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散播慈愛(淨法尊者編譯)▪P5

  ..續本文上一頁實行

  hontu=願

  sabbasattà=一切衆生

  sukhino và=擁有身體的快樂

  khemino và=甯靜,平安地遠離危險

  bhavantu=願他們

  sukhitattà=擁有內心的快樂

  詳細解釋偈3

  不應做的事及散播慈愛

  教導“有能力、正直”等等應該做的事(karaõãya- dhamma)之後,佛陀接著教導(什麼是)不應做的事(akaraõãya-dhamma),例如“連最微小的過錯也不犯”(na ca khuddamàcare ki¤ci)等等。教完什麼應該做及什麼不應該做之後,佛陀接著教導修行慈心禅的方法,例如“擁有身體的快樂”(sukhinova)等等。

  對于不應做的事的解釋

  雖然可以說已經具備“有能力”等修行的人不會造不善業,但是在盡力修行時,他也可能會犯錯,心想:“這是一件小事。”因此它(“連最微小的過錯也不犯”等的教導)提醒他,以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Khudda這個字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例如:細小、少許、殘忍、等級低、下等、差勁。在此所教的是指下等。Na àcare的意思是不實行低劣下等的修行。Ki¤ci是微小∕輕微。它的意思是連最微小的不善業也不做,更別說是粗顯的惡業。教導“別人──即智者──會因爲該惡業指責他”(yena vi¤¤å pare upavadeyyu§)以指出造不善業當下會獲得的懲罰。

  不可以注重愚人(的話),因爲他們會把無罪說成有罪,把小罪說成大罪。應該注重的是智者(的話),因爲他們只有在透徹地分析別人是否真的當受指責才指責,以及透徹地分析別人是否真的值得稱贊才稱贊。由于只有智者才值得注重,所以教導“不做智者會指責的事”。

  散播慈愛

  在“有能力、正直”等等兩首半偈(即:偈1-2及半首偈3)裏說了慈心禅的前分行道(mettà pubbabhàga- pañipadà),也稱爲“業處近行”(kammaññhànåpacàra),即慈心禅的近處。屋子的“近行”(upacàra)是屋子的附近。同樣地,由于這些修行接近慈愛及處于慈愛之前,所以稱它們爲慈心禅的近行。

  教導那些“近行”後,佛陀接著教導慈心禅的方法,例如“擁有身體的快樂”(sukhino),以作爲防止樹神的危害的保護偈,以及作爲觀禅的基礎禅(慈心禅)。

  稱某人爲“快樂的人”(sukhi)是因爲他擁有快樂(sukha§ etesa§ atthãbhi sukhino)。依此定義,它(即:sukhino)關系到內心與身體兩者的快樂,但是在此它只是指身體的快樂,因爲隨後會提到內心的快樂,即sukhitattà。

  平安(khema)是指沒有危險,它也有“甯靜”的含義。它甯靜是因爲內心與身體的快樂,以及因爲遠離一切危險而安全。

  生起快樂的心是sukhita (sukha§ sa¤jàta§ assàti sukhito)。其心中生起快樂的人是sukhitattà (sukhito attà etesanti sukhitattà)。

  教導“擁有身體的快樂”(sukhino)等等是爲了指出修習慈心禅的方法。這是指應該如下地禅修:

  “願一切衆生身體快樂。”

  (Sabbe sattà sukhino hontu.)

  “願一切衆生平安。”

  (Sabbe sattà khemino hontu.)

  “願一切衆生內心快樂。”

  (Sabbe sattà sukhitattà hontu.)

  簡要解釋偈4-5

  4.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tasà và thàvarà v”anavasesà; dãghà và yeva mahantà, majjhimà rassakà aõukathålà.

  5. Diññhà và yeva adiññhà, ye va dåre vasanti avidåre; bhåtà va sambhavesã va,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4. 無論是任何存在的衆生,會顫抖的或不會顫抖的皆毫無遺漏,長的或大的或中等的,短的或小的或粗圓的,

  5 見到的或沒見到的,住在遠方的或近處的,已生的或還尋求再生的——願一切衆生快樂。”

  Ye keci=任何

  pàõabhåta=衆生

  anavasesà=全部,毫無遺漏(那就是:)

  ye tasà và=還會顫抖害怕的凡夫(puthujjana)及有學者(sekha)

  ye thàvarà và=不會顫抖害怕的阿拉漢

  ye dãghà và=身體長的衆生

  ye mahantà và=身體大的衆生

  ye majjhimà và=身體中等,既不長也不短,既不大也不小的衆生

  ye rassakà và=身體短的衆生

  ye aõuka và=身體小的衆生

  ye thålà và=身體粗圓的衆生

  ye diññha và=見到的衆生

  ye adiññha và=沒見到的衆生

  ye dåre vasanti=住在遠方的衆生

  ye avidåre vasanti=住在近處的衆生

  ye bhåtà và=存在後,不會在未來再投生的阿拉漢

  ye sambhavesã và=在未來尋求投生的凡夫與有學者

  bhavantu=願(這樣)

  imepi sabbasattà=這一切衆生

  sukhitattà=身心快樂

  詳細解釋偈4-5

  慈心禅的詳盡修法

  教導慈心禅的“願一切衆生身體快樂”等等簡要修法後,接著教導慈心禅的詳盡修法,例如分別衆生爲會顫抖的或不會顫抖的(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tasà và thàvarà)等等。在開始階段,衆生的心無法穩固地專注于單一個目標,因爲他們已經習慣于注意各種不同的目標。若人采用各種不同的目標來禅修,其心便能夠跟隨這些目標,也就能夠逐漸地穩定下來。所以教導慈心禅的詳盡修法,采用“會顫抖的、不會顫抖的”等等目標,以便心能夠穩定下來。

  換句話說:心比較容易穩固地專注于任何明顯的目標。所以教導始于“無論是任何存在的衆生”(Ye keci pàõabhåtatthi)的這兩首偈,以指出慈心禅的不同目標,例如“會顫抖的、不會顫抖的”,以便聆聽的比庫們能夠保持他們的心穩固地專注于任何明顯的目標(即以便有定力)。

  會顫抖的衆生等等

  Pàõa與bhåtà這兩個字是指一切衆生。

  有些衆生稱爲“會顫抖”(tasà) ,因爲他們還會顫抖害怕。這些是還會害怕的凡夫與有學者 ,因爲他們還沒有滅盡貪愛(taõhà)。

  有些衆生稱爲“不會顫抖”(thàvarà) ,因爲他們已經不會顫抖害怕。這些是已經沒有害怕恐懼的諸阿拉漢,因爲他們已經完全滅盡了貪愛。

  “長的”(dãgha)是身體長形的衆生,例如蛇、龍、魚、巨蜥等等。“大的”(mahanta)是身體大的衆生,例如海洋衆生當中的鯨魚與大海龜,陸地衆生當中的象,天界衆生當中的拉胡(Ràhu)等等。“中等的”(majjhima)是身體中等的衆生,例如馬、牛、水牛、豬等等。“短的”(rassa)是身體短的衆生,它是指比“長的”和“中等的”更小的衆生。

  “小的”(aõuka)是身體極其微小的衆生,只能透過天眼見到,不能以肉眼見到,或者說它是比“大的或中等的”及“粗圓的或中等的”還要小的衆生。“粗圓”(thåla)是身體圓的衆生,例如蚝、蝸牛、烏龜等等。

  親眼見到的衆生稱爲“見到的”(diññha)。還沒有見到的,那些住在海洋的另一邊的,住在山的另一邊的,及住在世界的另一邊的衆生等稱爲“沒見到的”(adiññha)。

  Dåra的意思是“遠”。Avidåra是dåra的反義詞,所以其義是“近”。因此可以說存在自己的身體之內的衆生是“近”,在自己的身體之外的衆生是“遠”。以另一個方式來說,在自己的家或寺院的附近的(衆生)是“近”,在自己的家或寺院的附近以外的是“遠”。同樣的,可以說在自己的村子、縣市、洲際及世界裏的是“近”,在自己的村子、縣市、洲際及世界以外的是“遠”。

  (“已生的”與“還尋求再生的”有各種不同的定義。)“已生的”(bhåtà)可以定義爲存在過後不會在未來再投生的諸阿拉漢。習慣性地“尋求”(與獲取)未來世之因(即業)的衆生稱爲“還尋求再生的”(sambhaves&at…

《散播慈愛(淨法尊者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