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少做起 就位

  就位

  Into Position

  1958年,日期不詳

  行者“就位”時,他們到底在做什麼

   “就位”的意思是,讓心定位,使它與身體在一起,不讓它與別人在一起、或者想其它事。如果心在體外,就象電池沒了電。你一點用不上它,不能拿來取暖、照明。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學會使心安住于色身之內。

  樹木枯幹,是因爲沒有水的滋養。我們也一樣: 心不安住于色身,身體不會健康。它會枯萎、疲倦,這樣或者那樣生起病來,最後死于病症。因此,心就好比滲透身體、給予滋養的水份。如果心把注意力集中在體外,那麼身體不會有清新感、滿足感、自在感。這是因爲心在影響色身的因素中最重要。它是我們最有價值的資源。

  既然心這般有價值,我們應當學會照料它。我們得把它托付給一位可靠的人。換句話說,把它托付給一位尊者。但是這個尊者並不指外在的尊者,比如一位比丘,因爲並不是所有比丘都值得信賴。有的是好比丘,有的不是。如果讓他們騙走有貴重物品,會比以前更糟。不是的,這裏的尊者,指的是內在尊者,是內心佛、法、僧的可敬品質。

  我們禅定時,要把心交給這些可敬的品質。這些品質善良、慎密。它們不會虐待、傷害我們。這就是爲什麼可以全心全意把自己的貴重品──我們的心,托付給它們。比方說,我們在觀想“哺哆”時,必須對這些品質有誠心。我們必須真正地觀想。不是戲想而已。戲想的意思是,觀想時不專意。我們每一次出息入息,必須切實注意使“哺哆”與心在一起,心與“哺哆”在一起。這是誠心觀想的意思。這樣的觀想才有目的性。

  這裏的目的性,是指在我們自己的內心,培養起某種真實而富足的精髓──創造出某種果報持久的東西。沒有目的性的事物是不持久的。舉個我們所說有持久果報的例子,你坐在這裏禅定,這樣的果報即使在你死後,會繼續顯現。但是如果你並不真在禅定,讓心去想其它事,你會發現那樣的果報在死時便消失了,因爲你在想的那些事是不確定、不肯定的。它們不持久。它們必然改變、衰敗,結果會跟你一樣消失、死亡。

  當我們使自己安靜、寂止──使心入定時,好比是在充電。一旦充了電,可以隨時用。我們的電池充足了──即明辨圓滿時,可以有各種用處。我們可以接上線路,用來煮飯、照明。如果只充電、不連線,好比電筒裏的電池,電力存在電池裏,不會有危險。如果只是電池,手摸一摸,感覺清涼、無熱,不過那裏還儲存著電火。需要光、需要煮飯,只要接上線路、合上開關,電會從電池流出,完成我們要它做的事。

  我們的“電池”是指入定的心。如果接上“精勤”這條線路去燒烤雜染,電力也就是明辨,會把它們燒成灰燼。譬如煮食可以去除生味: 食物不變質,有益于身體,同樣地,內心有明辨的人,能滅盡給身心帶來危險與痛苦的一切雜染。這就是爲什麼經上教導我們要修習定力: 增長明辨,有益于此生與來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