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作者]阿姜李-达摩达罗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Keeping the Breath in Mind and Lessons in Samadhi
by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from the Thai by Thanissaro Bhikkhu
目录
阿姜李简介
英译者前言
中译者前言
念住呼吸
•引言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禅那
•禅定开示
•呼吸禅定入门
•基本功
•心的照料与滋养
•一步一步培育心力
•就在你的鼻端
•观察与评估
•放开的艺术
•使呼吸更精细
•直路
•安止处
•正定
•真相与它的影子
•造作
•超越对错
•零点
附录
词汇表
英译者后记
福德回向诵文
尊者阿姜李简传
阿姜李1906 年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府乡村。二十岁在本村寺院出家,开始了佛法教义与僧侣戒律的学习。他遗憾地发现,自己所在寺院的生活类似于泰国当时多数寺院,与佛陀教导的梵行生活相距甚远。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当时我们与其说是在奉行禅思的职责,不如说是在享乐: 下棋、摔角、守灵时与姑娘们玩火柴逰戏……每读戒律课本,我心里实在不舒服。我对自己说: 「你若不想还俗,得离开这所寺院。」』
作此决定后不久,他碰巧遇见一位头陀僧,这位比丘的承传来自阿姜索•堪塔西罗(1861-1941 )与阿姜曼•布里达陀(1870-1949) 确立的林居修行传统。阿姜李对他的言教与梵行方式印象深刻,于是步行出发找到阿姜曼,成了他的弟子。他跟随阿姜曼度过了两段密集禅修期: 一次是初遇那年在乌汶森林,第二次是四年后在清迈的彻地伦寺。阿姜曼与阿姜索的言教在那个年代之所以独一无二,不仅在于他们指出涅槃之道尚存,而且为使弟子朝此目标进步,其训练方式也独一无二: 不仅包括了密集禅修,而且还对弟子的品格——其习性、价值观、观察力——作全面的重新教育。阿姜李在自传中写道:『与阿姜曼一起的那段生活对我极其有益,但也极其艰苦。我必须愿意重新学习一切……有时他训斥我,说我邋蹋,总不把东西摆在正确位置,但他从不告诉我什么是正确位置……要能跟他一起住,你必须有高度观察力,思考慎密。不能在地板上留下脚印,喝水、开门窗时不能出声。做每件事——包括挂僧袍、整理睡铺等一切琐事——都必须有条不紊。否则哪怕在雨安居期间,他照样把你赶出去。即便如此,你也必须接受,尽量发挥自己的观察力。』
『其它方面,譬如在坐禅与行禅的修习上,他对我作了全面训练,令我彻底折服。但我至多只在百分之六十情形下跟得上他。』
阿姜李的第二个训练期完成后,阿姜曼指点他去泰国北部丛林自行逰方修练。阿姜李至终走遍泰国每一个地区,及至缅甸、柬埔寨、印度。在阿姜曼的弟子当中,阿姜李是第一位把林居传统的禅法传授给泰国中部主流社会的头陀僧。1935 年,他在东南海岸尖竹汶府一处墓地建立了克陇功森林寺; 1955 年又在曼谷郊外湄南河口的沼泽地带建立了阿育王寺。他的弟子当中有比丘,也有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男女居士。1957 年他被泰王室尊封为昭昆。阿姜李于1961 年圆寂。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阿姜李仍然定期入丛林隐居。再引他的自传:『我喜欢林居生活,它给了我多样的禅思主题……那里寂静无声,便于观察环境的影响。以野鸡为例: 它若像家鸡一般懒散,要不了多久眼镜蛇与蒙鼠便会吃了它……我们人也一样: 把时间耗在闲暇逰伴上,如泥中刀锄,容易生锈。若是在磨石与铁锉上不停地打磨,锈迹便无从长起。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保持警觉……
『林居修行,使心获得自信。你学过的法,甚至你尚未学过的法,自会显现出来,因为自然就是导师。这就好比各国藉以开发高能的世间科学: 那些发明与发现,没有一项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科学家们对自然规律的研究,那一切就显现在世间此地。至于法[Dhamma],它好比科学: 它存在于自然。我意识到这点时,便不再担心少习文本的不利。我回想起世尊和弟子们: 他们研究自然法,从中学习,没有人循照一本教科书。
『因此,我允许自己对经文有所不知[1]。有的树夜眠日醒。有的树日眠夜醒。』
--------------------------------------------------------------------------------
[1]见《法句经》20: 『虽只背诵少许经典,然而如法实行,灭弃贪嗔痴,由警觉令心得善解脱,今世后世皆不执取: 他得以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英译者前言
本书为一部有关心解脱的操作手册 ,所传内容非是一套费解的理论,而是以念住呼吸为起点的一门基本技能。
书中的言教来自阿姜李•达摩达罗(1906-1961),泰国最受推崇的佛教禅修导师之一。阿姜李是一位林居僧,即选择独居丛林、以禅修为梵行主题的比丘,因此他的言教来自个人的实修经验,同时也注意与佛教的标准教义相映证。
本书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有关呼吸禅定技能——这是阿姜李的专长——的基本指南,其中给出了他在梵行生涯的不同阶段发展出的两套方法。第二部分收录了他的十五篇开示摘要,解说禅修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你若想立即开始禅修,回头再补充细节,可以直接阅读方法二。反复细读七个基本步骤直至牢记于心,之后开始练习。要注意,特别在初始阶段,不要让外来的观点与讯息充斥内心。否则你可能在禅定中耗去过多时间找寻某些现象,却看不见实际发生的情形。本书的其余部分可待以后你有个别问题希望求解、或者你对自己在做的事想有个总体了解时再读,不过这两种情形时常重迭。
本书的目的在于提示一些可能性: 指点你过去可能忽视的地方,引荐你未曾设想过的途径。具体学到什么,完全与各人有关。不要强迫。不要因为书中未提到你的体验而困扰。不要因为自己没有书中讲述的体验而失望。
譬如禅相: 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它们与个人有关,对禅修来说并非真正必要。如果你有禅相的体验,则要学会明智地利用它们;如果没有,则要学会善用你已有的其它体验。重要的是,牢记基本步骤,连续仔细观察。
禅修类似于木工、航海等任何的一门技能,自有一套术语,对初学者来说必定如密码般难解。使用本书的挑战之一,便是破解密码。部分难点在于,有些词汇本身属于外来语: 它们是巴利语即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用语,并且附带着泰文的语义色彩。不过问题相对不大。这些词多数在文中已作注解;书后的词汇表不仅对文中未注解之词给出了定义,而且对不少已注解之词作了补充说明。
一项更大的挑战,在于领会作者的视点。禅修中我们打交道的对象,乃是从内在体验到的身与心。阿姜李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在禅修中度过,对于从该角度观察身与心有着长期的经验,他的选词用字自然地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在提及呼吸或呼吸感时,他指的不仅是出入肺部的空气,而且指从内在体验到的、遍及全身的呼吸觉受[气感] 。同样,身体的『元素』[dhātu] 也非是指化学元素,而是指对能量性、温热性、润湿性、坚硬性、空间性、意识性[2]的元觉受——也就是身体对内在觉知的直接呈现形式。要超越对这类术语的怪异感,惟有开始从内部探索你自己的身与心,对哪些词适用于你个人的哪类体验,有所领会。只有那时,这些术语才达到其原本目的——即作为提升你的内在敏感度的工具—— 因为禅定的真谛不在于理解文字,而在于掌握那门引导你直观了解觉知之心的技能。
我们不妨把本书比作一份食谱。仅仅阅读食谱,即便了解了全部术语,也不能从中得着丝毫味感与养分。初学几步后知难而退,也同样白费时间。然而,你若能够一直学到底,那时便可以把书放在一边,享受自己的烹饪成果。
我希望这本书有助于你个人探索念住呼吸的善益。
坦尼沙罗比丘(杰弗里•德格拉夫)
美国加州慈林寺
Tha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Metta Forest Monastery
PO Box 1409 Valley Center CA 92082
--------------------------------------------------------------------------------
[2]『能量性、温热性、润湿性、坚硬性』: 分别指风、火、水、地四元素或属性[四大; 四界] 。参见附录词汇表 dhātu。其中风元素一般作轻动性解,本书英文版译作energy [能量]。根据坦尼沙罗尊者对中译者的解释,这是因为…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尊者阿姜李简传 英译者前言 中译者前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