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尊者阿姜李簡傳 英譯者前言 中譯者前言▪P2

  ..續本文上一頁隨著呼吸禅定的深入,可知體內有的呼吸層次實爲靜態。呼吸一詞的譯解見方法二腳注。呼吸諸層次見《禅那》、《使呼吸更精細》、《直路》等篇中阿姜李的解說。

  

  中譯者前言

   阿姜李爲泰國上座部佛教林居禅修傳統中廣受尊敬的傑出行者。他所傳的呼吸禅定修法不僅引導初學者入定,同時藉培育覺受力增進明辨。他的禅定開示直接生動,有助于禅修者放松執取,提升心智,是不可多得的輔助讀物。筆者翻譯本書的原初動機是希望藉此深化理解,便于個人修練; 現有法友捐資助印,由慈林寺主持出版,供有志者參考。本書除轉譯英文版《念住呼吸》全書外,還收錄了英譯者坦尼沙羅長老推薦的另十篇禅定開示及阿姜李簡傳,它們分別摘自英譯開示集《內在力量》及《四念處》。長老在中文版前言裏微作變動以反映內容的擴增。

   一部傳授心解脫的禅修手冊,如同一部解說遊泳的技術指南,實在需要精通此道者才有背景作准確的譯述,讀者則必須藉著實修才能夠漸次領悟文字的用意。英文讀者有幸得到坦尼沙羅尊者的譯本。尊者原籍美國,大學主修歐洲思想史,期間對佛教禅修發生興趣。畢業後來到泰國,邊教書邊尋找可靠的禅修導師, 1976 年隨阿姜李的大弟子阿姜放出家,在偏僻簡陋的達摩薩地寺親侍十年至師圓寂,呼吸禅法得其直傳。據尊者回憶,他最初隨阿姜放修習時,導師遞給他一本小書——阿姜李的泰文版《念住呼吸》——就讓他去後山坐禅了。尊者當年把這本書前後英譯了叁遍,在實修中揣摩破解其意。如他所說: 『你必須親自嘗試,才能夠懂得禅定指南中哪些部分需要按照嚴格意義理解 [literally],哪些部分需要按照比喻意義理解 [figuratively]。』中譯本則是在初稿的基礎上反複修訂而成。有些內容需要再叁請教長老才得以勉強轉述,這與中譯者自身的禅定程度低下有關。筆者自知未完整體現原文的用意,請讀者把本書當作一部試譯: 有不准確造成障礙處,請讀者原諒筆者的無心過失;譯文准確的部分,希望有助于讀者把握呼吸禅定的實際操作。如想學有精專,除了參考禅定指南,按步實修外,筆者認爲應當找機會親自向尊者及其他精通此道的禅僧請教。隨著禅定的進展,重讀阿姜李的解說,常會有新的理解與啓發。這也是筆者尊敬的幾位資深禅修者的共感。我們頂禮爲後人留下這份寶貴指南的阿姜李,也頂禮以慈心與耐心爲我們解說的坦尼沙羅長老。作爲林居禅修傳統的承傳者,他們的言教與踐行榜樣,令我們對佛教修證之道有信心。

   熟悉佛教術語的讀者可能對書中若幹詞彙的中譯法不甚習慣。這非是譯者志在求新,而是出于兩方面考慮。一者英譯版對某些巴利詞彙的譯法——例如paññā ——有別于巴英辭典,並且不預設讀者已熟悉佛教的專用詞彙。筆者曾經對坦尼沙羅長老提及這一認知,長老答:當年自己也注意到導師們的用詞與標准譯法不盡相同。筆者認爲,對佛教核心術語的理解,終究應當站到實修者的角度上看,才比較符合原典的語境與旨趣[context & purpose] 。阿姜李與坦尼沙羅長老都是林居禅僧,書中言教的目的,非僅是依照文本作推演或評介,而是以自身的實修證量爲背景,指點有志者掌握一門趨向滅苦的修練技能。他們的選詞用字在筆者看來極具啓發性與可操作性( 無疑我們還得益于英譯者語言的當代性) ,中譯時應嘗試予以表達,使其用意不至流失于標籖。二者文中若幹佛教名詞的古漢譯—— 例如煩惱——其現代語意與巴利文英譯有顯著區別。以上兩種情形下,即便有現成的譯法,筆者仍選擇忠實英文版,依文直譯,希望在這部操作手冊範圍內減少閱讀上的先入之見。其它的譯法也在方括號中列出或以腳注說明。

   書中的注解有叁類。主文中的圓括號及內容爲英文版原有。方括號爲中譯者附加,列出重要詞彙的另譯、原文、或簡釋。第叁類是中譯者在得到初步反饋後增加的一組腳注。其中少數安置較長的方括號內容,多數是對某些譯法或文句的說明。一方面是回應反饋;另一方面,筆者本人曾就英譯本某些譯法與操作請教過坦尼沙羅長老,考慮到讀者在義理與實修上亦可能得益于他的解說,征得長老許可,把部分內容收錄于腳注。如有轉述不當處,完全是筆者的失誤。

   有四位華裔禅僧——美國慈林寺法住比丘與帕跋陀比丘、馬來西亞甯心寺阿姜慶與信增比丘——曾經在閱讀譯稿後給筆者提供有益的建議。法住比丘與信增比丘還參照泰文版提出修正意見,在此特別致謝。初稿完成後曾與臺灣曾銀湖居士2000年中譯本《念住呼吸》作過對照,沿用了其中若幹詞語的譯法,在此也向曾居士致謝。本書的出版得益于多位人士直接間接的協助,包括拜訪慈林寺時給予關照的泰僑護法,評點文稿、捐資助印、聯絡印發等的諸位善人,筆者隨喜他們的善行。

   本書及其它一部分林居導師開示中譯,獲得英譯者許可,存放于以下網站: http://www.theravadacn.org,供有志者參考。

  

  良稹二零零八年四月

  

  念住呼吸

  引言

   本書爲禅定的修習指南。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幾乎完全有關心的調禦。不過因爲心的安甯在某種程度上有賴于身,我因此收錄了第二部分( 方法二),解說如何利用身增益心。

  根據我自己在禅修中的觀察,只有一條短捷、方便、有效、愉悅的路徑,中途又幾乎沒有什麼使你走偏: 那就是念住呼吸。佛陀本人走的是同一條路,他證得如此卓越的果報。我希望你在修習時不要猶疑不決、東鱗西爪,造成不必要的困難。反之,要決意專注你自己的呼吸,跟著它,一直走到它能帶你達到的極限。從那裏,你會進入解脫洞見[3][vipassanā, 毗婆奢那]階段,趨向心本身。最後,清淨的覺知將獨立凸顯,那時你才有明確可靠的果證。換句話說,如果你讓呼吸隨順它的自性,讓心隨順它的自性,你的修證無疑定能如願以償。

   一般而言,心未曾調禦有序,必然淪陷于造苦與不良的主觀偏見。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如果希求安穩的幸福,就必須找到一種法則——也就是佛法——以它訓練自己。心無內在法則、無安居之處,好比人無家可歸。無家者面對的只有苦。他們無以庇蔭,飽受風吹日曬、雨打泥汙。修定的目的,正是爲自己造一個家。刹那定[khaṇika samādhi] 好比草房;近行定[upācāra samādhi] 好比瓦房; 安止定[appanā samādhi] 好比磚房。你一旦有了家,便有了保存財寶的安全所在。你不必爲守財而吃苦,不像無處存財的人,爲了守財不得不餐風露宿,即使那樣他的財物也未必安全。

  渙散之心也是如此: 它總去別處尋覓善德,逰走于種種概念與成見之間。即便那是善念,我們仍不可自以爲安全。好比一個女子擁有許多珠寶: 她若穿戴起來招搖過市,毫無安全可言。財寶甚至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同樣,如果我們的心尚未透過修定證得內在甯靜,即便修了戒行,也極易退墮,因爲它們尚未妥善收藏于心。調禦自心,達到寂止安祥,正好比把珠寶存入保險箱中。

   這就是何以我們多數人做了善事,卻不能從中得益的緣故。我們讓心受種種主觀成見的左右。這些成見是我們的敵人,因爲在某些情形下,它們會使已培育的戒德退失。心如綻放之花: 風摧蟲齧之下,無緣結果。這裏的花,好比道心的甯靜; 果,好比道果的喜樂。我們的心,若是常有甯靜、喜樂,就有機會證得人人希求的正果。

   上善至德好比樹的心木,其它的『諸善』好比芽苞枝葉。不把心意調禦有序,我們只能得到外在層次的善德。我們的心若能夠達到內在的純淨與良善,那麼作爲果報,外在的一切也將隨之良善起來。正如手潔淨時,不玷汙觸及之處,手不淨時,即使最清潔的布也受其汙染: 同樣地,心有雜染,一切受其汙染。哪怕我們做的善事也受汙染,因爲世間的最高力量—— 即升起一切善惡苦樂的主宰——正是心。心好比一尊神,善惡苦樂都來自心。我們甚至可以把心稱作一位造世者,因爲世間的和平與持久的安甯,皆有賴于心。如果真有世界末日,也必然由心而生。因此,我們應當修練這個世上最重要的部分,讓它入定,成爲富足安甯的根基。

   禅定是凝聚心的一切善巧潛能的方式。當這些潛能以適當比例彙集起來時,能夠給予你摧毀敵方的充足火力,這裏的敵方是指你的一切雜染[4]與無明心態。修行使你增長智慧,對善與惡、世與法培育起明辨。你的明辨好比*。假如你把*長期留著,卻不放進子彈——即入定之心裏,它會受潮發黴。或者不小心讓貪、嗔、癡之火占了上風,它會在你的手中炸開。因此,不要延誤,把*放進彈頭,無論何時敵方(即雜染)發動進攻,你可以立即把它們擊倒。

   調禦心定者,得其安止處。入定之心好比城堡; 明辨[5]好比武器。修定則好比爲自己造就一座安全的城堡,因此是一件十分重要、值得付出努力的工作。

   正道初段——戒德,末段——明辨,成就這兩者不特別難。然而作爲正道中段的定力,卻需要花一些功夫培育,因爲這是一個促使心力成形的過程。修定好比在河中央打橋樁,自然是件難事。不過一旦心牢固就位,對戒德與明辨的增長是極其有益的。修戒德好比在河岸的近處打橋樁,修明辨好比在遠處打橋樁。但如果中段橋樁——即入定之心——不曾到位,你如何跨越苦的洪流

   要成就佛、法…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尊者阿姜李簡傳 英譯者前言 中譯者前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