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如果對輪回重生持懷疑態度,是否仍可以視自己爲佛教徒
答: 要看你是什麼樣的懷疑論者。如果你心裏對輪回重生之說徹底關閉,認爲那件事絕對不可能,那麼就佛教當中你信奉的那部分,你可以視自己爲佛教的同情者。如果你開明地認爲輪回重生有可能成立,但自己還不確定,那麼你可以視自己爲佛教團體的成員。
順便說一下,對于輪回重生,佛陀從未給出過經驗性證明。他只給出了一個務實性證明: 把輪回作爲工作假設,來做一項實驗。你在作日常選擇時,把輪回當作實有,在這個背景下作選擇。看一看,這個實驗促使你培養的意、語、行是善是惡,養成的心理素質是善是惡。負責任的懷疑論——指對事情不確定、但願意化工夫了解其真相的那種——應當願意試一下那個實驗。
15.fcabitza問: 西方式的佛法(指更多懷疑論成分、以禅 修爲中心、較少側重儀軌與上師),是否有可能
從東方角度看,常以之爲不如法。什麼時候會有一乘,擁有足夠的生命力,助禅修者滅苦
答: 正如不存在一種純粹泰國式或中國式的佛法,對于是否會有一種純粹西方式的佛法,我表示懷疑。例如,泰系佛教當中就有廣泛多樣的修法。我選擇林居傳統是因爲,與其它形式的泰國佛教相比,它的絕大部分行持就是禅修,儀軌形式較少。(就上座部總體來說,不存在傳心印/灌頂[Dharma transmission]的傳統,這意味著它不以上師爲中心,這一點與藏傳或禅宗教派中可見的形式不同。) 因此,你所主張的西方式佛教的特色,在一些亞洲佛教傳統中本來就存在著,並且已顯示其有效性。
你的主張當中未受檢驗的,是懷疑論那部分。“懷疑論者的佛教” [Agnostic Buddhism]這個詞實際上是一個悖論,因爲“佛陀”的意思之一是“覺悟者”。佛陀覺悟了什麼
他覺悟了因果律,也就是動機[意志]在造作體驗當中的作用——簡單說,即是業力原理。你若想從修持中獲得最大利益,那麼在修持早期、初嘗覺醒之前,必須把這項原理作爲工作假設。業力原理解釋了修心的理由——動機[業]來自心,因果律確定了動機的可訓練性——並且,它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動機本身,也就是作爲修練焦點的心元素。不把這些原理當成工作假設來接受,你的禅修很容易被雜念帶偏。
接受業力教導的基本假設,以之爲信念,並沒有什麼真正難點,也沒有什麼反西方之處,因爲接受這些假設所需的信念,並非是公然違背邏輯推理的那種。它們完全合乎情理,不過除非加以檢驗,你並不真正了解它們。所謂業是真實的,我們對自己的行爲負責,我們的行爲必有其果報,那些果報由行爲所包含的動機所決定,我們可以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使自己的行爲更趨善巧: 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遵循的原則。佛陀只不過建議我們在一切意、語、行當中一貫奉行而已。對這個原理的信念要求你承擔責任,同時也賦予你改變人生軌迹的力量——這股力量可以一直把你帶到苦的終結。
具有西方特色的佛法途徑將會逐漸發展出來,其中一些將行之有效,這一點我不懷疑。不過,懷疑論者的那部分——特別是不願一試上文中我對Cassandra建議的實驗的那種懷疑論——是走不了多遠的。
16.diheaberlin問: 我如何與一位導師確立師生關系
是否直接問他願意做我的導師嗎
答: 首先,你對這位導師要有充分了解,確信他/她體現了四種素質: 信念、布施、戒德、明辨。這就要求你仔細觀察他的行動,你自己也努力培育這些素質。同時,把他/她的教導付諸實修,看看得到什麼果報。如果遇到困難,就去問他。要注意他對認真的提問如何答複,因爲這是對一位良師的重要檢驗。一旦你得到解答,就把它用于實修。再遇到困難,回去再問新的問題。只要你覺得這樣的關系對你有助益,就繼續下去。那樣,你不需要問,就已經確立了師生關系,假若後來發現出了錯,也可以以最少的責難終結這個關系。
還有,對那些在你還未充分了解他們之前堅持要你作出終身承諾的導師,要謹慎。 (相關連接: 經文選讀——如何判斷導師)
17.stefan問: 禅修會使我成爲更好的人嗎
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爲我讀到,在亞洲,居家人禅修是很少見的。
答: 你這裏涉及了叁個問題。
第一:“亞洲佛教居家弟子是否禅修
” 這取決于你所說的是哪一種佛教。在上座部國家中,認真的佛教居士都作禅修。至于絕大多數對個人佛教修持不十分認真的,他們當中也有人禅修。對每一個佛教居家弟子來說,無論亞洲也好,西方也好,問題只是: 對真正幸福的追求,他想多認真
第二:“多數人不做的事,是否就是有益的
” 有許多善良、有益的行爲,在這個世界上相當少見——布施、持戒、明智的自禦,就說這幾樣——不過那不說明它不是好東西。你不能把多數人做什麼當成你在心智領域的指南。
第叁:“禅修會使我成爲更好的人嗎
” 當你正確地禅修時,你會變得更有念住、警覺、慈悲、明辨,因此隨著你的禅修,你變得更好,也更喜樂。禅修成果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並非是自動的——就好比某人去健身房鍛煉,卻不用他練成的體力在家裏幫忙一樣——不過如果你決定把你修得的內在力量付諸于你的其它活動時,你會得益,你周圍的人也會得益。
18.howardmass問: 是否存在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征兆,引導你進入更佳的禅境,或者讓你知道你走對了路子
答: 當你專注呼吸[氣]時,對哪一種呼吸對身與心有滋養、健康效應,要試著敏感起來。學會自由地調息——使它長些、短些、快些、慢些、深些,淺些,等等——直到你發現一種恰好的節奏。接下來,學會如何維持那股“恰到好處”感。接下來,觀想自己允許它在全身傳播。當你能夠維持那種全身覺知感時候,你在身與心兩方面都會得到禅定的滋養,那就是你的路子走對的征兆。至于此後“下一步是什麼”,這個“下一步是什麼”來自于學會在任何情形下維持這股滋養感,既在禅修坐墊上,也在離開坐墊之後。這好比給果樹澆水。果子成熟起來,不是因爲你停止澆水,把果子漆成熟狀。它成熟起來,是因爲你繼續澆灌,同時對那株樹除了水之外還需要什麼,培養起了敏感度。
19.chris_gimblett問: 親愛的坦尼沙羅比丘,我一直在禅修,至今兩年了,最近我的坐禅時間增加到[一日]兩次,每次半小時。我開始做一些栩栩如生的夢,有時讓人煩惱。這個情況是否不正常
慈心祝福。
答: 一個有用的比喻是,把你的心看作一池水。早期階段的禅修使表面平靜下來,這就使陷在池水深處的毒氣上升、逸出。這個階段也許會繼續一段時間,不過完全正常,它會過去的。
20.denenbsa問: 假定你發現修持中的禅定那部分使生活的其余部分更糟(例如更不耐煩、發怒),是否停一段時間比較有益
答: 把你的禅定方式拿來仔細審視一下是有益的,既要檢查你帶入禅定的動機(是否是爲了逃避日常現實
),也要檢查你的具體修法。有些禅定修法,如果你沒有適當的指導,有可能激發起不善巧的情緒,因此你不妨以試一種比平靜或舒適的法門,例如給howardmass講過的觀呼吸修法。
至于你的態度: 你來禅定,目的不應是逃避生活的其它部分,而是學習一些技能,用來面對生活的挑戰,不受其苦。拿觀呼吸爲例: 一旦你在坐墊上學會如何以滋養性方式呼吸,在你離開坐墊,面對當日事務時,要試著維持那種滋養性呼吸。如果你失去那種滋養感,不要責怪當日的事件。只是告訴自己,對自己的執取在何處,你學了一堂重要的課。接下來,下決心在那類事件再次發生時,更爲謹慎、明察。
21.blueblessed問: 我剛從第二次爲期十天的內觀密集禅修班回來。不但平時那個寬容的我不見了,而且不管誰抱怨生活事件,我都不耐煩,以至于他們才講半句就被我打斷。我這是怎麼了
答: 看一看我給denenbsa的答複,那一位問的是同樣的問題。下次你去密集禅修,在最後一天試著花些時間培育慈心。
22.DharmaSeeker問: 佛教與佛教徒似乎在禅修時觀想身體的可厭、肮髒。爲什麼
既然它只是無常的俗定。
答: 問題的關鍵不是身體,而是淫欲。想一想人們的心被淫欲控製時做出的種種愚蠢、害人之事。如果你想把自己從那種奴役中解脫出來,就有必要褪除舊的習慣——即把淫欲的對象看成富有吸引力的舊習——把那個對象看個完整,看清楚皮膚下面是什麼。那樣,當你的淫欲試圖影響你時,你可以質疑它的真僞,你可以轉過來直接看淫欲本身,學會觀察它的運作。接下來,當你看見它如何地不可靠,它的誘惑與其過患相比得不償失時,你就能超越它。一旦那個禅修法門完成了它的工作,你就不再需要它了。
順便說一句,俗定的觀念無關緊要這個想法,要小心對待。誤用了它,會造成大損失。因此找一找身體的正面用途,也就是,身體的呼吸能量[氣能]是可以把握的,它引生強烈的喜感充滿全身,滋養心智,爲聖道修行提供力量。同時,要審慎面對心藉用身體促生淫欲感與執取的傾向。佛陀總是要你從兩方面看事物,讓你善用俗定事物獲得最大利益,又不陷于它們的危險。畢竟,如果沒有俗定,就沒有終結俗定的聖道。故當善加利用。
23.meditator問: 我修的是“無選擇的覺知”[choiceless awareness]。據我的理解,只有體驗,沒有體驗者。然而當我專注甯靜時,似乎還是有一個與甯靜分立的“我”。…
《坦尼沙羅尊者 答佛教雜志讀者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