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梵住

  四梵住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The Sublime Attitude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佛陀有關心之善法[善巧素質]的教導一貫成組地傳授: 五[禅]支、七[覺]支,等等。即便那個永遠適時的素質——念住——也一向作爲某個集合的成分加以傳授。首先,它與警覺並列: 念住意味著把某件事牢記在心,譬如我們在禅定時不斷提醒自己意守呼吸;警覺則意味著注意當下事態,敏知自身行爲[業]與其果報。爲了使念住在心智修練中發揮效應,它必須始終與警覺成對共存。其次,兩者還必須在幾個更大的集合中發揮作用,作爲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的構成部分。

  佛陀之所以成組教授善法,是因爲不善法也成組出現。不善法的叁大主根——貪、嗔、癡——可以分枝發散,成爲五蓋、七隨眠[偏執習性]、十分結、一百零八渴求。它們以指數形式增長。無單一善巧之法能獨立對付這一切。每一善法之效力必須藉其它善法的強化,才能在整個修心過程中發揮作用。同時,每一善法必須藉其它善法以維持平衡,確保它不至過盛,反成其對治力量的工具。這就是佛陀傳授四神足、七覺支、四梵住等教導的用意: 作爲善法之陣,迎戰摩羅之軍。

  乍見一、二、叁、四、五、六等諸善法之集合名稱,給人印象是,從某個善法開始培養,接著把它放下,再培養下一個善法。實際上這個過程更多的是如何把所有善巧之法聚結起來,應機朝這個或那個方向適當傾側以維持心的平衡。該原理也適用于四梵住,即: 無量之慈、無量之悲、無量之喜、無量之舍。

  我們從修慈心開始,非是因爲該素質層次最淺,而是因爲它最基本、最根本。在此基礎之上,才能確立起其它素質: 悲、喜、最後是舍。平衡之心,懂得何時側重這四種素質之任一。非是你放下第一項,挪到第二或第四項,而是試著隨時保持所有這四種素質,應機善用其中之所需。

  慈心[善意]是一切的根基。可以說它是整個修行的根基。如果我們沒有對自己、對周遭人士的善意,四聖谛無成其爲要谛之理由。正因我們希望止息苦,才願意走上滅苦之道。我們有意探索何爲苦、如何棄絕苦因、並爲實現苦的止息而努力。

  因此慈心是一切的發端。想一想: 你爲什麼希望任何人受苦

   你也許想到他們過去所作的邪惡、殘忍之事,但即使那樣,爲什麼要他們受苦

   是爲了給他們一個教訓麼

   他們當然會得到教訓,因爲業力原則自會生效——那就是舍心教導的依據——因此你沒有必要自充上帝的複仇之劍,確保人人接受應得的懲罰。

  你的唯一工作是,確保你的慈心不存在限度。有人做殘暴之事時,你不必喜歡他們,你不必姑息他們的行爲。那非是慈心之意。慈心意味著你不願任何人受傷害。假如他們正在做殘暴之事,你若有能力,那麼你完全有權製止——行事殘暴者終究是在自造惡業,給自己造更多的苦。只是要確定你在試圖製止他們的過程中不欲傷他們。

  因此,試著使你的慈心無限——用經文用語來說是,使之無量。把這個目標當作一項挑戰。當你傳播慈心時,測試一下哪裏有局限。不要只虛設自己慈心無量。每個人的慈心起始都有限。你的局限是什麼

   對你的朋友、親人——對之已存此心者——傳送慈念之後,對你無自發情感者傳送。對你所厭惡者傳播善意時,你的心是否有抵製

   停下來問一句: 爲什麼

   見他們受苦,我能從中得著什麼

   審視內心見不得他們幸福的那個細小聲音。它是你想認同的聲音麼

   你能把那個心態放下麼

  

  這就是慈心觀的修練于心智真正有益之處,也就是當它迫使你挑戰內心的任何小氣、狹隘之時。假若你把慈心想象爲一片粉紅色棉花糖式的翻卷雲彩,朝各個方向覆蓋世界,你不過是在掩蓋自己的真實心態,那樣做對于覺察心的洞見了無增益。慈心意味著一種挑戰,是對你那些狹小心態逐一作探索與解卸的方式,使得你能夠審視、拔除它們,真正地放下它們。只有當你如此精修細節時,慈心才越來越成就無量。

  那時侯,你的悲心[同情]也才有可能成其無量。假若你對人們有善意,那麼當他們受惡業之果報,而你莫可相助時,只會對他們升起悲心。你希望他們不僅止息當下的苦痛,而且止息造成他們繼續受苦的行爲。這是悲心的一個重要部分。它不單指你對受苦者心存一處柔軟,它還意味著你試著尋找某種方式,助他們止息自造苦痛的行爲。

  你能夠相助時,對他們的幸福會有欣悅之感。你隨喜其樂。即便人們正在經曆的喜樂與你無關,此時你仍隨喜他們在經曆過去與現在善業之果報這件事。你不怨憎他們的幸福。即便你們同在一場競賽之中,他們居先,你居次,而且你自感本應拔得頭籌,這就是你必須修練喜心之處。事情發生在一個比你的所知範圍更廣大的架構之中。

  注意在上述諸種情形下,到一定程度你必須把事情放下,例如你對某人欲相助而力不從心; 或者你甯可自己得到他人的幸福[指自感嫉妒]。這就是你應當修習舍心之處。

  要注意,舍心的教導,是對業力原理的觀想。四梵住經誦之中,這是唯一就事論事的陳述句。其余幾句說的是:

  

  

  “願一切衆生喜樂。(慈)

  願他們遠離苦痛。(悲)

  願他們不失所經曆的善運。(喜)”

  

  

  

  

  這前叁句是願望、態度、你期望發生之事:“願……願……願……”。而第四句則是對事物的如實觀想:

  

  

  “一切衆生是自己業的擁有者、業的繼承人、由業而生、因業相聯、以業爲仲裁。無論所作,爲善爲惡,他們自受業報。(舍) ”

  

  

  

  

  這句觀想實際上在經文多處不同背景下出現。在五禅思主題中,是業的觀想給人以希望。你意識到,你掌握著自己的行動[業]。你不只是受害者,受命運、星宿、其他生靈的操縱。你是那個在做選擇的人。正因此給予你希望。

  不過這是結合著審慎的希望。你有藉自己的行爲行善的力量,也有製造傷害的力量。業力原理是一把雙刃劍。若不小心,你可能以它自斷咽喉。這就是佛陀何以建議藉觀想業力原理警策審慎之故。

  稍進一步理解,觀想業力原理的普遍性,可用來培養對己對人的舍心。換句話說,你在人生中遇到所求幸福不能如願的情形,那裏存在著某種業力障礙,因此你學著以舍心接受它。這並不意味你放棄,對一切變得被動漠然。而是你尋找自己的行爲能起作用的區域。不要拿腦袋撞牆,把時間與精力浪費在無可改變之處,而是關注你能有所作爲的領域。

  因此舍離並非是無望,並非是被動的漠然。它的作用是把你的能量轉引至合適地帶,引向對己對人有益的行動區域。

  對業的觀想也被作爲智慧與洞見的培養基礎。它們構成了明辨教導的一切背景。佛陀覺醒的核心洞見在于,痛與樂來自你的業。其中有帶來苦痛的業、帶來喜樂的業、帶來兩者的業、還有那止息業、止息苦、帶來至樂的業。那就是佛陀明辨說之精髓。故此有一套富有意味的組合: 舍離、希望、審慎、明辨。這些素質同歸一路。它們圍繞著同一句觀想:

  

  

  

  “我是自己的業的擁有者。一切衆生各爲其業的擁有者。”

  

  

  

  換句話說,一切衆生對自己的行爲負責。阿姜蘇瓦特曾經就這句觀想作過一次開示,著重闡明非我教說與這句話的區別。色、受、想、形、識: 這些不是我。但我們是自己的業的擁有者。他說:“仔細想想。”

  換句話說,不要抓緊你那些業的果報,而是抓緊你當下不斷在作決策這件事。一旦作出某個決定,它就被納入了一個超越你所能控製的更大的因果圈子; 但你下一個時刻繼續有機會再作一次決定,再下一刻、下一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裏。不要糾纏于舊業的果報。而是關注你當下能做什麼,才能使你的現業善巧。那就是“我是自己的業的擁有者”這句教言的重點。

  

  

  

  “我們是自己的業的繼承人。”

  

  

  

  我們將會收獲這些業的果報。因此要以你願意接受其果報的方式行動。慎慮此事: 那就是巴利詞 ottappa [畏惡]的意思。它既可譯爲怖畏行爲之果報,也可譯爲關注行爲之果報。不管怎麼翻譯,它意思是,你不漠然置之; 你懂得無論自己做什麼,必然受其果報。

  在此,明辨的素質再次出現。有許多我們好行之事將引生惡果,又有許多我們不好行之事將帶來善果。佛陀說,衡量我們是愚人還是智者的標准在于,看我們如何處理這種情形。換句話說,這就是明辨的素質真正顯示其價值處。你可以談論明辨,你可以描述叁特征、五蘊、六處、十二因緣、空性這一切殊勝概念; 你可以談論它們,但它們若不能助你在面臨難關時作出正確的決策,那麼你的明辨毫無用處。有用的明辨是這種: 它能讓你說服自己不做那些想做但自知將引生惡果之事,或者說服自己做那些不愛做然自知將引生善果之事。那才是明辨顯示其實效之處。

  

  

  

  “我們由業而生。”

  

  

  

  我們的行爲[業]是我們所體驗的一切的來源。你若想得良好的體驗,就得專注它的來源。你若不喜歡正在經曆的體驗,還得轉過來專注其來源。它一直就在這裏,就在當下此處。

  佛陀對時間的教導頗具意味,雖然談論時間,但不談論時間的起點。你的體驗的起點就在此時此地。它全部從這裏湧出; 因此與其試圖追朔過去某處的第一因,佛陀要你在此時此地尋找第一因,在內心深處動機、專注、認知對立運作的領域深入挖掘,因爲那裏正是一切“出生”之處。

  

  

  

  “我們因業相聯。”

  

  

  

  我們人生中的各種人際關系是由我們…

《四梵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辨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