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姜放:觉知之心▪P12

  ..续本文上一页的事。

   总而言之,你的修行中越有念住越好。随着你的念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圆满,它就变成一件出世的东西。我们前面提到的出世明辨,就是从你的越来越圆满的念力当中升起的。

   因此,继续训练你的念住,直到它成为大念住。

  

  

  --------------------------------------------------------------------------------

  

  

  解脱

  

  

  

   §“我们的修持是逆水、逆流而行。我们去哪里

   去水流的来源。那就是修行之“因”的那一面。“果”的那一面是,我们能放开,得到彻底自在。”

  

   §“修行的进阶……实际上不同的进阶不会自报名称的。是我们给它们造起名字来。只要你还卡在这些造作的名字上,永远不会得到自由。”

  

   §“教导人们时,你必须依照他们的心性与能力教,不过最终他们都来到同一点: 放开。”

  

   §“涅槃是精细的,需要许多明辨。它不是靠愿力就能达到的。如果我们借着愿力能达到,世界上人人早就达到了。”

  

   §“有些人谈论“暂时涅槃,暂时涅槃”,涅槃怎么可能是暂时的

   如果它是涅槃,必须是恒常的。如果它无常,就不是涅槃。”

  

   §“他们说涅槃是空性时,意思是,空无杂染。”

  

   §“就在那没有人苦、没有人死的地方。就在那里。在每一个人那里。好似你的手心朝下,你把它翻转过来——但只有明辨者才能够做到。如果你不聪明,就看不见,你不会逮着它,你不会超越生死。”

  

   §“解脱时的心,好比空中的火元素。当火熄灭时,它并没有消失在任何地方。它仍然弥漫在虚空,只不过它不攀附任何火引,因此不显现出来。”

  

   §“当心从杂染中“熄灭”时,它仍然在那里,但是当新的火引来时,不再抓取火,不再附着——甚至它自己。那就是所谓的解脱。”

  

  

  --------------------------------------------------------------------------------

  

  

  词汇表

  

  

  

  Abhidhamma: 阿毗达摩,巴利三藏中的第三部分,以佛陀教导中提取的分类归纳为基础所作的系统论述。

  Ajaan: 导师,师尊。

  Apadana (Avadana): 譬喻经,巴利经典中一部后期记载,讲述佛陀与其弟子供养前一位佛陀,并把布施的福德回向给某种觉悟,藉此走上修行之道的故事。

  Arahant: 阿罗汉; 应供; 尊贵者; 清净者——即心已无有杂染之漏,故不再重生者。这是对佛陀及证得最高果位之诸圣弟子的称号。

  Brahma: 梵天; 色界、无色界等高等天界的居住者。此处是借着培育戒德与禅那、以及无量的慈悲喜舍之心修成,但非是永恒。

  Buddho: 觉醒——佛陀名号之一。

  Chedi: 尖顶纪念塔; 其中收藏着佛陀或其弟子的舍利、与他们有关的物品、或者佛经。

  Dhamma (dharma): 法: 佛陀的教导; 对那些教导的修持; 以及作为修行果报的苦的解脱。

  Jataka: 本生经,佛教经典中记载的,据言与佛陀前生有关的故事。

  Jhana: 禅那,对一个单一身感[色]或心理概念[无色]的专注。

  Karma (kamma): 业,有意的动作——意、语、行——根据该动机的质量,行动者对其后果负责。

  Khandha: 蕴,聚集体。五蕴乃是感识体验的构成单元,是“自我”感的基础。它们是: 包括色蕴(指体感或其素材)、受蕴[指苦、乐、不苦不乐之感受]、想蕴 (指辨识与心理标籖)、行蕴(思维造作)、识蕴(指感官意识,其中心算作第六种识)。

  Nibbana (nirvana): 涅槃。内心贪、嗔、痴的熄灭,导致从苦中的彻底解脱。

  Pali: 巴利圣典; 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典之名称。亦指书写这套经典的语言。

  Parami: 波罗密; 为趋向觉醒需要培育的十种素养: 布施、戒德、出离、明辨、精进、忍、真实、决意、慈、舍。

  Sangha: 僧伽。跟随佛陀的弟子团体。常规意义上,指佛教僧侣。理想意义上,指无论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中至少已修练成就解脱的第一种出世品质[初果]者。佛、法、僧共称三宝。归依三宝—把它们作为人生的终极指南—即成为佛教徒的要素。

  Sumeru: 须弥山,神话中耸立于喜马拉雅山北的宇宙中心的高山。

  Than Phaw: 尊敬的父亲; 师父,泰国东南部对高年资比丘的敬爱之称。

  Vessantara: 毗桑塔罗为佛陀最后一世的前一生,在其中他圆满修行布施波罗密,放弃他的王国、连同他最爱的妻儿。

  Wat: 寺院。

  

  

  

  --------------------------------------------------------------------------------

  

  

  附录: 七步骤

  

  ——来自阿姜李《念住呼吸》

  

  

  

  有七个基本步骤:

   一、起始作三次或七次长呼吸,随着入息、默想『佛』,随着出息、默想『陀』。保持禅定用词的音节与呼吸等长。

   二、对每一次出入息有清晰的觉知。

   三、随着出息、入息,观察它舒适与否、是窄是宽、是顺畅还是堵塞、是快是慢、是长是短、是暖是凉。呼吸若不舒顺,便作调节、直至舒顺为止。例如,长入息、长出息自感不适,则尝试短入息、短出息。

   一旦呼吸有舒顺之感,则要让这股舒顺的呼吸感传到身体的其它部位。起始,从后脑根部[base of the skull]吸入气息感,让它沿脊柱下传一直到底。接下来,你若是男性,则让它沿右腿下传至足底,至趾尖而外出。再一次,从后脑根部吸入气息感,让它沿脊柱下传,沿左腿下传,至趾尖而外出(女性则从左侧开始,因男女经络有别)。

   接下来,让来自后脑根部的呼吸[气]下传到双肩,经双肘、双腕,至指尖而外出。

   让气息自喉根进入,沿着身前的中央经络下传,穿过肺部、肝部,一路下传至膀胱与直肠。

   从前胸正中央吸气,让它一路下传至肠道。

   让所有这些气息感传播开来,让它们融会贯通、一齐流动,你的安宁感将大有增进。

   四、学会四种调息法:

   (1)长入息、长出息,

   (2)长入息、短出息,

   (3)短入息、长出息,

   (4)短入息、短出息。

   选择最舒适的方式呼吸。学会以四种方式舒适地呼吸更佳,因为你的身体状态与呼吸时常变动。

   五、对心的本位[bases]或者说聚焦点——那是呼吸[气]的停靠点[ resting spots]——熟悉起来,其中哪个部位感觉最舒适,就把你的觉知定驻在那里。这些本位当中有以下几个:

   (1)鼻端;

   (2)头部中央;

   (3)上颚;

   (4)喉根;

   (5)胸骨下端;

   (6)脐部(或略上于脐部)。

   如果你常患头痛症或神经官能症,便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喉底以上的任何部位。不要强力呼吸,也不要使自己进入呆滞或催眠的状态。流畅自然地呼吸。让心对呼吸有自在感,但不要耽于舒适而走神。

   六、扩展你的觉知——即你的觉受意识,使之遍及全身。

   七、使全身各处的气感融会贯通,让它们一齐舒畅流动,同时使觉知保持尽可能宽广。你对身体的某些呼吸层次已有所了解,一旦对它们有了全面的觉知,你会开始了解其它的诸种层次。呼吸[气]在本质上有多种层面: 有沿着经络流动的呼吸感[气感],有围绕经络流动的呼吸感,也有从经络向每个毛孔传行的呼吸感。有益与有害的呼吸感本质上相互混杂。

   总结起来: (1)为了改善色身各处现存的能量,助你克服疾病与苦痛; (2)为了澄清内心已有的知见,以它为基础,培育趋向解脱与心清净的技能——你应当把这七个步骤常记在心,因为它们对呼吸禅定的每一个层次都是绝对基本的。

  

《阿姜放:觉知之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