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少做起 行路的力量

  行路的力量

  Strength for the Journey

  1958年5月7日

  你坐著禅定時,必須保持觀察力,看心是不是確立了禅定的一切必要因素。你的定力修持必須具備叁個因素,才算是合乎禅定原則的正確做法,那樣才會得到我們都期望的果報。禅定的叁因素是:

  1. 正確的目標。這指的是,心定駐的對象。換句話說,是呼吸。我們必須把知覺集中在呼吸上,不讓它朝其它方向遊蕩。這就是“處”[thana]或者說我們業處[kammatthana]的基礎。

  2. 正確的動機。一旦把知覺集中于出入呼吸,我們得隨著入息、想著“哺”,隨著出息、想著“哆”,把心念完全定著于出入息。我們得一直這樣做,直到心靜止、就位。然後可以放下禅定用詞。一旦心靜止,不去別處遊蕩,念住會舒適地守著出入息,不會溜開、走神。這就是動機,或者說我們業處[kammatthana]裏的業[kamma]。

  3. 正確的素質。這是指有技巧地改進、調整、傳播呼吸,使呼吸更舒適。比方說,如果短呼吸不舒適,略爲改長一點。如果長呼吸不舒適,略爲改短一點。觀察長呼吸、短呼吸、快呼吸、慢呼吸,哪種呼吸最舒適,就以那個方式呼吸。如果出現問題或者不適,再作調整。但是不要使呼吸緊繃、或者屏住氣息。要讓身體自在地出息入息。那樣出入息會有開放、靈活、空曠感。它不會給堵在某個地方,不會有沈重、局促感。如果達到這個地步,心裏會升起一種充實、清新感、一種清涼、安適感。色身也有自在。這是善德的精髓,是我們人人期望的善巧。

  我們訓練自己的心,堅定地安住于這叁個禅定因素時,它會馴服、順服,不再頑抗──因爲我們的心,一旦有了善巧與智慧,會了解什麼對我們有益、什麼無益,什麼是別人的事、什麼是自己的事。到這個地步,不會有多少疑惑了。好比我們馴服了一頭牛,讓它好好做工,不必浪費繩子把它綁著了。那時我們就有自在了。哪怕我們讓它自己漫遊,它也不會迷失。走開後,會自己回到牛圈,因爲它知道哪個牛圈屬于主人、哪個牛圈屬于別人; 哪個是他的主人、哪個不是; 哪些草可以吃、哪些是稻秧不該吃。這樣一來它不會侵犯別家田地、踐踏莊稼、吃稻秧、引出各種紛爭與煩惱。那樣我們活著才有甯靜。

  心也一樣。一旦訓練有素,會順服起來,不會遊蕩出去跟蹤外在念頭與想法。平時,心不喜歡守著色身安住當下。有時它從眼流出去、有時從耳流出去、有時從鼻、舌、身流出去: 好比一條河,從主流分出五道分流: 那樣的河,水勢弱,沖力不足。除了從五個感官門戶漏出去跟蹤色、聲、香、味、觸之外,心還會流出去跟蹤過去、未來的念頭,難以定駐當下。這就是爲什麼,心從來沒有甯靜、沒有力量,因爲它從來不得時間休息。心力消減時,體力也衰弱,任何世間與法義工作,難以完成。

  這樣的情形下,我們好比病人,成了醫生護士的負擔。醫生得不停地探訪、檢查病情。護士得照顧他的飲食、服藥、排泄。坐起來需要幫忙。照顧他的人日夜無眠,又不能讓他獨自呆著。經濟上對他負責的人,得到處湊錢支付醫療費。全家憂心忡忡,病人自己也找不到安慰。哪裏也去不了,什麼也做不成,吃不成飯、睡不好覺: 一切都成問題。

  同樣地,當我們的心不能夠安靜、寂止,而是不停地流出去追逐想法與概念時,我們就好比病人。沒有力量完成工作。這是因爲,未受訓練的心,喜歡隨意遊蕩、極其頑固。你根本不能讓它做任何事。要它躺下,它會坐下。要它坐下,它起來走路。要它走路,它開始跑。要它跑,它偏停下。你根本不能控製它。這樣的情形下,各種各樣不善巧素質──無明、貪欲、嗔怒、癡迷這些雜染、還有五蓋,都會流進心裏,控製它、操縱它,好比精靈附體。于是我們陷入各種麻煩與動亂之中: 這都是因爲心沒有力量抵抗無明,不能把它從心裏趕出去。

  佛陀看見了,大多數人正因爲這樣,才導致他們受苦,因此他教導我們凝聚起體力與心力,抵抗這些苦。換句話說,他教導我們修習禅定,使心力堅定穩固。修習禅定,意味著訓練心智,使它安靜、寂止下來。隨著心保持在安靜、寂止狀態下越來越久,它開始清晰起來。清晰起來時,明辨之光會升起。正是這個明辨力使心能夠應付一切事件,無論是好是壞,因爲心有智慧,它可以聰明地對付一切由眼、耳、鼻、舌、身、意進來的偏見。它會區分過去、現在、未來的念頭。它熟悉四大、五蘊、六處,知道什麼好、什麼不好、什麼值得思考、什麼不值得、什麼不真、什麼真。等它了解這些時,便會升起無欲、厭離,放下一切想法與概念、放下對色身的執取、放下對外在事物的執取,放下來自造作、並無真正持久精髓的一切。

  當心能夠放下一切觀念與偏見時,會輕松、靈活起來,好比一個過去雙肩雙手擔負重物的人,放下了重物。她可以靈活地走、跑、跳。她可以自在地坐下、躺下。去哪裏都舒適。心有舒適,會快樂、滿足。它不會饑餓。滿足、快樂時,它可以休息。一旦得到休息,會有力量。無論做什麼工作,世間法義,都會成功。不過,如果心不滿足,會有饑餓感。饑餓時,煩躁、生氣,情緒差。這樣的情形下就象病人,沒有氣力輕松完成任何工作。

  那些修習禅定達到心智安靜、寂止這個地步的人,他們不再饑餓,因爲有內在的滿足感。這樣他們便得到五種力量[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明辨力,助他們進步,獲得更高層次的善德。心靜止時,培養起心輕安。色身靜止時,也培養起身輕安: 體內各元素平靜、和諧、相互無爭。整個色身沐浴在清淨之中,這樣的清淨來自于心流穿過地、水、火、風四元素,照料與保護它們。事物受到保護與照料時,不會衰敗。同樣,色身四元素達到和諧狀態,便有力量抵製痛感與疲勞。心則獲得越來越大的力量,抵製各種心理苦痛。它的力量越來越強,如火箭、焰火的*。點燃時,爆發而起,直沖天際。

  我們修習禅定時,好比是在收拾旅行資糧。這裏的資糧,是指內心培養的善巧。資糧越多,旅行越舒適,走得越遠。我們可以去人界、天界、梵天界、一直到涅槃。資糧充足時,旅行方便,因爲我們坐得起車船;可以吃得飽,住得舒適;旅程不累,可以走得遠、走得快。那些資糧稀少的人,付不起車費,只好在石子路上步行,腳踩荊棘、日曬雨淋;住不舒適; 吃不飽; 旅程又累又慢。到目的地時,精疲力竭、都快放棄了。不過,無論走快走慢,都朝一個方向走。比方說我們都去曼谷。步行的,走叁個月到; 坐車的,叁天到 ;坐飛機的,叁分鍾到。

  因此,你不要在做善事時有失望感。盡量培養你的力量,因此獲得資糧與車乘,助你加速達到目的地。一旦到達,滿心有快樂與自在。你在修持佛法時,哪怕此生不得正道、正果、涅槃,最起碼是在培養因緣,將來一路對你有益。

  我們修禅定,好比開車旅行。如果你了解怎樣調整與改進呼吸,好比在平路上開車,一路無阻,長路好似短途。那些不能入定的人,心到處滑來動去,又不會改進呼吸,好比開車時一路巅簸不平。有的地方,橋塌了; 其它地方,路斷了。這個意思是,他們的念住有空檔,讓心落入各種過去未來的念頭。他們不能定在當下。如果不懂得修路,會不斷遭遇危險與障礙。他們的車老是抛錨。有時幾個星期、幾個月停在原地,短途成了長途。有時他們回到起點,重頭開始。這樣來來回回轉圈,永遠達不到目的地。

  因此,我要求你們把這場開示記在心裏,調整你的心,看看會發生什麼。如果你依照這裏提到的叁個禅定因素,正確地訓練心智,很有可能會找到你所求的甯靜與快樂。

✿ 继续阅读 ▪ 從少做起 就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