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伏嗔恨的方式
“鎮伏嗔恨有這五種方式,當一位比丘升起嗔恨時,應藉此把它滅盡。哪五種
“對某人生出嗔恨時,應培育對那人的慈心。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對某人生出嗔恨時,應培育對那人的悲心。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對某人生出嗔恨時,應培育對那人的舍心。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對某人生出嗔恨時,應不心想、不注意那人。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對某人生出嗔恨時,應觀想那人是自己的業的産物:“這位尊者是他的業的造作者,是他的業的繼承者,緣他的業而生,由他的業得眷屬,依他的業而活。”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這便是鎮伏嗔恨的五種方式,當一位比丘升起嗔恨時,應藉此把它滅盡。”
——AN5.161(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舍利弗:]
“有些人身業不純淨、但語業純淨。應鎮伏對這類人的嗔恨。
“有些人語業不純淨,但身業純淨。也應鎮伏對這類人的嗔恨。
“有些人身業、語業俱不純淨,但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也應鎮伏對這類人的嗔恨。
“有些人身業、語業俱不純淨,心無間或的清明與平靜。也應鎮伏對這類人的嗔恨。
“有些人身業、語業俱純淨,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也應鎮伏對這類人的嗔恨。
“那麼,一位身業不純淨、但語業純淨者,如何鎮伏對他的嗔恨
正如一位取用棄物的比丘在路上看見一塊破布時,會把完好的那部分撕下帶走: 把它用左腳踩住,用右腳展開,他會把完好的那部分撕下帶走。同樣地,當某人身業不純淨、但語業純淨時,不應注意其身業之不淨,反之,應注意其語業之純淨。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至于一位語業不純淨、但身業純淨者,如何鎮伏對他的嗔恨
正如水池中蓋滿粘液與水藻,走來一人,火熱、遍身是汗、力竭、顫抖、口渴。他會跳進池裏,雙手分開粘液與水藻,掬水啜飲後上路。同樣地,當某人語業不純淨、但身業純淨時,不應注意其語業之不淨,反之,應注意其身業之純淨。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至于一位語業、身業俱不純淨、但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者,如何鎮伏對他的嗔恨
正如牛蹄印坑中有一小汪水,一人走來,火熱、遍身是汗、力竭、顫抖、口渴。他想:“這牛蹄印坑中有一小汪水。我若用手用杯取水啜飲,會擾動它、攪動它,令它不適于飲用。我何不趴下,如牛一般啜飲後上路
”于是他就會趴下,如牛一般啜飲後上路。同樣地,當某人語業不純淨、但身業純淨時,不應注意其身業之不淨……其語業之不淨,反之,應注意他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這件事。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至于一位語業、身業俱不純淨、心無間或的清明與平靜者,如何鎮伏對他的嗔恨
正如一位病人─—痛苦、症重─—沿路行走,遠離前村、遠離後村,不得所需食物、不得所需藥物、不得善護理、不得人搬他到聚落處。再假定另有一人,見他沿路走來。出于慈悲、憐愍、同情,會盡量相助,想:“啊,此人應得所需食物、應得所需藥物、應得善護理、應得人搬他到聚落處。爲什麼
使他不在此倒地毀滅。”同樣地,當某人語業、身業俱不純淨,心無間或的清明與平靜時,應出于對那人的慈悲、憐愍、同情,盡量相助,想:“啊,此人應斷棄惡身業、培育正身業,斷棄惡語業、培育正語業,斷棄惡意業、培育正意業。爲什麼
使他身壞命終時,不墮入匮乏處、惡趣、低等界、地獄。” 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至于一位語業、身業俱純淨、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者,如何鎮伏對他的嗔恨
正如有一池清水─—味甜、清涼、清澈─—一人走來,火熱、遍身是汗、力竭、顫抖、口渴。他跳進池裏,洗濯、啜飲完畢,會在樹蔭下就地坐臥。同樣地,當某人語業、身業俱純淨、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時,應注意其身業之淨……其語業之淨……應注意他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這件事。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一個徹底令人敬仰的人能使心平靜下來。
“這便是鎮伏嗔恨的五種方式,當一位比丘升起嗔恨時,應藉此把它滅盡。”
——AN5.162(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鎮伏嗔恨有這十種方式.哪十種
“一、作想:“他傷害了我。不過,我該指望什麼
”而鎮伏嗔恨。
“二、作想:“他正在傷害我。不過,我該指望什麼
”而鎮伏嗔恨。
“叁、作想:“他將要傷害我。不過,我該指望什麼
”而鎮伏嗔恨。
“四、作想:“他傷害了我所親愛、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
”而鎮伏嗔恨。
“五、作想:“他正在傷害我所親愛、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
” 而鎮伏嗔恨。
“六、作想:“他將傷害我所親愛、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
”而鎮伏嗔恨。
“七、作想:“他幫助了我不親愛、不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
” 而鎮伏嗔恨。
“八、作想:“他正在幫助我不親愛、不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
& rsquo;而鎮伏嗔恨。
“九、作想:“他將幫助我不親愛、不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
” 而鎮伏嗔恨。
“十、一個人對不可能之事,不激動。
“這便是鎮伏嗔恨的十種方式。 ”
——AN10.80(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