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行动[业]造就的: 与他人一同做、对他人所做、为他人所做之事。这些事造就起我们与周围人们的关联性。
相互连通性,是一套极受欢迎的佛家学说,特别是在当今,但可笑的是,人们喜欢谈论不带业力说的相互连通性。他们把十二因缘当作相互连通的原型,在这个网络之中,一个因素不能独立于全套其它因素的存在,但他们疏漏了,未曾意识到,十二因缘的教导讲述的是无明如何与苦关联、渴求如何与苦关联。这种相互关联是你要切断,而不是庆祝的。
业力的相关性可以有两个方向——有善的关联、有恶的关联。因此你应当培育那些良性的关联。
再一次,你往何处看
你看此时此地你正在做什么。你与其他人相处时行为如何
你如何对待他们
由这些行为造作的关联,从现在到将来,你或者将从中得到喜乐,或者你将摆脱不了。因此要仔细选择你的行为[业]。
“我们以业为仲裁。”
我们的业决定我们的人生。换句话说,没有什么法官坐在天界某处大宝座上对我们宣判。我们以自己的行为[业],判决自己欲得何种生活——此事既使人感到自身的力量,同时也有些可怕。想一想多少次你曾以不善巧动机行事。想一想你内心仍然徘徊着的、可能成为将来不善巧行为基础的那些不善巧动机。用心想一想。它意味着还有工作要做——不仅是避开不善巧之业,而且要长养善巧之业。
这就是希望升起之处。即使我们在生活中也许受苦,透过我们自身的行为,却存在一条出路。我们不需要坐等他人的拯救。我们不是命运的受害者。我们能够作选择,我们能够安排事物轻重次序,透过自己的意、语、行,朝正面方向重新塑造我们的人生。
我们修禅定,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因为禅定在内心塑造起良好的素质、善巧的素质: 念住、警觉、定力、明辨、精进、诚实、持恒。随着我们对这些素质的培育,随着我们将之用于行动,它们强大起来,越来越成为我们人生的明智仲裁,把我们的人生引向真正欲往之地。
接下来,最后一句的观想建筑在:
“无论所作,为善为恶,我们自受业报。”
这一句提醒我们要审慎,行事真正依照良性冲动与善巧动机。我们要在内心培养起保护这类善巧动机的素质,因为它们实在是举足轻重。
这些教言之所以培育舍心,是因为它们提醒我们对旧业与来自旧业的果报持舍离心。有些事我们不可能改变,因为它们是既成事实。我们不能逆转时钟。
然而这些教言之所以滋长希望,是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即刻当下的作为改变局面。有那么一个出口,让我们塑造人生,将它引向更好的方向。
在舍离、审慎与希望的平衡之中,学会如何正确利用业力的原则: 这就是明辨升起之处。
业力教说现在之所以受到非议,主要是因为它被乱改成了简单化的线条形式: 不是宿命论,就是一报还一报。但是,你若懂得了该教说的复杂性与目的性,你会开始意识到,它非如我们过去所想。它非是对人们经受苦难或我们对之无动于衷的合理化解释。当你真正懂得了业力的运作时,你会把他人的苦,作为你相助的机会。你不知道他们的苦将持续多久。你若能成为他们止息苦痛的助缘,难道不是件善事么
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 你不希望有人帮助么
有一天你也可能真处在他们的位置。说到底,如佛陀所言,你过去早就经历过那种情形了,假若不出离轮回,很可能还会再去那里。业力教导的用意非是令我们自感高于他人。你不能确定的是: 也许他们过去恶业的果报只比你过去恶业的果报来的更快罢了,有一天你也可能处于与他们类似的位置——或者更糟。
因此不能自满。业力的教导不是为了让你自满。若说有什么用意,它正好相反: 为使你不自满。有一次我读到某人说,911事件使他那自满的佛教徒的气泡破灭。不过,“自满的佛教徒”是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奉行佛法的整个目的,在于它教导你不自满。只要你的心里有苦,就说明还有工作要做。
因此,一方面,业的原则使你审慎,提醒你继续修持。但它也意味着存在一条对付苦的途径,令你得以超越它: 那就是希望存在之处。
假若你懂得运用业力教导,会看见它何等有用,它与我们此刻正在进行的禅定何等相关。你在禅定中想要挖掘与寻找的主要因素就在于此: 业力,即动机这个因素。观察它如何动。看你如何令它更善巧。看你如何能完善该因素,使它不仅把你带到时空上更愉快之境,而且——等达到真正善巧之时——出离时空、达到业的终结、无须再修的地步。
那就是 katam karaniyam[所作已作]——对阿罗汉的描述: 此人所作已作、已完成任务、已放下重担。理解业力原理并正确运用它,是使那一切成为可能的因缘。
(根据2003年7月某日开示录音整理,选自坦尼沙罗尊者开示集《禅定》第二集)
《四梵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