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靜
Living in Peace
1957年8月24日
法給世界帶來甯靜、安居與幸福。如果世界沒有法,我們根本找不到甯靜。如果個人與團體心裏始終有法,他們就好比牧場、山谷裏的新鮮綠草,始終有泉水、雨水在澆灌。如果人們沒有法,如果他們作惡、行事不善巧,就好比旱季、沙漠裏的幹草,在地裏枯死。他們一無所有,不會吸引任何人的喜愛與尊敬。相反,只會給踐踏、抛棄,收嘗苦果。
心裏有法的人,好比開著芬芳花朵的樹。人人想走近他們、與他們交往。行爲不端的人,好比有些樹,也許花好看,不過到處長刺、沒有香氣、或者根本發臭。其他人必然討厭他們、不願靠近。
法也可以比作明燈。我們的心好比玻璃燈罩。如果燈罩不洗幹淨、蓋著灰土、不管燈火多亮、也不能透過燈罩照亮四周。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給惡念籠罩、蒙蔽,無論試著做多少好事,我們不會清潔、清淨,因爲心照舊有雜染玷汙,好比灰土覆蓋著燈罩。
我們既來到這個甯靜的地方[指寺院],應當努力使業清淨: 在身、語、意方面保持清淨。我們這樣裏裏外外有清淨時,就與這個甯靜之地相稱了。
甯靜有因、也造果。因不存在,果也不存在。來自于熱鬧的那種快樂,壽命只有一口氣。來自甯靜的快樂,卻可以保持久遠。如果住處不安靜,對我們無益。比方說,想讀書寫字、背誦書文,就做不成。這就是爲什麼甯靜極其重要,我們都應當努力培養它。
我們的色身,好比一只大水缸; 心好比缸裏的水; 我們的雜染,好比水中雜質。如果用明礬漂過,雜質沈到缸底,使水清潔透明。法就好比明礬,使心清潔透明。谛聽佛法,帶回家思考時,它會過濾我們的不善巧傾向,使雜染從心裏分離沈澱下去。有法安住于心時,即使有怒意,我們不會跟著發怒。有恨意時,也不跟著發作。有癡意時,不跟著迷亂。不過即使這樣,這些感受依舊在心裏存著、等著,這就是爲什麼必須培養更高形式的善德,把那些沈澱物從我們的水缸裏完全除去。
我們必須培養的高等善德,是指修禅定,在內心升起甯靜。心有甯靜時,會增長內在價值,好比水靜止時,會清澈起來。我們人類有叁樣大肇事者: 眼、耳、口,這是在色身層次。在心理層次,肇事者指我們的心。是這些東西在製造不安。因此你必須小心,不讓毒素從這些門戶進來。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在吞食毒素,必須立刻吐出去。否則它會對你有害。換句話說,你的眼、耳、口,是必須多加約束之處。
平常,我們的眼總在找事; 耳總在找事; 口總習慣于說些惹事的話。說話不惹事,需要有智慧與明辨。你有了明辨,吃好東西,不會受傷害。即使誤食毒素,也不會死。我這裏說的明辨,是指宿世智、死生智、漏盡智。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明辨,必須特別小心地照顧自己,培養起對善巧、不善巧的辨別能力。
你在照顧自己時,必須(1)警惕尚未升起的惡。(2)保護你的善德,使它不退失。(3)用你的善德獲得善益。說話的方式,要有利于和睦。如果你說的話製造麻煩,就好比吃了毒素。這樣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好比你在鬥魚缸裏撒毒,一條鬥魚咬了另一條,傷口中毒,所有的魚相互咬起來,結果全部中毒而死,象筏子一樣飄在水面。因此當你意識到,自己內心還有貪、嗔、癡時,說話必須特別小心。你有念住,只說該說的話,想說不該說的話時忍住不說,這時你便是在看守自己的善德,確保它不退失,同時你是在防止惡的升起。同樣地,你必須護住耳。有時別人好意說話,我們聽著覺得是惡意。有時我們好意說話,其他人卻誤解。這種情形好比對著牛耳朵吹笛。毫無意義。
我們作爲團體在一起生活時,相互接觸時必定會有多種聲響。打個比方,我們跟一個樂隊沒什麼不同,有雙簧管、鑼、木管,有強音弱音、高音低音。如果所有樂器發出一樣的聲音,聽起來就沒樂趣了,單聲樂隊一點不中聽。同樣,許多人住在一起時,必定有好聲音、壞聲音。因此我們每個人,必須照顧自己的心。不要讓你自己對壞聲音感到生氣、不樂,因爲當有許多不樂時,必然轉爲嗔意。有許多嗔意時,必然轉爲惡意。有惡意時,便導致爭吵與糾紛。
因此,我們應該對上、下、同等層次的人們傳播善意。下屬對我們有不良言行,應當原諒他們。我們能這樣做時,就是在對團體的和平、甯靜做貢獻。
我們人類的心,很少有時間休息、放松。我們總有事,需要不停地思考。可以說,自從我們學會了人類語言,就一直在思考,從來不停下歇一歇,讓心一直忙到死。如果色身有這副勁頭,我們都成百萬富翁了。可是心沒有時間休息時,便會充滿五蓋,那就是爲什麼它不得安甯。因此我們要學習禅定,放下感官欲念。換句話說,我們關閉感官門戶,不讓心去外面糾纏,使心想著佛、法、僧的尊貴品質,寂止下來。我們不讓它落進色、聲、香、味、觸、法之中,那些都是官感對象。
至于官感雜染,不要讓心落進貪、嗔、癡之中。有時我們禅定進步順利,于是高興起來、忘乎所以。不順利,便煩躁、氣惱。這些都是貪與嗔。至于癡,是指有時我們坐在這裏走神,忘記自己在哪裏、在做什麼。我們心不在焉,好的壞的、對的錯的,發生了什麼都不清楚。這就會導致心智昏暗、迷惑。有時心飄到過去,想那些對我們不好的人,于是墜入惡念,想報複、想扯平。這樣一來我們破壞修持、傷害自己。這叁種雜染──貪、嗔、癡,是叁堆幹柴、在等著起火,因此我們必須把它們從內心徹底清除。
念住與警覺,是佛的品質。它們帶來的清涼之樂,是法的品質。如果你能夠守著那股清涼,直到它結成一塊冰──換句話說,你使那個善德在心裏鞏固增強,那就是僧的品質。你一旦心裏有了那塊堅實強大的善德,可以拿起它來,作任何用途。無論你說什麼,會有好果報。無論你做什麼,會有好果報。你那塊堅實的善德,會變成如意寶石,給你一路帶來諸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