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事。
總而言之,你的修行中越有念住越好。隨著你的念住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圓滿,它就變成一件出世的東西。我們前面提到的出世明辨,就是從你的越來越圓滿的念力當中升起的。
因此,繼續訓練你的念住,直到它成爲大念住。
--------------------------------------------------------------------------------
解脫
§“我們的修持是逆水、逆流而行。我們去哪裏
去水流的來源。那就是修行之“因”的那一面。“果”的那一面是,我們能放開,得到徹底自在。”
§“修行的進階……實際上不同的進階不會自報名稱的。是我們給它們造起名字來。只要你還卡在這些造作的名字上,永遠不會得到自由。”
§“教導人們時,你必須依照他們的心性與能力教,不過最終他們都來到同一點: 放開。”
§“涅槃是精細的,需要許多明辨。它不是靠願力就能達到的。如果我們借著願力能達到,世界上人人早就達到了。”
§“有些人談論“暫時涅槃,暫時涅槃”,涅槃怎麼可能是暫時的
如果它是涅槃,必須是恒常的。如果它無常,就不是涅槃。”
§“他們說涅槃是空性時,意思是,空無雜染。”
§“就在那沒有人苦、沒有人死的地方。就在那裏。在每一個人那裏。好似你的手心朝下,你把它翻轉過來——但只有明辨者才能夠做到。如果你不聰明,就看不見,你不會逮著它,你不會超越生死。”
§“解脫時的心,好比空中的火元素。當火熄滅時,它並沒有消失在任何地方。它仍然彌漫在虛空,只不過它不攀附任何火引,因此不顯現出來。”
§“當心從雜染中“熄滅”時,它仍然在那裏,但是當新的火引來時,不再抓取火,不再附著——甚至它自己。那就是所謂的解脫。”
--------------------------------------------------------------------------------
詞彙表
Abhidhamma: 阿毗達摩,巴利叁藏中的第叁部分,以佛陀教導中提取的分類歸納爲基礎所作的系統論述。
Ajaan: 導師,師尊。
Apadana (Avadana): 譬喻經,巴利經典中一部後期記載,講述佛陀與其弟子供養前一位佛陀,並把布施的福德回向給某種覺悟,藉此走上修行之道的故事。
Arahant: 阿羅漢; 應供; 尊貴者; 清淨者——即心已無有雜染之漏,故不再重生者。這是對佛陀及證得最高果位之諸聖弟子的稱號。
Brahma: 梵天; 色界、無色界等高等天界的居住者。此處是借著培育戒德與禅那、以及無量的慈悲喜舍之心修成,但非是永恒。
Buddho: 覺醒——佛陀名號之一。
Chedi: 尖頂紀念塔; 其中收藏著佛陀或其弟子的舍利、與他們有關的物品、或者佛經。
Dhamma (dharma): 法: 佛陀的教導; 對那些教導的修持; 以及作爲修行果報的苦的解脫。
Jataka: 本生經,佛教經典中記載的,據言與佛陀前生有關的故事。
Jhana: 禅那,對一個單一身感[色]或心理概念[無色]的專注。
Karma (kamma): 業,有意的動作——意、語、行——根據該動機的質量,行動者對其後果負責。
Khandha: 蘊,聚集體。五蘊乃是感識體驗的構成單元,是“自我”感的基礎。它們是: 包括色蘊(指體感或其素材)、受蘊[指苦、樂、不苦不樂之感受]、想蘊 (指辨識與心理標籖)、行蘊(思維造作)、識蘊(指感官意識,其中心算作第六種識)。
Nibbana (nirvana): 涅槃。內心貪、嗔、癡的熄滅,導致從苦中的徹底解脫。
Pali: 巴利聖典; 現存最早的佛教經典之名稱。亦指書寫這套經典的語言。
Parami: 波羅密; 爲趨向覺醒需要培育的十種素養: 布施、戒德、出離、明辨、精進、忍、真實、決意、慈、舍。
Sangha: 僧伽。跟隨佛陀的弟子團體。常規意義上,指佛教僧侶。理想意義上,指無論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中至少已修練成就解脫的第一種出世品質[初果]者。佛、法、僧共稱叁寶。歸依叁寶—把它們作爲人生的終極指南—即成爲佛教徒的要素。
Sumeru: 須彌山,神話中聳立于喜馬拉雅山北的宇宙中心的高山。
Than Phaw: 尊敬的父親; 師父,泰國東南部對高年資比丘的敬愛之稱。
Vessantara: 毗桑塔羅爲佛陀最後一世的前一生,在其中他圓滿修行布施波羅密,放棄他的王國、連同他最愛的妻兒。
Wat: 寺院。
--------------------------------------------------------------------------------
附錄: 七步驟
——來自阿姜李《念住呼吸》
有七個基本步驟:
一、起始作叁次或七次長呼吸,隨著入息、默想『佛』,隨著出息、默想『陀』。保持禅定用詞的音節與呼吸等長。
二、對每一次出入息有清晰的覺知。
叁、隨著出息、入息,觀察它舒適與否、是窄是寬、是順暢還是堵塞、是快是慢、是長是短、是暖是涼。呼吸若不舒順,便作調節、直至舒順爲止。例如,長入息、長出息自感不適,則嘗試短入息、短出息。
一旦呼吸有舒順之感,則要讓這股舒順的呼吸感傳到身體的其它部位。起始,從後腦根部[base of the skull]吸入氣息感,讓它沿脊柱下傳一直到底。接下來,你若是男性,則讓它沿右腿下傳至足底,至趾尖而外出。再一次,從後腦根部吸入氣息感,讓它沿脊柱下傳,沿左腿下傳,至趾尖而外出(女性則從左側開始,因男女經絡有別)。
接下來,讓來自後腦根部的呼吸[氣]下傳到雙肩,經雙肘、雙腕,至指尖而外出。
讓氣息自喉根進入,沿著身前的中央經絡下傳,穿過肺部、肝部,一路下傳至膀胱與直腸。
從前胸正中央吸氣,讓它一路下傳至腸道。
讓所有這些氣息感傳播開來,讓它們融會貫通、一齊流動,你的安甯感將大有增進。
四、學會四種調息法:
(1)長入息、長出息,
(2)長入息、短出息,
(3)短入息、長出息,
(4)短入息、短出息。
選擇最舒適的方式呼吸。學會以四種方式舒適地呼吸更佳,因爲你的身體狀態與呼吸時常變動。
五、對心的本位[bases]或者說聚焦點——那是呼吸[氣]的停靠點[ resting spots]——熟悉起來,其中哪個部位感覺最舒適,就把你的覺知定駐在那裏。這些本位當中有以下幾個:
(1)鼻端;
(2)頭部中央;
(3)上颚;
(4)喉根;
(5)胸骨下端;
(6)臍部(或略上于臍部)。
如果你常患頭痛症或神經官能症,便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喉底以上的任何部位。不要強力呼吸,也不要使自己進入呆滯或催眠的狀態。流暢自然地呼吸。讓心對呼吸有自在感,但不要耽于舒適而走神。
六、擴展你的覺知——即你的覺受意識,使之遍及全身。
七、使全身各處的氣感融會貫通,讓它們一齊舒暢流動,同時使覺知保持盡可能寬廣。你對身體的某些呼吸層次已有所了解,一旦對它們有了全面的覺知,你會開始了解其它的諸種層次。呼吸[氣]在本質上有多種層面: 有沿著經絡流動的呼吸感[氣感],有圍繞經絡流動的呼吸感,也有從經絡向每個毛孔傳行的呼吸感。有益與有害的呼吸感本質上相互混雜。
總結起來: (1)爲了改善色身各處現存的能量,助你克服疾病與苦痛; (2)爲了澄清內心已有的知見,以它爲基礎,培育趨向解脫與心清淨的技能——你應當把這七個步驟常記在心,因爲它們對呼吸禅定的每一個層次都是絕對基本的。
《阿姜放:覺知之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