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定義 五根見于何處
“比丘們,何爲信根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一位聖者的弟子,有信心,堅信如來的覺醒:“世尊確是一位尊貴者、正自覺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間解、無上調禦者、人天之師、佛、世尊。” 比丘們,此謂信根。
“那麼,何爲精進根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一位聖者的弟子,勤奮精進,棄絕不善巧的心理素質。他穩步、踏實地努力,在培養善巧心理素質方面不逃避責任。他發願、努力、勤奮、持恒、專心,不令未升起的不善巧素質升起……令已升起的惡劣與不善巧素質得以棄絕……令未升起的善巧素質升起……令已升起的善巧素質得以維持、不混淆、增進、擴大、發展、圓滿。此謂精進根。
“那麼,何爲念根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一位聖者的弟子,有念住、細致入微、即便長久之前的所行所言也能夠記憶、回憶。他連續于身內專注身——精勤、警覺、念住——平息對世界的貪與憂。他連續于受內專注受……連續于心內專注心……連續于心理現象[法]內專注心理現象——精勤、警覺、念住——平息對世界的貪與憂。 此謂念根。
“那麼,何爲定根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一位聖者的弟子,把目標對准遠離,達到入定、達到一心。遠離感官之欲、遠離不善巧心態,進入、安住于初禅: 由遠離升起喜與樂,伴隨著尋想與評量。隨著尋想與評量的平息,他進入、安住于第二禅那:有喜有樂,覺知融彙起來,放下了尋想與評量——達到內在的確定。隨著喜的消退,他保持甯靜、有念住、有警覺、敏感于樂。他進入、安住于第叁禅那,對此聖者們宣稱 “甯靜、念住,他有愉快的居留處。” 隨著樂與痛的放棄,如前期喜與苦的消退,他進入、安住于第四禅那:甯靜與念住達到純淨,既無樂、又無痛。此謂定根。
“那麼,何爲明辨根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一位聖者的弟子,擁有明辨生滅的能力,他有明辨——尊貴、透徹、導致苦的正確止息。他如實明辨: “這是苦……這是苦因……這是苦的止息……這是苦的止息之道。 ” 此謂明辨根。”
——SN48.10(相應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比丘們,有此五根。哪五根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明辨根。
“信根見于何處
在初果的四個素養之中……
“精進根見于何處
在四正勤之中……
“念根見于何處
在四念處之中……
“定根見于何處
在四禅那之中……
“明辨根見于何處
在四聖谛之中……”
——SN48.10(相應部, 坦尼沙羅尊者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