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的明亮
Brightness Within
1958年5月18日
人們的喜與悲、好與壞,皆有賴于心。心是主宰者,是我們身上最重要的東西。那是因爲它存在久遠,對我們所作的一切善惡負責。至于色身,它根本不知樂與痛、喜與悲,也根本不對任何人的善行惡行負責。爲什麼
因爲色身不長久。它是空的。
說它是空的,意思是,一旦缺了呼吸,它的地、水、風、火四元素[四大,四界]便相互分離,回歸原始狀態。來自地元素的部分回到原來相屬的地。來自水元素的部分回到原來相屬的水。來自風與火元素的部分回到原來相屬的風與火。它們裏面,根本沒有“女人”、“男人”、“好”與“壞”。這就是爲什麼經上教導我們“色身無常[Rupam aniccam]、色身苦[Rupam dukkham]、色身非我[Rupam anatta]”。它是空的、不持續地受任何人控製。哪怕我們想禁止老、病、死,它不會服從我們的意願。它必須服從自然造作的本質,有升起必然有衰敗。每個人的色身都這樣。
不過你不能說,身體完全是“非我”,因爲某些部分是“我”。換句話說,它們在某種程度下受我們的控製。比方說,你要身體走,它就走。你要它躺下,它會躺下。你要它吃,它就吃。你要它洗澡,它洗澡。這說明它在某種程度下受我們的控製。因此身體既是非我、也是我。但即使這樣,這兩個方面在空性、不對我們的善行惡行負責這點上,是一樣的。無論你做多少善事、惡事,色身與果報無關,死時照樣燒成灰。它根本不對我們的悲喜負任何責任。人們做好事、壞事時,善惡果報會落在他們自己的心識上。心是我們一切行動的負責者,也是它在經曆業報。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教導我們,洗滌自心,使它純淨,使我們有將來的幸福。
我們用什麼來洗滌自心
我們以善巧來洗滌它──換句話說,以禅定培養內心的善巧素質。我們斷除心裏一切貪、嗔、癡的念頭,比如感官之欲、惡意、昏睡、掉舉、懷疑。這些都是汙染心的東西。當心這樣給玷汙時,注定受苦。它因爲自己的業力而走向黑暗。
我們不善巧的業,可按其陰暗程度作區分。有的像夜一般黑,無一絲光亮。有的像雲一般有明有暗,又像月亮時而明亮、時而爲雲所蔽。有的不善巧就好比迷霧,白天黑夜擋著我們的視線。這第叁種不善巧,就是無明[avijja]。它自始自終蒙蔽著心,我們認不出心的念頭哪些有關過去、哪些有關未來、哪些有關當下。這就是爲什麼心總是繞著過去、當下、未來轉,不能定駐在一處。它對任何事沒一點確定感。這就是無明。由無明升起的渴求,是一切憂苦的根源。
爲了清除這個迷障,我們必須修習禅定,看清過去、未來的想法與觀念,皆爲無常、苦、非我; 看清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皆爲無常、苦、非我,達到無過去、無未來、無現在的境界,從而除掉過去、未來的觀念。那時候,心就從五蓋的雲障霧罩中解脫出來,進入光明。
世人分兩類。有的眼力好,在內心培養善巧的品質,日夜看見世界的光明。有的不長養善巧品質,好比生來眼盲: 即使日月照耀,仍活在黑暗之中──意思是,在自己黑暗心靈的遮蔽之中。因此巴利經中,佛陀教導我們去除心的黑暗,使心脫離黑暗。
Kanham dhammam vippahaya sukkam bhavetha pandito.
意思是:“智者遣除黑暗品質,培養光明品質。”當人們培養了內在的光明品質時,可以用那個光明,照亮他們的一切活動。這會給所做的一切帶來成功。不過如果他們身處黑暗,就好比目盲眼瞎,做事難以完善。比方說,他們也許在聽佛法開示,可心還在到處遊蕩,給五蓋的迷霧擋著。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學習止禅,把心定著在一個目標上。告訴你自己,佛的品質與法的品質不可分離,也與僧伽的品質不可分離。它們實際上是同一個,如巴利經句中告訴我們:
Buddho dhammo sangho cati nanahontampi vatthuto
A
ama
aviyoga va ekibhutamapanatthato
“佛、法、僧雖名目不同,似有分別,實爲一義。”
因此,我們要使心定駐于清醒的覺知,它有著佛法僧合一的品質。那時我們的定力會正確地培養起來。
因此,我要求你們放棄不善巧的心理素質,洗滌心智,使它清潔純淨。我們的內心會升起光明。這樣做,毫無疑問,你會有自在與快樂,如巴利經句上保證說:
Citte sankilitthe duggati patikankha
Citte asankilitthe sugati patikankha.
“心有雜染,去惡處。
心無雜染,去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