一直在變。
五、對心的本位[bases]或者說聚焦點——即呼吸[氣]的停靠點[resting spots]——熟悉起來,其中哪個本位感覺最舒適,就把你的覺知定駐在那裏。這些本位當中有以下幾個:
(1) 鼻端;
(2) 頭部中央;
(3) 上颚;
(4) 喉根;
(5) 胸骨下端;
(6) 臍部( 或略上于臍部之處) 。
六、擴展你的覺知——即你的覺受意識,使之遍及全身。
七、使全身各處的氣感融會貫通,讓它們一齊舒暢流動,同時使覺知保持盡可能寬廣。你對身體的某些呼吸層次已有所了解,一旦對它們有了全面的覺知,你也會了解其它的諸種層次。呼吸[氣] 在本質上有多種層面: 有經絡內部流動的氣感,有圍繞經絡流動的氣感,也有從經絡向每個毛孔傳行的氣感。有益與有害的氣感依其本性相互混雜。
總結起來: (1) 爲了改善身體各處現存的能量,助你克服疾病與苦痛; (2) 爲了澄清內心已有的知見,使它成爲培育趨向解脫與心清淨之技能的基礎——你應當把這七個步驟常記在心,因爲它們對呼吸禅定的每一個層次都是絕對基本的。把握了這七個步驟時,你便已開辟了一條主道。至于那些旁路小徑——即呼吸禅定的附産物——它們爲數不少,但實際上並不重要。堅守這七個步驟,勤于修習,則可以確保安全。
一旦學會把呼吸調禦有序,就好比你把每個家庭成員調禦有序。呼吸禅定的附産物好比外人: 換言之是訪客。一旦自家人舉止得當,來客也不得不遵守規矩。
此處的『客』,是指禅相[nimiātta]以及有可能穿入所觀呼吸之範疇內的異常之氣: 種種來自呼吸的禅相,可能爲視像—— 比如光亮、人獸、你自己等等;也可能爲聲音——比如人聲,有的你識得、有的不識。某些情形下禅相可能爲氣息——芬芳之香或腐屍之臭。有時,入息可能令你有全身飽足之感,以至于不知饑渴。有時呼吸[氣]可能向全身傳送暖、熱、冷、麻等覺受;有時能使過去從未遭遇的事物,突然出現在心裏。
所有這些都歸爲來客。接待來客之前,必須把你的呼吸[氣]與你的心調理得有序、安穩。接待這些來客時,首先必須把它們置于你的掌控之下。你若掌控不了,便不要與它們打交道。它們有可能引你走上歧路。不過,你若駕馭得當,它們以後可以爲你所用。
駕馭之意是,借著意念的力量[paṭibhāga nimitta,似相] 隨心所欲作變化——把它們縮小、放大,送到遠處、帶到近處,令它們出現、消失,把它們送出去、領進來。只有那時,你才能利用它們來訓練心。
你一旦掌握了這些禅相,它們將…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