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胸部中央。等它牢固定驻后,就让它扩展开来,充满胸腔。使这团呼吸[气]尽量发白发亮,之后让呼吸[气]与光亮两者传遍全身,外至每个毛孔,直到身体的不同部位如图像般自行呈现。你若不想要这些图像,作两三次长呼吸,它们会消失。使你的觉知保持静止而宽广。对可能穿入呼吸[气]的光亮之中的任何禅相,不要让觉知攀附它或受其左右。审慎看守心。令它保持合一。令它连续专注单一所缘: 即精细的呼吸,让这团精细的呼吸弥漫全身。
达到这一步时,知见将逐渐开始展现。身将轻安如绒毛。心得安息而清新——柔顺、独处、自足。身极度愉悦,心极度自在。
你如想获得知见与技能,则要修习这些步骤,直到能够熟练地进、出、安住。掌握这些步骤之后,你将能随时升起呼吸[气]禅相——即那个明亮的白色球体或光团。需要知见时,只要令心寂止,放开一切攀缘,只留下那团明亮与空性。想一两次你欲知之事——内在外在、关己关他——该知识将会升起,或者意像将会显现。为了达到专精,如有可能你应当直接跟一位精擅此道者修习,因为这等知见惟有来自禅定。
来自禅定的知见分两类: 世俗知见[lokiya] 与出世知见[lokuttara] 。有了世俗知见,会升起执取,执取你的所知所见,执取那些显现出来为你升起知见的事物。你的知见,和透过你的技能的功力给你知见的事物,乃是真与假的混合体——但此处之『真』,也只是心造作层次上的真,任何造作的事物本质上是易变、不稳定、无常的。
因此,当你希望进一步达到出世层次时,就把你的一切所知所见汇集成为单一所缘[ekaggatārammaṇa] —— 看看见它们都有同样的本质。把你的一切知与觉聚集在那同一点,直到你明察真相: 这一切事物仅仅是依其本性,在升起、消逝。不要试图抓住你的那些觉知对象——即所缘——把它们当成是你的。不要试图抓住来自内在的知见,把它们当成是你自己的。让这些事物随其自性运作。抓住所缘,便抓住了苦。抓紧知见,它将转成苦因。
因此: 入定寂止之心,升起知见。该知见即是道。所有来之即去、给你知见的事物,都是苦。不要让心抓紧它的知见。不要让心抓紧显示出来给你知见的诸所缘。让它们随其自性。使你的心有自在感。不要抓紧心,也不要臆想它该这样那样。只要你还在臆造自我,你便受无明[avijjā]之苦。当你真正了解这一点时,出世知见将会在内心升起——那是最尊贵的善德,是一个人所能经历的至高喜乐。
总结起来,修持的基本步骤如下:
一、从内心除去一切不良所缘。
二、使心住于善所缘。
三、把诸善所缘汇集成单一所缘——即禅那的一所缘性。
四、观此单一所缘,直到你看见,它如何是 aniccaṃ:无常; dukkhaṃ:苦; anattā: 非我亦非任何人——空性、虚空。
五、让一切好坏所缘顺其自性——因为好坏共存,本质等同[8]。让心顺其自性; 让觉知顺其自性。觉知不生不灭。这就是寂静法[santi-dhamma] ——寂静的实相。它知善,但觉知非善、善非觉知。它知恶,但觉知非恶、恶非觉知。换句话说,觉知既不执取知识,也不执取被觉知的事物。它的本质真正具元素性[dhātu] ——如莲叶上的水珠,无瑕纯净。这就是何以称它为 asaṅkhata-dhātu [9]之故: 非造作的真元素。
当你能走过这五步时,你将发现殊胜的体验在内心显现,那就是你的止观禅修所成就的技能与波罗蜜[圆满]。你会证得前述的两类善果: 世俗善果,为你自己、也为全世界的众生带来身的安宁; 出世善果,为你带来心的安宁,带来寂静、清凉、绽放的喜乐,直趋涅槃,远离生老病死。
以上是呼吸禅定主要原理的简要阐述。你把这些原理应用于实修时如有疑问或困难,希望直接向传授此道的人士学习,我愿意尽力助你,以便大家同证佛陀教导的宁静与安详。
多数人会觉得比起上述的方法一,下文的方法二较为易学、放松。
--------------------------------------------------------------------------------
[8]『好坏共存,本质等同』: 据英译者,这是指从三相角度,好坏所缘皆为无常、苦、非。
[9]『asaṅkhata-dhātu 』: 非造作的元素。涅槃同义词。
--------------------------------------------------------------------------------
方法二
有七个基本步骤:
一、起始作三次或七次长呼吸,随着入息、默想『佛』,随着出息、默想『陀』。保持禅定用词的音节与呼吸等长。
二、对每一次出入息有清晰的觉知。
三、随着出息、入息,观察它舒适与否、是窄是宽、是顺畅还是堵塞、是快是慢、是长是短、是暖是凉。呼吸若不舒顺,便作调节、直至舒顺为止。例如,长入息、长出息自感不适,则尝试短入息、短出息。
一旦呼吸有舒顺之感,则要让这股舒顺的呼吸感传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起始,从后脑根部[ base of the skull] 吸入气感,让它沿脊柱一直流传下去。接下来,你若是男性,则让它沿右腿下传至足底,至趾尖而外出。再一次,从后脑根部吸入气感,让它沿脊柱下传,沿左腿下传,至趾尖而外出( 女性则从左侧开始,因男女经络有别) 。
接下来,让来自后脑根部的呼吸[气] 沿双肩下传,经双肘、双腕,至指尖而外出。 让气息自喉根进入,沿着位于前身的中央经络下传,穿过肺部、肝部,一路下传至膀胱与直肠。 从前胸正中央吸气,让它一路下行至肠道。 让所有这些气感传播开来,使之融会贯通、一齐流动,你的安宁感将大有增进。
四、学会四种调息法:
(1) 长入息、长出息,
(2) 长入息、短出息,
(3) 短入息、长出息,
(4) 短入息、短出息。选择最舒适的方式呼吸。学会以四种方式舒适地呼吸更佳,因为你的身体状态与你的呼吸[气]一直在变。
五、对心的本位[bases]或者说聚焦点——即呼吸[气]的停靠点[resting spots]——熟悉起来,其中哪个本位感觉最舒适,就把你的觉知定驻在那里。这些本位当中有以下几个:
(1) 鼻端;
(2) 头部中央;
(3) 上颚;
(4) 喉根;
(5) 胸骨下端;
(6) 脐部( 或略上于脐部之处) 。
六、扩展你的觉知——即你的觉受意识,使之遍及全身。
七、使全身各处的气感融会贯通,让它们一齐舒畅流动,同时使觉知保持尽可能宽广。你对身体的某些呼吸层次已有所了解,一旦对它们有了全面的觉知,你也会了解其它的诸种层次。呼吸[气] 在本质上有多种层面: 有经络内部流动的气感,有围绕经络流动的气感,也有从经络向每个毛孔传行的气感。有益与有害的气感依其本性相互混杂。
总结起来: (1) 为了改善身体各处现存的能量,助你克服疾病与苦痛; (2) 为了澄清内心已有的知见,使它成为培育趋向解脱与心清净之技能的基础——你应当把这七个步骤常记在心,因为它们对呼吸禅定的每一个层次都是绝对基本的。把握了这七个步骤时,你便已开辟了一条主道。至于那些旁路小径——即呼吸禅定的附产物——它们为数不少,但实际上并不重要。坚守这七个步骤,勤于修习,则可以确保安全。
一旦学会把呼吸调御有序,就好比你把每个家庭成员调御有序。呼吸禅定的附产物好比外人: 换言之是访客。一旦自家人举止得当,来客也不得不遵守规矩。
此处的『客』,是指禅相[nimiātta]以及有可能穿入所观呼吸之范畴内的异常之气: 种种来自呼吸的禅相,可能为视像—— 比如光亮、人兽、你自己等等;也可能为声音——比如人声,有的你识得、有的不识。某些情形下禅相可能为气息——芬芳之香或腐尸之臭。有时,入息可能令你有全身饱足之感,以至于不知饥渴。有时呼吸[气]可能向全身传送暖、热、冷、麻等觉受;有时能使过去从未遭遇的事物,突然出现在心里。
所有这些都归为来客。接待来客之前,必须把你的呼吸[气]与你的心调理得有序、安稳。接待这些来客时,首先必须把它们置于你的掌控之下。你若掌控不了,便不要与它们打交道。它们有可能引你走上歧路。不过,你若驾驭得当,它们以后可以为你所用。
驾驭之意是,借着意念的力量[paṭibhāga nimitta,似相] 随心所欲作变化——把它们缩小、放大,送到远处、带到近处,令它们出现、消失,把它们送出去、领进来。只有那时,你才能利用它们来训练心。
你一旦掌握了这些禅相,它们将…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