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明莊嚴佛土不可取相。上文既明不可取,與他處所說菩薩莊嚴淨土之行,似有出入,世尊恐衆興疑,故問須菩提以釋之。土者,可依住義;淨土者,對娑婆世界等五趣衆生共同依住之穢土言,穢土是衆生有漏不清淨之業力所現起。淨土有數種名稱:(一)凡聖同居淨土,由修清淨行之衆生感得此清淨土,而與叁乘聖賢共同依住。(二)方便有余淨土,二乘所居。(叁)實報莊嚴淨土,由無漏智所感得,此土無邊相好,無量莊嚴。(四)法性淨土,即以諸法實相爲其淨土,又名常寂光土。
世尊問須菩提雲:菩薩莊嚴佛土不?須菩提言:不也,何以故?蓋菩薩自行已辦,自性淨土本來清淨,何用莊嚴?然自行雖已成辦,化衆當實有其行,衆生是菩薩之佛土,化衆即爲莊嚴其佛土,其形相雖示現莊嚴,而亦不宜取著其形相,故菩薩所謂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也。
世尊複告須菩提:諸大菩薩雲何修莊嚴佛土行?當知佛土本來無德不備,無累不淨,應以如是無所得妙觀,無所住妙慧,生起清淨心,無取無著無妄分別爲是,不應住六塵而生心。六塵爲六識所緣境,取著六塵而生六識,有所思惟觀察,則心即不清淨。應于六根、六塵、六識皆無所住,則生無上金剛般若妙淨明心,而佛土莊嚴矣。
昔六祖聞五祖說至此處,即歎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可謂言下大悟矣。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此明後身不可取。須彌山王,此雲妙高山,高十萬由旬,一由旬叁十裏或四十裏,故佛以譬大法王身也。妙高山形勢高大,而不自取其高大以爲高大,故須菩提雲甚大。若自取其大相而住于大見,則雖大有限量,不得謂之大矣。法王身亦然,其身雖大而心不取著,不住人見,不取色身,故曰非身。非身而身,身而非身,故名爲大身也。
無爲福德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此明說經功德勝。前持經功德,勝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功德;茲說經功德,勝滿無量無數無邊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福德。一恒河中沙,多至無數,複如是沙等之恒河中之沙,其多更不可數量,故須菩提言甚多。若善男子、善女人,滿爾所恒河沙數之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布施多可知,布施多則得福德必多,故須菩提言得福甚多。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受持四句,爲他人說者,其福德勝于前福德也。何以故?良以七寶布施雖多,至于無數量,而終是有限量,若以此經四句自己受持,則自己見性成佛;爲他人說,他人受持,則他人見性成佛,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皆見性成佛,其福德如虛空不可限量,所以勝于前福德也。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明經勝。天人阿修羅等,即八部衆。(一)天衆,即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無色界之四空也。(二)龍衆,爲水屬之王。(叁)夜叉,飛行空中之鬼神。(四)乾闼婆,華言香陰,陰者五陰之色身,唯嗅香而長養故名。(五)阿修羅,華言非天,其福報雖類天而非天德,故名非天。(六)迦樓羅,華言金翅鳥,攝龍爲食。(七)緊那羅,華言非人,似人而頭上有角,故名非人。(八)摩侯羅伽,華言大蟒神,地龍也。
塔,具雲塔婆,華言方墳,佛舍利所在處。廟,佛形像所在處。第一希有之法,即金剛般若。尊重弟子,如文殊、舍利子等上首弟子。此經爲十方叁世諸佛之所自出,欲尊重佛,當尊重此經,故隨處說是經,或說是經中四句偈等,則此處即爲一切世間天人及八部衆,皆如佛舍利及佛形像所在處之塔廟,而供養恭敬;若有人盡能受持讀誦此經者,此人亦爲一切世間天人八部衆供養恭敬無疑。當知此人盡能受持讀誦此經,即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是成就第一無上金剛般若之法,即是名爲諸佛。若此經任在何處,即爲佛在處,即爲佛與佛上首之弟子在處也。故此經勝,而持此經之人亦勝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此定經名與受持。前已明經勝,自當尊重受持,但不知此經名與雲何奉持,故問世尊雲:雲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答:此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非譬而譬,般若非法而法,假名安立爲金剛般若。以是名字奉持,心不可著奉持之人,亦不可著奉持之法,所以者何?金剛般若既是名字,無有自相,不可取,不可說,應衆生心方便而說此名耳。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上明假名無實,心行處滅,世尊恐諸菩薩猶落言诠,故問須菩提雲:“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答雲:真智離言,諸佛同證,縱有所說,亦諸佛爲方便衆生,如證而說,離諸佛說即無所說,故雲:“如來無所說”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爲衆生依報,是假非實,而假複是空,亦不可得,了此空假即爲中道。故告須菩提雲:叁千大千世界,本爲微塵所積集,今以此等世界碎爲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佛恐其著多相,複曉之曰:微塵空寂,無有實相。如來說微塵非微塵,強名之爲微塵。微塵既空無所有,微塵所積集之世界,亦當然空無所有,如來說世界非世界,強名爲世界。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叁十二相爲佛正報,前既明所依之果報既空,而能依之正報亦無。凡夫不察,以叁十二相爲佛,執著馳求,失之遠矣!故藉問須菩提以釋之。問須菩提雲: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言:叁十二相爲如來化導衆生之勝妙功能,若執爲實,則是不了諸法實相,隨處遍計,永遠不得見如來矣。何以故?蓋如來所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即是諸法實相,不可思議,不可執取,強名之爲叁十二相耳。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身命布施分叁種:(一)身布施,以肉身施與衆生。(二)命布施,以生命施與衆生。(叁)身、命俱布施,非了達金剛般若,不能行此苦行;若已了達,則自他不二,既無能施者,亦無受施者,更無所施之身命。自己即大地山河草木花葉,大地山河草木花葉即是自己;自己即是法王,大地山河草木花葉亦莫非法王。
且自己從無始生死以來,所受生命輪回不息,已不知幾千萬億恒河沙數矣,此而不施,仍受輪回,更不知有幾千萬億恒河沙數之身命沈淪苦海。況身命無常、苦、空、無我,一切不能自主,若貪著不施,業報盡而緣散,亦終不能存在。縱修仙道入無想天,壽同天地,劫盡還受輪回,爲牛、爲馬、爲鳥、爲魚、爲餓鬼、爲地獄,受種種苦報。故佛告須菩提:布施身命之人,甚爲難得。今有善男子、善女人舍身命布施,且舍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福德本多至算數所不能及,然猶不若于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爲他人說,自利利他之福德多也。其受持此經之福德爲何如耶?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此明領悟。當時須菩提聞說此金剛般若,深解義蘊旨趣,追痛過去迷而不悟,涕淚橫流,不勝悲楚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所說甚深之金剛般若經典,我雖從昔來已得慧眼,了達衆生本來是空,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能了解生清淨心,正觀明澈實相顯現,當知此人已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然此實相者,非離諸相外另有實相,即諸法本來如是之相,悟則顯,迷則不顯,然亦不可執著,故曰即是非相,是名之爲實相也。
複次,白佛言:我今得聞如是經典,深信了解,領受行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像法之際,聖教衰弊,衆生障重,聞是經而能信解受持者,則實爲難;若于難能之時而竟能之者,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已通達勝解此經,已了達人、我、衆生、壽者四相,所以者何?人、我、衆生、壽者四相,如幻非實,即是非相。離此一切非相,即是一切法,即是非即非離而到究竟,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