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的法則
Enduring Principles
1958年5月26日
我們當中那些爲了證得涅槃道果而訓練心智的人,如果不學會了解世界的基本原則,可能會偏離正道; 或者原地轉圈,永遠達不到目的地。因此,如果真要滅苦,應該問自己 :我們內心有什麼可作爲真正的依止之處
這樣的問題,應當經常問自己。正如我們每天的經誦裏有:“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sanditthiko akaliko.法由世尊完美解說,即時即地可見,無時相。”換句話說,如果想達到,便能達到。不想達到,不會達到。不過,我們達到與否,得取決于因緣,它有兩種: 持久的法則與輔助的法則。持久的法則[dhamma-thiti],本質上保持不動。輔助的法則是我們的修持與教育,它有好有壞。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的修行在風裏來回搖擺。如果沒有內心的持久法則,便找不到真正的依止,因爲我們的訓練與教育只是些輔助因素。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應當不停地問自己:“是否在內心找到了可作爲依止的法則
”只要我們還依賴其他人、其它事物,便沒有真正的依止。我們的訓練與教育只是輔助因素,好比給莊稼施肥。肥料用盡,莊稼便衰敗了。同樣,世尊的色身氣力用盡,回歸四元素。法失去力量,成了紙上、棕葉上的文字,接下來衰敗。僧伽失去力量,也衰敗了。因此,我們在這些表面事物上的依止,不是別的,只是快餐零食,但是人們大多誤解,以爲那是我們真正的依止。他們以爲佛、法、僧會背著、拖著他們去天界、去涅槃。從某個角度看是對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是錯的。它是對的,意思是佛、法、僧維持著善德的活力,我們可以抓住、跟著。不過它是錯的,意思是,他們不能讓我們證得涅槃的道與果。涅槃需要靠我們自己的行動[或譯業]: 也就是修行。
因此,我們必須問自己:“我活著要什麼
”如果真正想要,必然會在各方面獲得成功。但我們並不成功,原因在于自己。如果想成爲百萬富翁,必須造起百萬富翁的因緣。如果想成爲乞丐,必須造起乞丐的因緣。成功不成功在于自己─—換句話說,來自個人善德所限定的因緣。如果我們修持正確,一定能成功。這一切取決于世上持久的法則加上輔助法則爲我們指明正確的方向。輔助因素,是指智者與聖賢的教導。持久的法則,來自于自然法則。爲了達到涅槃的道果,需要有持久法則。
舉佛陀與獨覺佛爲例: 出生時,沒有佛教他們。但是他們在前世遇見過聖賢、佛陀,因此生來就有那些素質,使他們心智高貴,看清世間的過患,充滿雜染、渴求,帶著生老病死。他們升起厭離心,立志從這一切苦中解脫,因爲只要人類有生有死,即便插翅而飛,也逃不過苦。但是如果不再有生死,即使在土裏爬,也不覺得苦。這就是爲什麼,佛陀離開居家人的生活,到野外獨居,培養戒、定、慧,直到成就正自覺醒。達到目標後,他的另一個品質──大慈悲心,激勵他把法傳給親人與衆生,讓他們也得以從苦中解脫。
持戒稱爲行動上有同情心。接下來,在言語與思維上有同情心。當佛陀這般表達他的同情心時,人們也作出相應的反應: 他們愛戴他、尊敬他、願意以他爲師。佛陀的同情心表達于兩方面: 對世界的福祉[lokattha-cariya]與對親近之人的福祉[
atattha-cariya]。
對世界的福祉: 佛陀把慈心與同情心朝世上衆生傳播,對任何群體與個人平等無偏。對親戚的福祉: 他與人人一樣,有父母、祖父母、嶽父母。佛陀的同情心也以同情的意、語、行,朝著這些親近之人傳播。這樣的同情,來自于已經找到可靠依止的心。這就是爲什麼他能夠傳送同情,讓他人從中獲益。本質上,心有依止時,善德自然向外傳播。教導別人時,可以用言語傳播善德。[佛陀的]心沒有憤怒、仇恨、嫉妒,只有爲他人犧牲的甘願。只要他可以藉心念助人,便不停地傳播善德。
他看見居家生活不便廣泛傳播善德,于是出家遊方。他知道作爲貴族武士階層的一員,有善惡之業,因爲這是世間法則。人們對家系、種族、階級有驕傲感,那些東西造成我們的分裂與不平等。世上有這樣的隔閡時,很難傳播善德。那就是爲什麼他離開親族,與他的階級與種族脫離關系的緣故。
這也是爲什麼,當一位新比丘舉行受戒儀式時,戒師會問他:“你的父母許可嗎
”請求出家者答:“是”。他已離開世間生活的束縛,如今不屬于任何家族。接下來,出家後有教誡,不與舊家庭閑暇相處。佛陀離家時,是爲了獨自尋找法的真理。無論是否以他人爲師,他始終在內心自我探索,而不依賴過去的財富與家族關系。他全心全意修持。起先與六師學,但不能信服他們的教導。
第一位老師是眼老師。這位老師以各種方式騙人。它告訴我們這個形象美、那個形象醜、這個形象好、那個形象壞。它對心悄聲嘀咕,使我們絆倒,因爲我們不能以基本原則看待事物: 一切形色本質上相同。無論是鳥是鼠、是人是獸、是樹是藤、還是什麼,它們只有表象不同。基本狀態是一樣的: 它們依照自然規則,升起、衰落、消逝。
第二位老師是耳老師。起先有兩位,接著變成四位,更讓人糊塗。換句話說,左耳聽見好聲音、壞聲音,右耳聽見好聲音、壞聲音,這一切造成了扭曲的觀念。我們把好東西想象成壞的,壞東西想象成好的; 把真的當成假的,假的當成真的。因此耳老師是另一個騙人的老師。佛陀因此離開了眼老師與耳老師,去找:
鼻老師。起先這位老師有兩只鼻孔,接著變成四只。有時它喜歡好氣息,有時不喜歡好氣息,偏喜歡壞氣息。然後它與心悄聲嘀咕,使它誤解事物。如果我們可以給心照張相,就會看見,眼又大又凸、耳大得象兩張船帆、鼻孔張得老大老大。佛陀意識到這叁位老師對他無用,于是繼續去找:
舌老師。這位老師──也就是嘴巴──更亂。如果它是軍隊,堪稱多功能軍。既會吃東西,也會講各種話。有時愛講好話、有時愛講壞話。有時不愛講好話、偏講壞話。一條小舌,也分成四條。不講話時,它就吃。有時那人吃、這人不吃。這人只吃到一點、那人挨餓、那邊的人卻多得吃不了。這種麻煩的危險在于,它們會阻礙涅槃之路。因此佛陀離開,繼續找第五位老師:
身老師。這位老師由六元素組成,但是一旦那些元素不平衡起來,就會發燒發冷、虛弱僵硬。有摩擦便有損耗。至于第六位老師,它是:
心老師。這位老師用各種方式思考、擔憂、迷惑自己。比方說,我們正要離家來寺院。一出門它就開始騙我們:“真麻煩。要走那麼遠。浪費時間。日頭真熱。”等到了寺院,開始坐下來禅定,它又開始騙我們:“坐太久了。我累了。腿疼。發麻。我背疼。”接著它對我們捏腿捏胳膊、踢腰踢背、戳著胃、製造胃疼。這樣給鞭打著,我們就放棄了。有時它過來悄悄地說:“你怎麼還不停下
時間快到了。睜眼吧。”于是我們離開禅定,對佛陀合掌頂禮,走了。如果我們天性弱,便會這樣。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離開這六位老師,關閉眼、耳、鼻、舌、身、意,不讓心出去追逐色、聲、香、味、觸、法。他關閉感官,逃離這些東西,只留下心這個門,使它專注于善德。這時,他不關心任何感官輸入。在五月滿月那天,盤腿坐在菩提樹下,內心升起了明辨。他把一切心念集中起來,達到正念,不讓它們與法外之事有關聯。他開始禅定,切斷與過去、未來的一切關系,切斷通往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經絡聯系。他專注呼吸,使它越來越精細,一直到色身感消失,只剩下六元素: 他看見呼吸怎樣真正移動、怎樣停止。這就稱爲明覺[buddha-vijja],覺者的技能。以這個技能看待事物,不看它們的特性,而看它們的基本屬性。無常是一個特性。苦與非我──累贅、不可控製,都是那樣的特性。
而基本屬性,則是中性、恒常的。無常是在特性層次。作個比方: 嘴不能變成鼻。那是特性。如果事物能那樣改,我們不能生存。如果今晚我們的耳變成了眼、腿變成了胳膊、鼻變成了嘴: 一切就亂了。如果我們看事物,只從那些特性來看,那是六師的知識。不過聖者的知識,是從兩邊看,既看見特性,也看見基本屬性。再做個比方: 我們的腿,兩歲就是腿,到八十歲還是腿,這好比基本屬性。這是恒常。過去是怎樣,到死還是那樣。看不穿這樣的基本屬性,就會給六師拖走。這就是爲什麼佛陀離開六師,去學習覺者之智,同時看見兩面──無常的一面與恒常的一面,卻不卡在任何一面。那便是種姓智[譯按: 指對不死境界的一瞥,使行者從此改變人生軌迹,由凡夫轉爲聖者,即至少獲得初果]:既了解世間原理,也了解法義原理。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教導說:“Sabbe sankhara anicca,sabbe dhamma anatta: 一切造作無常; 一切現象非我[諸行無常; 諸法非我]。”人們說:“不變”、“變”、“苦”、“極樂”、“我”、“無我”,佛陀不爲所動。這就稱爲“Attahi attano natho” [作自己的依止]: 內心升起這般智識與善巧的人,能真正依靠自己。他們不執取過去、未來、當下的知識。他們不會卡在任何時間維度裏。他們可以放下常規、公式化的教導、公式化的終極真理。他們獨自在心裏放下、在心裏有覺知。這就稱爲真正依靠自己。達到這個地步時,你修持的涅槃道果,必然成功。不會再迷失走偏。
就說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