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梵住▪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行動[業]造就的: 與他人一同做、對他人所做、爲他人所做之事。這些事造就起我們與周圍人們的關聯性。

  相互連通性,是一套極受歡迎的佛家學說,特別是在當今,但可笑的是,人們喜歡談論不帶業力說的相互連通性。他們把十二因緣當作相互連通的原型,在這個網絡之中,一個因素不能獨立于全套其它因素的存在,但他們疏漏了,未曾意識到,十二因緣的教導講述的是無明如何與苦關聯、渴求如何與苦關聯。這種相互關聯是你要切斷,而不是慶祝的。

  業力的相關性可以有兩個方向——有善的關聯、有惡的關聯。因此你應當培育那些良性的關聯。

  再一次,你往何處看

   你看此時此地你正在做什麼。你與其他人相處時行爲如何

   你如何對待他們

   由這些行爲造作的關聯,從現在到將來,你或者將從中得到喜樂,或者你將擺脫不了。因此要仔細選擇你的行爲[業]。

  

  

  

  “我們以業爲仲裁。”

  

  

  

  我們的業決定我們的人生。換句話說,沒有什麼法官坐在天界某處大寶座上對我們宣判。我們以自己的行爲[業],判決自己欲得何種生活——此事既使人感到自身的力量,同時也有些可怕。想一想多少次你曾以不善巧動機行事。想一想你內心仍然徘徊著的、可能成爲將來不善巧行爲基礎的那些不善巧動機。用心想一想。它意味著還有工作要做——不僅是避開不善巧之業,而且要長養善巧之業。

  這就是希望升起之處。即使我們在生活中也許受苦,透過我們自身的行爲,卻存在一條出路。我們不需要坐等他人的拯救。我們不是命運的受害者。我們能夠作選擇,我們能夠安排事物輕重次序,透過自己的意、語、行,朝正面方向重新塑造我們的人生。

  我們修禅定,正是爲了這個緣故,因爲禅定在內心塑造起良好的素質、善巧的素質: 念住、警覺、定力、明辨、精進、誠實、持恒。隨著我們對這些素質的培育,隨著我們將之用于行動,它們強大起來,越來越成爲我們人生的明智仲裁,把我們的人生引向真正欲往之地。

  接下來,最後一句的觀想建築在:

  

  

  

  “無論所作,爲善爲惡,我們自受業報。”

  

  

  

  這一句提醒我們要審慎,行事真正依照良性沖動與善巧動機。我們要在內心培養起保護這類善巧動機的素質,因爲它們實在是舉足輕重。

  這些教言之所以培育舍心,是因爲它們提醒我們對舊業與來自舊業的果報持舍離心。有些事我們不可能改變,因爲它們是既成事實。我們不能逆轉時鍾。

  然而這些教言之所以滋長希望,是因爲我們能夠通過即刻當下的作爲改變局面。有那麼一個出口,讓我們塑造人生,將它引向更好的方向。

  在舍離、審慎與希望的平衡之中,學會如何正確利用業力的原則: 這就是明辨升起之處。

  業力教說現在之所以受到非議,主要是因爲它被亂改成了簡單化的線條形式: 不是宿命論,就是一報還一報。但是,你若懂得了該教說的複雜性與目的性,你會開始意識到,它非如我們過去所想。它非是對人們經受苦難或我們對之無動于衷的合理化解釋。當你真正懂得了業力的運作時,你會把他人的苦,作爲你相助的機會。你不知道他們的苦將持續多久。你若能成爲他們止息苦痛的助緣,難道不是件善事麼

   把自己放在他們的位置上: 你不希望有人幫助麼

   有一天你也可能真處在他們的位置。說到底,如佛陀所言,你過去早就經曆過那種情形了,假若不出離輪回,很可能還會再去那裏。業力教導的用意非是令我們自感高于他人。你不能確定的是: 也許他們過去惡業的果報只比你過去惡業的果報來的更快罷了,有一天你也可能處于與他們類似的位置——或者更糟。

  因此不能自滿。業力的教導不是爲了讓你自滿。若說有什麼用意,它正好相反: 爲使你不自滿。有一次我讀到某人說,911事件使他那自滿的佛教徒的氣泡破滅。不過,“自滿的佛教徒”是個自相矛盾的說法。奉行佛法的整個目的,在于它教導你不自滿。只要你的心裏有苦,就說明還有工作要做。

  因此,一方面,業的原則使你審慎,提醒你繼續修持。但它也意味著存在一條對付苦的途徑,令你得以超越它: 那就是希望存在之處。

  假若你懂得運用業力教導,會看見它何等有用,它與我們此刻正在進行的禅定何等相關。你在禅定中想要挖掘與尋找的主要因素就在于此: 業力,即動機這個因素。觀察它如何動。看你如何令它更善巧。看你如何能完善該因素,使它不僅把你帶到時空上更愉快之境,而且——等達到真正善巧之時——出離時空、達到業的終結、無須再修的地步。

  那就是 katam karaniyam[所作已作]——對阿羅漢的描述: 此人所作已作、已完成任務、已放下重擔。理解業力原理並正確運用它,是使那一切成爲可能的因緣。

  (根據2003年7月某日開示錄音整理,選自坦尼沙羅尊者開示集《禅定》第二集)

  

  

《四梵住》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叁辨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