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食物
Feeding the Mind
1957年8月10日
水在日曬火燒之下蒸發、剩下空壺空罐時,你能說水完結了嗎
實際上它還在,只是熱量把它變成蒸汽,散到空中。因此你不能說水不存在了。它在某個地方以另一種狀態還存在著。心也一樣。色身死時,心不跟著死。它只是根據你的善業惡業,搬到另一個地方。它以另一個狀態存在,這就是我們說它不死的意思。
盡管如此,水用大火燒時,便散失了。這好比色身: 色身給老、病、死的大火燒著,便衰敗了。心受雜染之火,即貪、嗔、癡的大火燒著,也會衰敗。這叁堆大火越燒著心,善德越衰敗。正因爲我們的火在兩邊燒著身與心,結果它們分離開來、各走各的。這就叫做生與死。
因此如果你要幸福,必須修練心智、去除雜染。只有那時你才能夠了結生死。但是如果你要問無生無死的地方在哪裏,是很難指出的。好比把一頭白象或者水牛指給盲人看: 那是白費氣力。同樣,描述無生無死之處,想讓一個無明的人理解,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你培養了明辨,你才理解他們死後去哪裏,是否真有一個無生無死之處。這是因爲有明辨的人有內在之眼──智慧眼[
ana-cakkhu]。這個意思是,他看見了真法。那樣才使他有能力了解這個問題。佛陀說:“見法者見我”。換句話說,當我們看見不死之法時,便能看見那些不死的東西,究竟是什麼不死。因此當我們證得不死之法時,便會接觸不死之處。只要我們還沒到達那個地步,就得不斷修持,去證得法眼。
問題是,盡管多數人外眼清晰,內心還是陰暗、迷糊。每天學的佛法好比聚光鏡,給內心之眼投進一點光亮,好讓我們摸著走,不至于掉進坑裏、井裏。即使那樣,心依舊模糊不明。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觀點: 我們的眼還模糊著,不過至少還不瞎,隱隱約約能看見一些形狀與影子。
有句話說: samana
ca dassanam etam-mangalamuttamam:“見到一位行者是最高的福報。”這個意思是,凡是見到聖者──入流者、一還者、不還者、阿羅漢的人,看見的是一幅宏偉吉祥的景象。不過必須見著一位真正的聖者,這話才是真的。因此,你去哪裏找一位聖者
他有什麼特征你能辨認
如果你從外面看,根本不能確定。唯一能確定的辦法是,修習佛法,在你的內心升起聖者的素質。只要你內心還沒有那些素質,你看不見一位真正的聖者。你的眼睛還模糊著,看見的一切也模模糊糊的。你的心是凡人的心,因此到處看,只看見凡人。
爲了助我們看見真相,佛陀教導了叁條修持原則:
1) matta
uta ca bhattasmim ──飲食有節製;
2) panta
ca sayanasanam ──樂獨居;
3) adhicitte ca ayogo ──確立于提升的心智,即提升心的快樂層次。
第一條原則──飲食有節製,這裏指兩類食物消費: 色身食物與心的食物。色身食物有兩種必須避免: 由任何惡業獲得的食物、與任何並不真正滋養身體的食物。你避免了這兩類食物,就稱爲飲食有節製。
至于心的食物,有叁類:
1) phassahara ──感官接觸的食物[觸食],即形色觸擊眼、聲音觸擊耳、氣息觸擊鼻、味感觸擊舌、觸感觸擊身、念頭觸擊心時的交接。
2) vi
anahara ──意識接觸的食物[識食],即在六個感官門戶之處的意識。
3) mano-sa
cetanahara ──心理動機的食物[思食],即使心著意于某個目標。
飲食無節製感,好比一個病人不了解什麼食物會加重病情。他注定會短命、早死。不僅如此,還給周圍的人造成負擔: 父母、配偶、兒女、親戚,給他們帶來各種麻煩。死時他們得湊錢支付葬禮,爲他做功德。死前他們必須支付醫療費用。醫生護士們得日夜看護,給他吃藥、清洗屎尿、做各種事。但是如果你了解怎樣照顧自己,小心進食,你會少病。有自在,也不給周圍人增加負擔。
五蓋譬如細菌。如果在你的心裏紮根,會繁殖、傳播、不停地咬齧心,使它淪落到再也不能提升的地步。
意識的食物[識食],意思是,當形色觸擊眼、聲觸擊耳等等時,在六個感官門戶升起的意識。悅目的形色,就象糖漿蜂蜜,必然招致成群的螞蟻蟲蠅。可惡的形色好比茅坑,除了帶菌,必然還招來各種壞東西、爬滿蠅蛆。如果我們看不見那些螞蟻、蟲蠅、髒物,就把食物吃進去,對健康有毒。象個沒牙的人吃雞骨頭,咬不成便囫囵吞,憋得眼珠凸起。如果你沒有明辨,會連蛆蟲帶髒物、連蟻蠅帶蜜糖,一起吞下。
因此你必須小心注意。吃之前,看看什麼吃得、什麼吃不得,什麼要小心、什麼不用擔心。這叫做用刀砧處理食物,你能這樣自己檢查時,才會吃著材料好、煮得好的食物,不象個吃生食的怪物。你不檢查事物,會誤解正在發生的情形,把壞事當成好事、好事當成壞事。心不明了這些事情,是因爲缺乏念住與明辨。你把有毒的食物一口吃到心裏,這便稱大貪、大癡,因爲你進食不慎,給心帶來災害。
同樣,耳識的食物也一樣。你愛聽的聲音好比甜食美食。不愛聽的聲音好比發黴發臭的食物。如果你不加以明辨、約束與慎重,會去吃腐爛長蟲的食物。只要是甜的都吞下去,結果螞蟻蠅蛆一塊下肚。這會給腸胃造成痛苦、給心造成混亂。你的心本來不健康,還大吃有毒的東西。這種情形下,除了你自己,誰也治不了你。
對待鼻、舌、身,意方面的識食也一樣。無論打算咽下什麼,首先得仔細檢查,就象比丘用四種受用品前,要誦一段觀想經文一樣。同時,還要觀想給我們帶來食物的人,是不是有妄見、持妄命。否則我們的戒德招損。
因此我們必須小心謹慎,以念住獲得證據、以明辨作出判斷。那樣才會吃到正當、公平的食物。凡是不用念住與明辨的人,就象吃死食、腐食、生食的妖怪。骨頭、翅膀、皮毛、全部一口吞下,象個不懂道理的野人。
科學家們如今很聰明。他們可以把人們平時不吃的東西,加以蒸餾處理,變成可吃的,而且還有營養。缺乏明辨的人,讓自己受貪欲與渴求的控製,結果翅、尾、骨、鳍,什麼都吃。喜歡的東西粘在心裏。不喜歡的東西也粘在心裏。走到哪裏,好象喉裏都有骨頭卡著。不過如果我們在消化識食時,有戒德、定力與明辨,就好象有火、有竈、有刀,隨時處理食物。
下一種食物,是心理動機的食物[思食]。如果我們把心意放在錯誤的目標上,它可能有毒害。如果你坐在這裏想著你痛恨的人、令你惱怒的人,心裏說等見著那人時,非要說這句那句話,這就叫做把心意放在錯誤目標上。如果你把心意放在正確的目標上,便會流向正確的方向。健忘與癡迷不會升起。比方說,你可以觀想自己已經修習的戒德與布施,觀想你的尊師。這就稱爲把心放在正確目標上。心會綻放。好比佛陀時代的人們,他們的心就在憶念佛、法、僧時便可以證果,進入尊貴的依止處。因此,我們應當使心傾向于會讓它開放、成長的人與事上。這樣會獲得力量,從五蓋中解脫出來,五蓋好比霧障、又好比圍咬著心的群蟲。這樣我們才有力量往上沖,直到證得涅槃的道與果。因此我們要這樣做自己的好廚師。如果不知怎樣切、煮、炒,只好如怪物一樣吃生食。
第叁口食物,是接觸的食物[觸食]。凡是由眼進來的形色、由耳進來的聲音、由鼻進來的氣息等等,你必須謹慎。自始至終注意什麼有用、什麼有毒。不善巧的食物,你必須馬上擺脫它。對于接觸心的觀念也一樣。你能這樣做時,有益于眼、耳、鼻、舌、身的食物會不斷流進來,滲入、沐浴你的心。你會遠離惡食、遠離雜染。Adhicitte ca ayogo: 你會確立于提升的心智中。通往低等域界的心理素質會消失,聖者的心理素質會升起。心處在堅定、穩固狀態、一直朝涅槃走。那樣它才能超越吞噬宇宙的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