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想死亡
Thinking About Death
日期不明
每一個人都會有同樣的基本經曆。一開始出生,中間這段在變化,最後衰敗死亡。誰也不希望死,可誰也逃不了。走到路的盡頭,都是死。
死隨念,有益也有害。對那些見識短的人,是有害的,因爲這讓他們壓抑、沮喪,以至于不願在世上做一點好事。換句話說,他們看見的,只有死的那個部分,看不見不死的部分。實際上,每個人有兩個部分,會死的那部分、還有不死的那部分。比方說,色身依照天性在不停地變,直到衰敗。你可以說它會死,也可以說它不死。“死”這個詞適用的事實是: 那個人,從他或她的朋友與親戚當中消失了,不過組成色身的元素只是回複原來的形式而已。地回歸爲地、水回歸爲水、火回歸爲火、風回歸爲風。好比冰塊時間放長了,化爲原來的水。因此可以說,色身會死,也可以說它不死——它只是不能維持原來的形態。根據世間常規說法,這就稱爲死亡,但是智者並不把死亡當成怪異或者不尋常的事件。唯一的問題是,這個死是不是隨帶功德。
這就把我們帶到了曾經與色身在一起的心。這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因爲它不死。它只是隨著善惡爲它作的安排而變。換句話說,善惡整理著心的層次,決定它去哪裏重生。如果你做善事,必然去善趣。如果你做壞事,必然去惡趣。如果你培養善德達到最高層次,以至于可以放下善惡,心就不再變了,或者稱爲不死[deathless]。但是我們多數人不理解真相,我們傾向于忽略它,那樣永遠不能達到不死。這是因爲我們自己愚蠢、缺乏明辨。無明把真相對我們隱藏起來。
心的天性,極其精細。你的眼睛看不見。有人說它不存在,那就是爲什麼那些思考不仔細的人會說,死後便湮滅了。拿火元素作例子。心好比火元素。色身好比點燃的蠟燭。當蠟燭的蠟與芯用完後,火不得不熄滅。但是火熄滅時,不說明世上火元素不存在了。我們可以點起另一根蠟燭,因爲火元素在空氣中還是到處存在。我們也一樣: 色身衰敗時,只要還有貪、嗔、癡的燃料,心會産生一個新層次的自我。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教導弟子,不要失慎,盡量培養功德與善巧,因爲正是功德與善巧,給我們此生來生帶來幸福。
sukho pu
assa uccayo:功德的積累,帶來安甯。
pu
am sukham jivita-sankhamhi: 功德在命終時帶來安甯。
pu
ani para-lokasmim patittha honti paninam:是功德決定衆生的來世。
功德這個詞在這裏的意思是,作爲善行果報的幸福與安甯。我們的善行有許多形式,不過簡單講有兩類:
(1) 作爲因的功德,也就是我們得做的善行;
(2) 作爲果的功德,也就是來自我們善行的福報。
作爲因的功德有叁種:布施的功德[danamaya] 、守戒的功德[silamaya]、禅修的功德[bhavanamaya]。在阿毗達摩中,這叁種功德又細分爲十類。布施擴展爲還包括了把功德回向他人的功德[pattidanamaya]與隨喜他人功德的功德[pattanumodanamaya]。這叁類歸在一起,因爲它們都與嫉妒和悭吝相克。持戒的功德擴展爲還包括了對值得尊敬者表示尊敬的功德[apacayanamaya],比如對長老、對該感恩的人的尊敬; 還有助人行善巧之事,分享你的力量、財富與智慧的功德[veyyavaccamaya]。這叁類歸在一起,因爲它們都與人際之間的美德有關。禅修的功德擴展爲還包括了谛聽佛法的功德[dhammassavanamaya]; 傳法的功德[dhamma-desanamaya]; 與正見的功德[ditth”ujukamma]: 這四類歸在一起,因爲它們都是明辨的來源。
這些功德形式,只有當它們根植于無貪、無嗔、無癡的心態之下才能産生。如巴利經中所說,alobho dana-hetu,無貪是布施的基礎; adoso sila-hetu,無嗔是戒德的基礎; amoho bhavana-hetu,無癡是禅定的基礎。
你做的功德會給身心帶來自在。無論何時,想到自己做過的善事,總會使你快樂。它是一件跟著你的尊貴寶藏,就好比你的影子始終跟著你一樣。即使死時,你的功德也會跟著你,給你安排一個重生的好地方。這就稱爲pu
abhisankhara,功德造作[福行]。
人將死時,好比旅客准備出國。走之前,必須給自己作好准備,只有那樣旅程才安適。比方說,他們得在銀行裏存錢,把泰铢兌成外幣,那樣可以在國外用。如果只帶上泰铢,出去什麼也買不成。同樣地,人死時離開這個世界,他們不能把財寶與産業帶到下個世界去用。反之,當他們還活在這裏時,必須在佛弟子的銀行裏存錢,換得尊貴的寶藏,或者說內在的財富。這個意思是,他們以禮敬佛、法、僧的名義布施。那樣就可以在下個世界中用那樣的財富。如果他們只有假幣──也就是除了惡事、不善巧事之外什麼也不做,哪個舒適、幸運的地方也去不成,因爲他們沒有把自己帶去那裏的資金。他們不能回到人界,因爲缺錢──也就是把自己帶到人界的人的價值。因此他們得去餓鬼界,到處遊蕩、迷失、騷擾、附體,受各種苦。爲了這個原因,慷慨布施好比在銀行存款,你出國時可以用。那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得一本護照,證明你的國籍。這個意思是,你要在佛、法、僧的善德中確立自己,遵守戒律,除去言行上的那些粗糙雜染,證明你是佛弟子中的一員。
第叁步,是學習外國語。換句話說,你必須修止禅觀禅,除去心裏中等程度與精細程度的雜染,也就是五蓋,使心端正,産生叁種智。
pubbenivasanussati-
ana,回憶前世的智能[宿世智]。
cutupapata-
ana,了解衆生生死的智能,了解他們爲什麼生于高低域界,是痛是樂[死生智]。
asavakkhaya-
ana,除去心漏的智能[漏盡智]。
這叁種形式的智,可以說是你行路所需的外語。你的旅途會輕松愉快、光明耀眼、一路有奇珍異寶。你會見到從不曾見過的景觀,比如天界與梵天界。這就是“善逝者”的意思。即使你還在這裏時,也過得好。如果想回來,你可以做到。如果你不想,可以繼續修,一直到涅槃,從不得不在生死輪回裏遊來蕩去的命運中解脫。
因此,修持布施、戒德、禅定,會得到叁種寶藏──人界寶藏、天界寶藏、與涅槃寶藏,取決于你的修持能力。把這叁項都修得圓滿的人,稱爲去得好、來得好、留的好,因爲他們的意、語、行,修練良好。無論去哪裏,不會遭受敵意與危險,因爲他們受衆生──無論世人還是天神──的愛戴與尊敬。
因此我們每個人應當看看自己的處境,意識到自己每天、每分鍾走在死亡的旅途上,無計可逃。因此我們應當培養這叁種善巧與功德──布施、戒德、禅定,使來自善行果報的幸福與安甯從內心升起,依己所能,帶領我們穿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