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少做起 上岸

  上岸

  Coming Ashore

  1959年6月28日

  法能洗滌心智,使它明亮、清淨、快樂。世人秉性各異,有的粗糙、有的中等、有的精細。這就是爲什麼佛陀依衆人心性,多方說法。換句話說,他把短話解釋成長話。舉例說,有時他講布施的果報,有時講戒德的果報,有時講擦亮心智即禅定的果報。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教導人們淨化心智。其它一切都是詳細解說。

  我們每一個人,好比獨坐一葉小舟,在大海裏漂行,周圍是狂風巨浪。有的人漂得太遠,根本看不見海岸。有的人上下沈浮,時而看見海岸,時而看不見。這代表那些在重複“哺哆-哺哆”的人。有的人漂得離岸近些,看見了魚籠、帆船、岸上的綠樹。有的人在拼命朝岸邊遊,還不曾到達。至于佛陀,他就象一個站在岸上的人,不再有海上的危難。他經曆過人們正在遭遇的險境,因此有大慈悲,想助我們脫離大海、安全靠岸。這就是爲什麼,他教導我們修持布施、戒德、禅定,因爲這些修持,能把我們安全地拉上岸。

  我們下決心修持佛法時,必須瞄准法的真正目標。不要朝其它方向偏。你必須了解哪條路是錯路、險路; 哪條路正確、安全。好比渡海時把舵: 船長必須看著燈塔的信號。又好比開車: 交警在主要十字路口以紅、黃、綠燈爲信號。如果紅燈亮起,你不停下,繼續開會出危險,必定受罰。如果綠燈亮起,你不開,也錯了。這就是爲什麼開車時必須理解交通信號,才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同樣地,你在求法的航行中,必須了解佛陀的交通信號。他的紅燈是禁止、不許做的事。凡是讓車船穿越紅燈的人,必然會遭遇危險。因此我們在這裏禅定時,必須確保不去穿越雜染的紅燈。

  佛陀把我們的雜染比作火。一個太陽,可以使世界這樣熱。想象有五、六個太陽會怎樣。我們每個感官周圍的雜染,好比太陽的熱量。Cakkhum adittam: 眼如熾火。Sotam adittam: 耳如熾火。Ghanam adittam: 鼻如熾火。Jivha aditta: 舌如熾火。Kayo aditto: 身如熾火。Mano aditto: 心如熾火。不要讓這六團火燒著你。平時,圍繞眼、耳、鼻、舌、身、意升起的官感之欲,就是在心裏燒個不停的一團團紅色大火。如果我們在禅定時,把心伸進這些欲念裏,就好比把點著的火柴伸進煤油、汽油。因此,你在禅定時,不要把心伸進家庭、房子、財産、任何人、任何事裏。這就是佛陀的紅燈,他告訴你不要走。

  另一個信號是綠燈,也就是正在講解的佛法。綠燈亮時,是要你往前走。這裏的綠燈代表你已經學過的法、和你正在修習的法。綠燈亮時,無論快慢,我們都得走。不要徘徊、擋道,否則會給警察抓住。換句話說,當法藉我們的眼、耳、舌、鼻、身、意升起時,我們必須追求那個善德。

  法是朝向善德與甯靜的推拉之力。綠燈就好比內心升起的清淨之法。此刻我們的心是否進入了佛陀的品質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必須有觀察力,察看內心的動態,是走向綠燈、還是走向紅燈。如果方向不對,得自己轉回身來。好比我們采花、洗花、插入花瓶,確保沒有蠕蟲毛蟲在吃它們。要使心成爲瓶中純淨、綻放的蓮花,這才算達到了“哺哆”的品質。換個比方: 心就好比池塘中開放的蓮花,清涼、清新。周圍是滋養的水分,清涼、芬芳。如果你坐在這個禅修大廳裏,心如池中蓮花,不著五蓋。這也稱佛陀的品質。它叫做光明之心,更簡單地說,它具有內在價值。心滲滿這樣的價值時,它有快樂自在。

  法是一種專意,給心帶來喜感、充足感、自在感。它升起時,經上教我們要盡量發展、培養它。保持這個專意,達到合一境界: 那就是法。內心無論有什麼善德,我們要努力提升它,達到越來越高的層次。要不停地評估它、始終念著它,看心怎樣進入這個善境。這就稱爲念住的培養。

  如果你保持念住,集中在一條道上,即憶念“哺哆”,不把心送到其它道上,心會培養起越來越深的內在價值。好比在地上踏路。如果在同一條路上來回踏,路必然平整起來。雜草長不起來,路越來越深,下雨時成一條水渠,可以灌溉莊稼,讓它生長茂盛。我們可以賣得好價、富有起來,不再窮困。這就是爲什麼這樣的功德品質,或者說內在價值,稱爲尊貴的財富。

  深奧而精細的事物,質量比較高。如果呼吸精細起來、心精細起來、念住精細起來,我們的明亮覺知會傳得越來越廣,如電燈光照亮整個首都。它的光亮不同于油燈,想看清四周,得端著油燈走一圈。當心精細了、呼吸精細了、我們能夠了解整個世上的呼吸能量。我們會看見各個元素的運作情形。心更爲寬廣,念住成爲大念住。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清涼。有更多的充足與喜感、綻放與自在。當心這般成熟起來時,你就有了尊貴的財富。你不再貧窮了。

  清涼如水。地裏有水,必定有魚蝦、螃蟹、水貝,那些都能致富。佛陀了解這種心態的富足感,這便是爲什麼他告訴比丘們:“不要種田。不要接受金銀。只做一件事──用心修法,使你的心成爲一乘道──那時候想要什麼,必然會有。這是因爲心滿載了功德與法時,你常有富足。”

  這便是使功德深入之後升起的力量──它深如湄南河,比泰國任何其它河流更深更寬。河裏到處是舢板、小筏、機動船、蒸汽船、大船、小船,便于旅行通商。河裏有魚,地裏有稻米、甜瓜、黃瓜、玉米、小麥──你的心裏會有這一切,一應俱足。如果你不修持善德,怎樣也不會富有。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教導比丘:“不事農、不行商。不要擔心。你們不會窮苦。只要在內心培養大善大德,各樣財富自會朝你們湧來。”

  但是我們並不真正信他,反而信自己的雜染,于是我們的心不朝那團純淨與清明走,而是朝著燒紅的火焰不停地滑過去。這就爲什麼經裏教導我們: sukkam bhavetha pandito,智者培養清淨光明之法。

  到目前爲止我提到的,是有關佛與法的品德。

  僧的品德意味著使心往前走,不後退。我們不停地促使心智健康起來。比方說,眼見不良景物,心依然健康。耳聽不良聲音,心依然健康。鼻聞不良氣息,心依然健康。舌嘗不良滋味,心依然健康。身觸不良事物,心依然健康。這就叫做supatipanno,行道正善。我們始終使心保持在正道上,稱爲uju-patipanno,行道正直。當我們把心帶到內觀禅定的層次,獲得超世智時,稱爲行道有方[

  aya-patipanno]。至于samici-patipanno,行道卓越,意味著使我們的善德越修越好。比方說,雜染在內心升起時,我們必須用佛法把它關起來。雜染好比不幸的瘋狗在亂跑亂咬,直到給打死、或者自己死去。同樣地,雜染升起時,必須趕快圈起來、控製住。不要放出來用它們。貪、嗔、癡是醉藥。我們沈醉時,心就處于黑暗中。我們在黑暗中來回蹒跚、昏亂迷路,結果永遠到不了想去的地方。

  佛陀的綠燈會把我們帶入佛、法、僧的明亮品質。當我們有這叁寶,又坐在由七套尊貴財富組成的水晶寶座上時,會有什麼苦

   當我們使心進入法時,心漏就得消失。不再有什麼汙染心。我們就能逃離苦海。

  一旦上岸,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樂趣,因爲那裏有許多海上見不著的事物。好比進入湄南河口,看見濕地樹與鮮綠植物。我們著了迷,于是繼續朝內陸走,進入蘇胡提路。在那裏看見了自行車、吉普車、各色漂亮汽車,于是更激動。有的人沈迷于陸地景象,換句話說,沈迷于禅定中出現的禅相。比方說,我們也許開始能回憶前世。憶起壞事,于是難過起來。憶起好事,便高興起來。這樣會轉成渴求,與這個那個的緣起欲望。有的人癡迷過頭,以爲自己真是禅相裏的人物。

  如果我們的明辨不夠強,看見的景象會敗壞洞見[vipassanupakkilesa]──好比有人看見一輛稀罕的車,激動起來,想進去坐一坐、開動一下,于是不看左右便奔了過去,跑到路中央給車撞倒,或者撞死、或者斷胳膊斷腿。費了那麼大功夫脫離大海,結果受到迷惑,又把自己置于險境。

  幾天前就有個例子。寺院裏來了位老比丘,有些居家人問他從哪裏來、想見誰。他說:“你們什麼都不懂。阿姜李過去是阿育王,這就是爲什麼他造了阿梭卡讓寺。我是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他的老朋友。因此我今天來看他。”他讓弟子來通報,我告訴那位弟子,“快點、快點,回去告訴他走開。絕對不許進這裏來。”這種事也會發生。這就叫做受陸地景象迷惑,受禅相欺騙。那位老比丘也許心裏升起了一兩個什麼念頭,于是忘形了。

  但是如果我們的明辨足夠強大,無論看見什麼,都可以變成尊貴財富[ariya-dhana]。看見濕地林也有用,可以砍作木柴,自家用、或去市場賣了。雜草叢生之地,可以鋤草爲田。不休耕,必定有收成。

  受禅相吸引,稱爲“辨識走偏”。如果你有禅相,正確的反應是,要記得評估它,然後依照它的天性放下。不要抓住你看見的事物,因爲那一切都是無常。如果你生來貧窮,會爲發財的欲望而苦。生來富有,會爲守財而苦,怕損壞、怕給人騙走、怕小偷撬門進來偷。沒有什麼是確定的。禅相也一樣。因此無論你看見什麼,必須依照它們的天性放下。把樹留在林子裏、草留在草坪上、稻苗留在田裏。如果你能這樣做,就有自在,因爲你知道在陸地上感覺怎樣、水中感覺怎樣,何時該進、何時該出。你一旦有了技能,可以在水上、陸地旅行,輕松自如。你可以進退無礙。這便稱爲世間解[lokavidu]。你可以守著知識,卻不卡在裏面。你可以住在海裏不淹死。你可以住世不沈淪于世──如水中蓮葉,水絲毫不能滲入葉中。

  造作之事不屬于任何人,沒人掌管。如果你對它們作觀察後依其天性放下──譬如放下一把刀,不去抓緊它──這時心會達到一個重要層次: 即光明的心境。

《從少做起 上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