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衛禅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Guardian Meditation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如果你曾經打開一本書查閱十二因緣,你的第一反應也許是把書合上,因爲這個題目太複雜了。不過實際上,即使從你第一次看到的那些印象當中,還是可以學到某些好的基本課程的。首要因素是無明。它正是苦的發動者。當你以知見代替無明時,就把這條引向苦的因果鏈切斷了。
因此,懂得這裏要求的知見究竟是什麼,是件好事——它就是四聖谛。這就是爲什麼提到八聖道時,正見一直被作爲首要因素。正見的開端,是信你自己的業: 你的業是真實的,它們的確有果報,果報的質量由導致該業的心理狀態的質量所決定。四聖谛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才有意義。畢竟,苦是某一種心業或一系列心業[心理動作]——渴求和無明位于其首——的果報。如果心業對你的生命沒有影響,那麼四聖谛就毫無意義了。
這當然就把我們指向有必要修練之處: 我們必須訓練心。你注意到,四聖谛的每一谛都要求完成一個特定的職責,每一谛都是一門必須掌握的技能。你是在嘗試全知[遍知]苦,以便能夠放開苦因。你要發展這條道,以便能夠實現苦的終結。那都是你必須作爲技能加以掌握的。這就是爲什麼佛陀的教導當中,沒有頓悟與漸悟的重大分歧。我們在這裏發展的那種技能,一如任何技能,都是逐步漸進的。你越修練它,就對它越敏感。最終你達到真正領悟的地步。
經典中的比喻是印度大陸架的地勢。它是一段漸緩的斜坡,之後有一個陡降。它不是全有或全無[[非此即彼]]。這個漸緩積累過程是重要的,因爲正是這個積累過程,使你更加敏感起來。只有當你極其敏感時,才會發生那些直入內心、揭開真相、對一切改變視觀的頓悟時刻。這就是爲什麼八聖道不僅由正見一支構成,而且還有其它諸支助你增進對心的領悟、了解、覺知,助你放開蒙蔽心的因素[五蓋]。那就是爲什麼佛陀對聖道的用語之一是“發展與放開。”你是在發展心的清晰度,你是在放開蒙蔽和垢染心的東西。因此,你是從四聖谛的正見出發,還是從無明的妄見出發: 那是因果鏈中的重大因素。
你在讀十二因緣時,會即刻感觸到的另一點是,如此衆多的因素排在感官接觸之前。事情不僅僅是從感官接觸開始的。對任何體驗,你都帶入了大量的前緣,而正是對那些前緣的操縱,才是禅修取得進展的關鍵。譬如,直接以無明爲緣,産生出所謂的造作。你呼吸的方式,如果從無明出發進行造作,就會致苦。那是身造作。語造作,包括了你把思維指向事物的方式[尋],和接下來對它作評估的方式[伺]。如果這是在無明中進行,它就會趨向苦。心造作包括了辨識和感受: 如果出于無明而造作這些東西,它們也會引生苦。
這就是爲什麼修持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辨識的訓練上: 你怎樣標記事物,它們如何納入你更大的思維圖景。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沒有只讓人們坐下,然後說:“好,只要住于當下,不要想其它。”他的禅定指南,一開始經常引導我們理解爲什麼要住于當下,究竟要試著在當下找什麼,當我們看見它時要對它怎麼做。
這就是爲什麼聖典中存在那麼多類比和形象的緣故。它們給你一個理解自己正在做什麼的框架。再一次,這些形象和類比之中,許多與技能有關: 做一位善巧的禅修者,類似于做一位善巧的廚師、木匠、弓驽手。存在一種善巧的辨識方式;甚至存在一種善巧的感受方式。感受不僅來自外面流入的原材料,而且有一種造作和心理沖動的成分在內。某個身感沖動[1]沿著神經上傳,在你實際意識到它之前,你的心已經對它作了加工。我們禅修時試著做的,是學習怎樣把這些潛意識過程的一部分帶到光天化日之下。而這些過程之中的一個核心元素,就是你辨識事物的方式。你可以有意識地訓練自己,以更有用、更善巧的方式辨識事物。
有一系列被稱爲護衛禅的禅修法門,極其有助于你在進入當下時,以善巧的辨識,令心端正情緒、端正態度、端正理解。你會常常發現,坐在這裏修出入息念時,困難不是在氣,而是在你隨帶的心理包袱。因此,你要把那些包袱打開來,把所有不需要的重物扔掉。在泰國,人們用一位背著巨大一捆茅草的老婦來作比喻。她直不起腰來,因爲身上背著那麼多草。人們問她爲什麼不把它放下,她說:“嗨,總有一天這草會有用。我要一直背到需要的那一天。”因此她走到哪裏背到哪裏。當然,她本來可以背許多其它東西,但她背不了,因爲那捆草這麼大,它當然是毫無用處的。
因此,你要檢查一下你的包袱,看見你正背著多少草,以便減輕負擔。接下來,你代之以更好的、真正有用的東西。護衛禅就是把它們分撿開來的好辦法。
第一種護衛禅是佛隨念——憶念他的覺醒,想想這是世界曆史上一個多麼重大的事件。他的覺醒表明,借著人的努力,可以找到一種真樂。牢記這一點極其重要,因爲我們的現代文化有太多訊息是在說:“嘿,你是得不到終極、不死之樂的,不過,你可以得到擁有我們這個打蛋機的快樂,就在它的把手裏設計了一個MP3音樂播放器”等等。換句話說,他們一直把你把注意力吸引在購買他們的産品能得到多少快樂上,而那種快樂實在是很可悲的。《洋蔥》雜志[2]上有太多文章是基于這類主題:“女性發現,購買那種新式拖把並未得到她原先期待能給人生帶來的圓滿感。”換句話說,我們的文化,令我們瞄准層次低下的目標:“選擇立得快感的東西。選擇不需要下工夫、不需要技能、只要有錢就能買到的東西。”他們把那些東西裝飾一番,看上去仿佛買了他們的商品,真會得到快樂似的。
因此,記得過去曾經有一個人憑著自身努力找到真樂這件事,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如他所說,這不是因爲他是某個了不起的神祗或者什麼,只是借著發展我們大家——男人、女人、兒童、居家人、出家人——都能發展的素質: 精勤、決意、審慎。我們一定程度上都有這些素養,只是有待繼續發展。同樣,戒德、定力、明辨: 這些東西多少我們都有一些,只是還要設法使之全面[all-around]。
因此,當你受到誘惑,想要那種即得而短暫之樂時,提醒自己:“佛陀說,真樂是有可能的,借著人的努力它是可以達到的。”因此你是否願意就此度過一生,而不去探索一下那個可能性
還是你打算幹脆放棄
以這種方式憶念佛陀的覺醒,是可以帶入你的一切體驗的一種重要辨識,一個重要視角。你借著思考佛陀一生,還可以另得許多收獲: 他是什麼樣的人,他的最後遺言講的是審慎。他是已經找到真樂的那種人。他不需要從任何人那裏獲得任何什麼,然而他出來傳法四十五年,步行于北印度。哪裏有人准備好受教,准備好得益于他的教導,他就會走去那裏。傳授此法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是那種開了一間密集禅修中心,需要進賬收入,爲了吸引顧客願意說任何話的人,而是一個行事完全出自清淨動機、清淨慈悲的人。因此,我們遵循他的路徑,所作的是那樣一種修練。在那樣一個承傳系統中修練,對我們來說,是能夠提升層次的。
因此,這都是可以維持在心裏的善辨識。特別是當你感到挫折,有意放棄修行時,或者有“唉,我也許沒有能力成就它”的想法時: 要記得,覺醒的基本素質,是那些人人可以發展的素質。但我們必須親自去發展。我們不能依靠任何外人前來替我們做。那就是佛陀的一生所透露出的另一種訊息,它使你必須兢兢業業。
第二種護衛禅是慈心禅。你要把慈心的態度,帶給周圍的每個人。佛陀在講述四梵住裏的慈心時,那不是普通的、日常的慈心。它是遍及周遭的無量慈心。那不是容易的。它不是自然而來的。我們往往對某些人有慈心,對另一些人卻不怎麼有慈心。作爲果報,我們的業很容易變得不善巧。自己不喜歡的人,不在我們覺得“應得幸福者”名單上的人,我們是很容易對之做出傷害性事 件的。當某種情緒左右我們時,我們也很容易把某些人從那個名單上除掉,甚至以不善巧的方式對待我們所愛的人。
因此,爲了護衛自己不做那種不善巧行爲,你必須學會使你的慈心每日每時、遍及周遭。那不意味著,製造一臺雲霧機,把滾滾雲彩朝各方放送,掩蓋起自己欠缺的慈心。當你開始傳播慈心思維時,首先把它傳向對之容易做到的人——也就是你喜愛的人——然後傳向做起來比較難的人。雖然你不喜歡他們,你可以自問:“我爲什麼不希望此人幸福
”畢竟,當人們不幸福時,他們可能做出殘酷、可悲的事。如果人人都能在內心找到真樂,不管你是否喜歡他們,不管他們是好是壞,不管他們是否在你的“應得幸福者”名單上,這個世界將會是一個更好的地方。再說,誰任命你做國家標准局了
爲什麼你的好惡就應該主宰世界
以這種方式,慈心禅意在挑戰自己,讓你實實在在地思考爲什麼你非要限製自己的慈心,提醒你慈心對待每個人爲什麼是件好事。如果你的慈心遍及周遭,你不可能以傷害性的動機行動。這就是爲什麼它被叫做護衛禅的緣故。
第叁種護衛禅是不淨觀。許多人不喜歡這個禅法。如果我們在西方這裏作一個禅法的投票,它很可能在受歡迎的禅修主題排行表上墊底,然而它卻是極其有用的。有人說:“嘿,我已經有一個負面的身體形象了。爲什麼你要我使它更負面
” 不過,負面的身體形象,有健康的,也有不…
《護衛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