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
Binoculars
1956年8月20日
你作禅定時,必須同時念著叁件事。換句話說,這叁樣東西 (1)呼吸; (2)禅定用詞; (3)心──必須隨著出息入息,每時每刻在一起。同時,必須由警覺一直掌管。只有那時才能說,你已經確立了禅定因素,它們是禅定功德與善巧的精髓。
“念住”──慎密,在這裏算是功德; 健忘──失慎,算是惡事。
是警覺審查著我們的行動[業]──看我們什麼行爲産生好結果、什麼行爲有壞結果,之後作調整。比方說,如果呼吸還不舒適,我們就把心挪到一個新的地方,或者改變呼吸方式。好比換坐。坐位不舒服,起來找個新地方坐下。一旦找到一個舒適的地方,就盡量保持下去,越久越好。不需要再換位子了。
念住守著呼吸時,稱安那般那[anapanasati]。念住沈浸于色身時,稱身念處[kayagatasati]。念住守著身與心時,稱業處[kammatthana,培養禅定主題]──譬如我們現在坐這裏禅定: 我們在工作,也就是說,在培養禅定主題。
念住是因。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心智培養,會在心的層次上得到諸多果報。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色身,會在色身層次上得到諸多果報。
來自我們禅定業處的果報是: (1)平息心的不良素質。 (2)平息色身的物質元素。心變得開放、自由,好似無波的海洋。風平浪靜、空氣清明。這樣的情形下,我們可以看見遠處的多樣事物。我們可以了解體內發生的事件。在最底層次,我們可以了解當下的色身: 理解地、水、火、風元素的狀態,無論重要、次要部分。重要部分是指停留在體內的部分;次要部分是那些來來去去的部分,它們形成體內元素與外界之間的橋梁。至于風元素,我們會看見有多少種呼吸能量留在體內,多少種呼吸來來去去。我們會看見,哪部分地、水、火、空間元素留在體內,哪部分來了、走了。意識元素也一樣。例如,眼睛看不清楚時,眼識元素出了什麼毛病
我們可以看見它的各種變化方式,也可以看見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元素的一切變化。我們的念住與警覺始終在執管著。
念住與警覺,好比觀察遠處的望遠鏡。心好比是這副望遠鏡的主人。如果色身元素不正常,如果它們不平滑、不安靜,無論我們的望遠鏡倍數多高,也看不見任何東西。例如,佛陀審視世人時,他會等到世界安靜、寂止下來──在夜的最後一個更次、黎明之前,人類的心平靜、靜止、入睡時分。那時他以特別的望遠鏡審視世間發生的事件。
心靜時,如平靜的大海: 風靜、船不動、水清、大氣開朗。
隨著我們不斷訓練心智,它越來越成熟、堅強、銳利,可以切開一切。好比刀不停地磨,不可能不快。因此我們修行應當象磨刀一樣不間斷。身與心的任何部分不健康,我們要不停地調整,直到獲得好的果報。好果報升起時,我們會進入正定。心會堅定地確立于當下,置于一處。我們的身與心同時會獲得力量。色身有力量,意思是無論那裏有痛,我們可以調節地、水、火、風元素,産生舒適感,好比修理樹木,哪根枝丫折斷、腐爛,把它剪去,移栽一段新的。新的斷了,再接更多的新枝。我們不斷地這樣做,直到那株樹健康、強壯。
我們這樣培養心時,四神足會升起,力量會達到圓滿。如佛陀所說,培養了四神足者,得長命。換句話說,
chanda: [欲]我們滿足于自己修持;
viriya: [勤]我們堅持修行,不灰心、不放棄;
citta: [心]我們把全副注意力只放在修持上;
vimansa: [觀]我們心思慎密,對行爲的因果謹慎。
這四種素養爲聖道所必需。它們是培養體力、心力、漏盡智與涅槃的因。
我到現在爲止所說的意思,是讓大家理解,怎樣培養念住與警覺,把它們當成自己特別的望遠鏡,觀察世法與佛法。因此你應當訓練心,堅定、端正地維持禅定的因素,好比騎著牲口趕牲口,讓心在當下一直跟著色身。你應當下決心不停地修。不要放棄修持,或者修一陣、停一陣,因爲那樣會妨礙你獲得任何進步。把你當成管理員,不停地看守身與心。這樣做時,你的員工們──地、水、火、風,便不敢推卸職責、偷懶。每個成員盡責盡力。這樣你會在各方面獲得成功。同時,一旦培養了這個特殊的望遠鏡,你的眼力比常人要遠得多。這樣,你便能在各方面保護自己。你會避開危險,在各方面愉快、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