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坦尼沙羅尊者 答佛教雜志讀者問▪P4

  ..續本文上一頁我怎樣才能與甯靜 合一,不再有“我”

  

  答: 除了一位徹底覺醒者,否則自我感在所有禅定層次中都以細微的形式存在。即使當“我”已經與對象融爲一體時,仍然存在一種細微的自我感。因此,在禅修時你所要做的,是確保你的自我感有善巧性: 明智、慈悲、純淨。

  此外,你應當了解,佛陀從未說過體驗者不存在。他也從未說過體驗者存在。反之,他建議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升起的任何動機的品質上,明察哪些動機激發苦、哪些不激發苦。如果你學會避離造苦的動機,這樣做讓你對更細微的動機所引生的更細微的苦處,越來越敏感起來,那麼你的善巧的自我感,將會把你引向最終不需要造作自我感的地步。

  與此同時,懂得動機包含著選擇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即使當你選擇不專注任何特定的對象,不圍繞該對象造作“我”時,那裏仍然有動機,仍然有選擇。因此對你如何理解“無選擇的覺知”, 要作一些更細致的觀察。如果實際上存在著選擇,你卻不以之爲選擇,你將永遠不能從它們當中解脫。

  

  24.mfranowicz問: 佛教的目標之一是以平和心面對一切境遇,無情緒反應嗎

   還是說,能夠感受全部的情緒,但不執取它們

  

  答: 有關情緒,佛陀最詳盡的討論是在中部137。他一開始,描述了如何利用悲哀、喜悅、舍離等情緒作爲聖道助緣。(是的,哪怕悲哀也可以作爲助緣,比如,當你想到自己尚未達到目標而爲之難過時,該情緒激發你對修行付出更多的精力。)接下來,他描述了自己作爲導師的相關情緒。他說,當他的聽衆不聽從他的教言時,他既無滿意感,也無不滿意感,他的心住于無擾、警覺。當他的聽衆聽從他的教言時,他有滿意感,但即使那時,他的心住于無擾、警覺。因此總結起來說,徹底覺醒者是完全沒有造苦的情緒的; 當正面情緒升起時,他/她亦不受牽擾。

  

  25.herbert W Smith問: 怖畏的本質是什麼

   是否有明智的怖畏

   怖畏是否總是關乎未來

   如果處在當下,是否會有怖畏

  

  答: 怖畏有叁種成分: 對危險的辨知,對面臨該危險的虛弱感的辨知,以及逃脫的欲望。有些怖畏是明智的,比如當你意識到自己未脫老、病 、死,爲將來不受苦迫的准備工作尚未完成時升起的怖畏。這種怖畏是明智的,因爲它激發你審慎,投身于修行,使你能夠放開置你于虛弱與險境的那些執取。把你的注意力完全放在當下,可以遮蔽怖畏——有的時候你可能需要那麼做——但是它不能斬斷執取。爲了斬斷執取,你需要增強心的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使它能夠牢固獨立,無需任何執取。

  若想多了解這個主題,我寫過《遠離怖畏》一文,不妨一閱。

  

  26.klimax問: 作爲一位富有洞見的多産作者,您對于如何促進西方人接受上座部佛教有何看法

   在《破碎的佛陀》一文中,達彌卡法師提供了詳細的看法,您是否有所共見

  

  答: 有兩點必須牢記在心:

  (1)上座部佛教不是一件我們試圖販賣的商品。這是一套修練心智、達到滅苦的體系。這個傳統曆經多少個世紀傳了下來,是因爲它行之有效。如果人們不受其吸引,也許是因爲他們尚未准備好修練。這不意味著修練系統需要改頭換面。

  (2)上座部佛教並非是一個統一體。上座部佛教當中,有不少分枝似乎已失去原始的修練法門而迷失方向。自古至今接觸這個傳統的人當中,對它有所曲解、有所濫用者爲數不少。據我所知,這種情形在任何人類機構中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都曾經發生過。作爲個人,要看我們自己的決定,是做一個拾糞人,收集濫用本傳統者的錯誤,還是把時間用在尋找修練系統中仍然保存著的金子上。我鼓勵的是後一種,因爲它助我們按照本傳統存在的目 的對其善加利用。我們可以把其余部分,留給其他願意采納的人。如果我們出去糾正他人,結果並不能收拾自己真正應該負責的那一攤,也就是我們內心的不淨。

  我在泰國與上座部佛教的最初接觸,並不那麼激勵人心,不過我有幸遇見了一位導師——阿姜放-育提可——他本人的非凡範例,顯示出上座部佛教包涵著我在別處未曾值遇的寶藏。他的榜樣也激勵我相信,那個古老的傳統仍然行之有效,並且對我也可能行之有效。他從未自稱代表整個上座部佛教,在我成爲上座部佛教僧侶時,也未被要求宣誓忠實上座部佛教的一切。我現在主要考慮的,是延續這個修練系統,把它傳給其他可能從中得益者。有關上座部佛教的誤解不勝枚舉,因此我的文字著重于對本傳統作盡可能准確的闡述。人們選擇這個修練系統與否,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不過我所要做的是確保人們至少在訊息充分的情形下作出選擇。

  

  27.justinhoneyford問: 在上座部佛教裏,我常有這種感覺: 作爲在家修行者,就像是二等公民。我們只是做供養食物之類的事。爲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

   就連佛陀在他的經文中也給人這種感覺。

  答: 上座部佛教沒有公民,而是有自願者。布施是自發自願的。作爲居士,假若你想把自己布施給禅修,是完全可以的。聖典中記載佛陀給居士作禅修開示的經文爲數可觀; 還有的經文記載佛陀談到他的許多居家聖弟子。相應部還有一系列有關家主質多的經文,他是一位不還者。其中有的還提到他曾爲比丘們說法。這部經不僅被比丘們記載下來,而且多少世紀以來由比丘們代代傳續。因此,這個傳統對居士並無不敬。

  上座部佛教傳統當中,僧侶居士之別與內在潛力或價值並無關系。這是一個禮物經濟當中不同的角色與分工的問題。僧侶爲了全力修行,放棄了金錢經濟中的一切生産角色。居家人支持他們修行,是因爲他們作爲居家人,得益于周圍有全職修行人的存在。當社會的價值觀混亂起來時,他們得以親近另類傳統——聖者的傳統——之中的修練者們,這個傳統崇尚人的內在善德,而不是他們的美貌、財富、社會地位。實際上,多數上座部居家護持者們認爲參與這樣的交換是一種殊榮,較之不參與這種交流、沒有機會親 近那些全力修行者的人來說,他們更富足。

  

  28.MrKif問: 我可以信任一個收費教授佛教“課程”的組織嗎

   還是佛教應當免費傳授

   我不介意付錢上禅修課,但是想對佛教了解得更深入。

  答: 法起始于布施。佛陀免費傳法,把它作爲布施的一種形式。如果一位導師不能對他/她所傳授的布施之法身體力行,你要想一想他/她所把握的高深佛法又有多少。

  當然,佛法免費傳授時,也不能保證是真品——某些經濟富裕、無須依靠他人的導師對佛法有奇思異想亦不無可能——不過免費的佛法,較之于包裝販售的佛法,更有可能忠實原始教義。

  

  29.b215y問: 爲什麼很難找到像諾亞-列維這樣的導師

   他與聽衆的溝通方式很有特色,讓你不覺得自己是一位正欲入門的外人。他的語言帶著泥土的質感,使得一般的老百姓都能聽懂。

  答: 良師不能夠批量生産。做一位良師需要誠實、正直——具備你在一位善知識身上應當找到的一切良好素質。佛陀對此列出了四項: 信念、布施、戒德、明辨。這些素質是不可能大規模生産的。如果你發現一位導師擁有這些素質,應當爲之慶幸。常常有一位就足夠了。只是要確保你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向那位導師學習。多數人度過一生,未覓得任何良師。

  

  30.bapanda問: 作一位小說家,因爲言語不真,是否是妄業

   根據想象構思故事,是否等于說謊

  

  答: 小說的寫作,只要你做到以下兩條, 即可算是正業。

  (1)你表明自己的文字是虛構的(譬如小說開端常見的“本文所有事件人物純屬虛構”的免責聲明)那樣,該小說就不算是妄語,因爲你一開始就承認描述的是自己想象出來的東西。

  (2)你在寫作時,帶著不刺激讀者的貪、嗔 、癡的動機。反之,你嘗試激發起他們心中良好的素質,令他們在讀完後不僅有所娛樂,而且更有智慧、更具慈悲等等。

  

  31.pema2問: 我喜歡做白日夢,沈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裏,盡管這樣做增進我的創意,卻似乎不怎麼有念住。您對于念住與想象在靈修道上的價值,有什麼看法

  

  答: 想象的最佳用處是,想象你如何克服人生的困難、修行的困難。換句話說,你試著想象行動的可能性,接著加以實踐,看是否引生你希望在內心深處找到的真樂。這樣的想象有目的性,因爲它開啓新的可能性。沒有這種想象,禅修就變成一個枯燥、機械的過程。

  至于“失念”的想象,你得問一問自己,除了短暫的快樂之外,你從中實際能得到什麼。生命太短促了,不要迷失在不能提供持久幸福的活動中把它虛擲。

  

  32.Rond問: 我了解佛教有關世界是幻覺的概念,不過,既然物質存在與在其中的行動是不可忽略的事實,那麼對于在現實的虛幻之中確立意志奉行他的法,佛教徒又怎麼解釋

  

  答: 佛陀從未說過世界是幻覺。他的言教當中看上去離那句話最接近的,是他說,如果你在受、想、識等東西裏尋找任何實質性的精髓,就好比在一團泡沫、一個氣泡、一座海市蜃樓、一株香蕉樹、一場魔術表演當中尋找實質性東西一樣。他並未說這些東西不是真的——即使香蕉樹也有其真實性——而只是說,你不能把長久的幸福建築在那些東西上。

  關于我們對世界的體驗,他說,重要的是要了解,它是我們的行爲與動機的産物,而且我們透過非善巧行爲造成的痛苦,是一個真谛。它不是虛幻性的。以滅苦的方式行動的潛力,也同樣是一個真谛。這就是他的四聖谛之中的兩谛。因此,我們必須確立意志,使我們的行爲與動機盡可能善巧,這樣做,既使得我們能夠在世界內部活命卻不造苦,也使得我們最終能夠從行爲與動機當中解脫…

《坦尼沙羅尊者 答佛教雜志讀者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跌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