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少做起 功德的精髓

  功德的精髓

  The Essence of Merit

  1957年7月23日

  功德是你心裏升起的動機,從你想做什麼好事的第一個念頭開始。比方說,今天你決定要來寺院。那個念頭本身,就是心裏升起的功德。接著,你來到寺院,依照你本來的心願受戒、聽一段開示。這樣,你原來的動機成功了,實現了它的目的,也産生了更多的功德。不過,如果你本來想來寺院受戒、聽法,可碰巧遇上別人反對或者批評你,情緒壞起來,那麼你心裏的功德──也就是原來的動機,就死了。即使其他人後來又邀你來寺院,你並不情願來,坐在這裏象根樹樁,心裏就不會升起功德。這是因爲,你心裏那個功德的精髓已經死去了。

  你做的功德事件本身,並不是功德的精髓。比方說,布施、守戒、聽法、坐禅,並不是功德的精髓。盡管這樣,我們還是得繼續做這些事,使我們的舊功德壯大、健康,而不是衰退、消亡。因此,當你決定做什麼好事時,要趕快去做。你一想到布施時,就去布施。你一想到受戒,就去受戒。你一想聽法,就去聽法。你一想禅定,就去禅定。這樣一來,你的業果,在叁個時段都達到完整、圓滿。換句話說,起初想做時、正在做時、做完時,你的心對自己的功德懷著快樂、喜悅、與滿足。

  做善事的動機,也就是你那個善德的初始階段,才是功德的精髓。這就象種樹。你布施,好比是在樹周圍施肥。你守戒,好比在除掉吃花、吃葉的毛蟲、蠕蟲。而禅定,則好比以清潔、清澈、清涼的水澆樹。這樣你的樹必定如願成長,直到生出葉子、果子,讓你享用。如果是花樹,那些花明亮多彩、大朵、芬芳。如果是果樹,那些果子又多、又大、又甜。布施、戒德、禅定,就是這樣子培養你原來那個心念的功德。

  但是,如果你心裏帶著愠惱,那麼你不會從行功德、做布施的事件中得多少果報。好比給一株死樹施肥。哪怕你只想樹上結一粒釋迦果,也不能如願,因爲你施的肥滋養了邊上的草,對你的釋迦果什麼也沒做。同樣地,如果只是做一遍功德的動作,你的原始目標──遣除貪、嗔、癡,不會結出果來。布施的動作只是功德的肥料。功德的精髓死去時,你不能吃肥料,因爲那只是些汙穢──牛糞、雞糞。怎麼能要這些髒東西幫你呢

   不過,你比起那些從來不施肥的,也就是那些尚未培養戒德、定力、明辨的人,要好點,因爲起碼可以收集你施肥長成的香草,煮點湯、作個菜。

  因此,無論你做什麼時,應當檢查內心是不是有功德的精髓。有的人行功德時心壞惡念: 他們就象竹筒烤甜糯米,上面松軟熟了,底下要麼生的、要麼焦硬。這樣的東西不能吃,因爲整筒質量不好。多數人行事方式,與他們的心不一致。有的人布施,可心還有貪意,比如贈禮時想做百萬富翁。有的人布施一塊錢,希望有一千塊、十萬塊的回報。有的人守戒,可心裏還在對這人那人生氣、嫉妒、懷恨。有的人禅定,是指望來世長得美、身段好看、或者做天神。還有人希望成這成那,總在找什麼作交換。這樣的功德,還是遠遠偏離了目標。

  佛陀教導我們,爲了遣除貪而布施、爲了遣除怒而持戒、爲了遣除癡而禅定,不是爲了培養這些雜染。有的人來這裏禅定、靜坐──閉著眼、身體挺直、一動不動,外面看真象那麼回事,可是他們的心,卻在到處跑: 有的去自家果園田地; 有些人的心,嗖地一下竄到國外找自家孩子、朋友去了; 有的在想各種各樣的事。他們的心沒有跟身體坐在一起。這就稱爲身與心不一致──就象竹筒裏的甜糯米,上熟下生。

  如果你能夠小心守護著心裏功德的精髓,那麼想做什麼善事,就去做。不要跟在你那個功德的屍體後頭來寺院; 換句話說,如果你本想來寺院,其他人罵你,結果來時心裏懊惱,這樣做功德,對你沒什麼幫助。

  * * *

  我們要訓練心,使它在法中堅定、強壯,原因在于我們必定會遭遇世上的叁種危險(1)苦、病、貧窮。(2)死亡。(3)敵人與蠢友。我們必須有准備,這些東西來時,心力足夠強大,能勇敢無畏地對付它們。不管從哪方面進攻,我們有辦法打敗他們。這就是爲什麼,每天的護佑經文裏說,“Icchitam patthitam tumham khippameva samijjhatu”意思是,“願你心意速成。”換句話說,當心智堅強有力時,無論你想做什麼,一定成功。

  如果你在來布施、持戒、禅定之前,讓你原來那個功德的意願從心裏死去、消失,那麼原來那個動機的果就不會培養起來,不過你比那些根本不來的人要好些。功德的初始心意,好比一株樹。如果你的樹不死,那麼施肥越多、長得越大、分枝越多。換句話說,你的業會美好、甯靜。無論你手上做什麼,會有功德。無論你的腳踏到哪裏,會有功德。無論你嘴裏說什麼,會有功德。無論你的心想什麼,會有功德。你的全身是功德。到了這個情形,你只有快樂。

  * * *

  戒德從形式上講,包括了持守五戒、八戒、十戒、227戒。從意義上講,是在思考、說話、行動方式上不傷害任何人。你思考時,心裏帶著善意。說話時,心裏帶著善意。行動時,心裏帶著善意。從滋味上講,戒德清涼。因此,守戒這個動作並不是戒德的精髓; 它只是在給戒德,也就是我們的初始心意施肥,使它壯大、堅固。

  巴利文中戒德這個詞──sila,來自 sela,也就是石頭,因此培養戒德時,必須使你的心大如巨石。石頭是什麼樣子

   它堅硬、穩定、清涼。即使日曬一天、雨砸一夜,它不動不搖。而且它的內部保持著清涼。那是什麼樣的清涼

   勇敢、敏捷、慎密。這樣的清涼是一種美德,不是慢吞吞、懶洋洋的人那種清閑。如果你有清涼,你的清涼必須來自內心的戒德。心有戒德,好比家裏有座水池。家有水池時,房子怎麼會起火

   有這樣的清涼感照料你的心時,怒意、恨意、惡意怎麼能控製它

  

  此外,戒德這塊清涼的盤石,內部還有一種火,但不是雜染之火。它是一種清涼的火,你可以用來做各種好事。你用一塊石頭撞擊另一塊石頭時,火星可以點起火來,做飯、給屋子照明。這是戒德的一些益處。

  * * *

  當你修習定力,心卻還不曾在真正的功德中確立起來時,魔羅會來笑嘻嘻地追逐你。這是指五蘊之魔: 你全身疼痛、概念混亂、行蘊會想一萬八千件事、你的意識到處走。好比沒有熟透的甜糯米: 吃了不消化。

  修習定力時,你得小心,不要太強迫、擠壓心智,同時你不能讓它到處跑。必要時強迫; 必要時放松。重要的是,自始至終有尋想與評估在掌管。這樣,心的素養就提升了: 它不會逃學、或者偏離善德之道。有善,自然會有惡事溜進來,就好比有富人,必然有小偷悄悄等著搶他們。你做功德時,魔羅必然會百般阻撓。因此,你在禅定時,要小心不落入妄念與妄定之中。

  妄念是指你的念住離開了四念住: 身、受、心、法。這裏,身指的是呼吸,受指的是舒適與不舒適感,心指對色身的知覺,而我們要的法[直譯爲心理素質],指的是當下。

  妄定是當你健忘、沒知覺時,比如你對色身怎麼坐著、心遊蕩到哪裏、它又怎麼回來,毫無知覺。心既缺乏念住,又缺乏警覺。

  但是當你的定力確立起來時,心會提升起來。心提升到高處時,就沒有什麼能夠著它、摧毀它的善德了。好比天上放光的日月群星,即使有雲經過,那些雲夠不著日月星辰,使光明轉爲渾濁與陰暗。

  * * *

  功德是尊貴的寶藏。它是我們一切內在價值的源頭。當它在內心升起時,不要讓任何人碰它。你有這樣的財源時,好比有了一塊鑽石原坯,它比地産、牛群、雇工那樣的財富要好上一百倍,因爲那些東西又遠、又難照料。如果你有一塊鑽石原坯,只要用布包起來它就長。只是要確保不去切它磨它。如果你把它變成一塊切過的鑽石,放一百年它也不會再長。

  同樣,定力在內心升起時,你必須照料它。不要讓任何標簽與概念接觸它。那樣,你的定力會一步步增長。你的心境會越來越高。快樂與清涼朝你流過來。你期望的一切會獲得成功,最後你會證得通往涅槃的道與果。

✿ 继续阅读 ▪ 從少做起 用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