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富有的施主
寺院建成後,給孤獨全力支持僧團住衆,提供他們一切生活必需品。每天早上都送去米粥,每天晚上則補充所需的衣、缽與醫藥,而揭答林精舍的一切修繕都是由他的仆人負責。此外,數百位比庫每天都到他七層華廈的家中,接受午前供養。每天用餐時刻,他家都充滿橙黃僧袍與聖者氣息。
虔誠施食,皆成美食
當巴謝那地王得知給孤獨的慷慨時,也想仿效他,因此每天供應食物給五百位比庫。有一天,當他要去找僧團談話時,仆人告訴他比庫們將分得的食物拿去給城中的信徒,信徒們再回贈給他們。總是提供最好食物的國王感到很困惑,便問佛陀比庫們爲何要這麼做。
佛陀向國王解釋,宮裏的人在分發食物時只是遵命辦理,就如在清理谷倉或對待竊賊般,內心沒有任何感覺。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並不敬愛比庫,許多人甚至認爲僧團是社會勞動階層的寄生蟲。如果分發者存有這種心態,即使是最美味的食物,在接受時,也沒有人會感到舒服。
相反地,城中的虔誠長者,如給孤獨與維沙卡,則歡迎僧團,視他們爲善友,能爲衆生帶來福祉與利益。由朋友提供的簡陋夥食,比存心不正者提供的美食更有價值。佛陀爲國王補充了一個易持的偈(gatha):
味道差或好,
數量少或多,
出自友愛手,
它皆成美食。(Jat.346)
亞卡(yakkha)阻撓布施
給孤獨與維沙卡不只是沙瓦提國中的「第一施主」(Jat.337,346,465),他們也經常受佛陀請托,幫助安排處理和在家衆有關的事務。然而,給孤獨的財富並非取用不盡的。
有一天,價值一千八百萬金幣的寶藏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走,流入大海中。此外,他借了同樣數額的錢給做生意的朋友們,他們都未還錢,而他也不願催討。由于他的財富是一千八百萬的五倍,而花在建寺的錢就已經占了其中的五分之叁,財富都已用盡,百萬富翁的給孤獨于是變成了窮人。然而即使經濟困窘,他仍繼續提供食物給僧團,雖然它只是稀薄的米粥而已。
那時,有個亞卡住在給孤獨七層華廈的大門上。每次佛陀或聖弟子進入房子,這個亞卡都得依循他族類的律法,從所住的地方下來禮敬他們。此事對他來說很不方便,因此他試圖阻止僧團靠近。
亞卡出現在一個仆人面前,勸他停止施食,但仆人並不理會。于是亞卡試圖讓這家少主人抵製僧團,但也失敗。最後,亞卡以神通力出現在給孤獨本人面前,試圖以他目前已如此貧窮爲理由,勸他精打細算,停止布施食物。這個大施主回答,他只知道叁種寶藏:佛、法與僧。他說他只在意這叁寶,並請亞卡離開他家,因爲這個家容不下佛陀的敵人。
因此亞卡再次依循他族類的律法,必須放棄那地方。他去找沙瓦提城的守護神,請他安排一個新住處。這天神將他轉交給更高的四大天王①,他們負責統理最低層的天界。但四大天王也覺得無權決定,因此又將這個無家可歸的亞卡轉交給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②。
此時,亞卡已知自己所犯的錯誤,並請求沙咖天帝原諒他的行爲。沙咖天帝罰他幫助給孤獨恢複財富。首先,亞卡必須取回沈入水中的金子;然後取得無主的掩埋寶藏;最後必須勸給孤獨的債務人還錢。費力好一番功夫,亞卡總算不辱使命。他對于第叁項的做法是,出現在債務人的夢中,要求他們還債。不久之後,給孤獨再度擁有五千四百萬,並能像以前一樣慷慨布施。
然後,亞卡出現在佛陀面前,請求原諒他惡意的行爲。他獲得原諒,並在佛陀向他解釋法義後,成爲佛弟子。佛陀進一步教導他,世上沒有任何事能阻止一個努力圓滿布施的人,包括亞卡、天神、魔羅,甚至死亡的威脅(Jat. 140, 340)。
嫉妒的婆羅門欲偷福神
在給孤獨恢複所有的財富後,有個婆羅門嫉妒他的好運,決定偷走他心目中的福神。他想要劫持幸運女神屍利(Siri)的化身,以爲這樣幸運就會離開給孤獨,而聽命于他。這個奇怪的想法是建立在所謂「命運天賜」的觀念上,它認爲前世善業的果報,是由住在受惠者家中的天神所支配,是天神將福氣帶給他們的主人。
婆羅門因此去給孤獨家四處尋找幸運女神的蹤迹。和許多當時的印度人一樣,他具有天眼,看見幸運之神就住在一只被關在大廈金籠子裏的白雞身上。他請求戶主將雞送給他,好讓它在早上叫醒他的學生。慷慨的給孤獨毫不猶豫便答應他的要求。然而,就在那一刻,幸運之神轉進一粒寶石中。這個婆羅門又要求這樣東西作爲禮物,也獲得它。
但之後這個亞卡(yakkha)又躲入一根自衛用的棍棒中,在婆羅門成功求得此物以後,屍利的化身便棲身于給孤獨妻子富那羅伽那(Punnalakkhana,意譯「福相」)的頭上,她真的是這家福善的精神象征,因而得到諸神的保護。當婆羅門看見這情景時,不禁爲之卻步:「我總不能向他要求他的妻子!」于是他忏悔自己的惡念,退回禮物,非常羞愧地離開。
給孤獨告訴佛陀這個奇特的遭遇,這件事讓他相當不解。佛陀向他解釋其間的關系——世間如何透過善行而改變,以及對于那些因爲持戒而具有正智者,如何能獲得一切事物,包括涅槃在內(Jat.284)。
在揭答林的入口處種菩提樹
每次佛陀在沙瓦提國停留,給孤獨都會去拜訪他。然而,其他時候他則覺得失去依怙,好像少了可供禮敬的具體對象。因此,有一天他告訴阿難達,他希望建一個聖壇。
當阿難達向佛陀報告此事時,佛陀說聖壇有叁種:色身、紀念物與具象征性的事物。第一種是色身遺骨,它是佛陀般涅槃後被置于塔中;第二種是和佛陀有關,與他使用過的物體,例如乞食的缽;第叁種是可見的象征。在這叁種可供禮敬的對象中,第一種還不可行,因爲世尊還活著;對于那些無法單靠畫像或象征就滿足的人來說,第叁種也不適合。剩下來的就只有第二種。
位于伍盧韋喇村(Uruvela,又稱「布德嘎亞(Buddhagaya)」、「菩提道場」)的菩提樹,是紀念世尊最好的物體。佛陀在菩提樹下找到通往涅槃之門,並在覺悟後的第一周中受到它的庇護。于是衆人決定在沙瓦提國種植一株這種小樹,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從原樹帶來分株,在朝廷與最傑出僧、俗二衆的見證下,將它種在揭答林的入口處。
阿難達(ananda)將小樹呈給國王,以便展開植樹典禮。但巴謝那地王(Pasenadi)謙虛地回答,他這一生只不過是像個公仆而已,遠不如和佛法有密切關系的人適合,只有那樣的人才能賦予此樹神聖的意義。因此,他將樹種交給站在身邊的給孤獨。
這棵樹日漸長大,成爲所有虔誠信衆的禮敬對象。在阿難達的請求下,佛陀花了一晚坐在樹下,目的是加持它,賦予它更特別的意義。給孤獨經常來這棵樹下,憶念它與他在那裏得到的心靈提升,以專注修習佛隨念③(Jat.479)。
譯注
①四大天王:是欲界善趣地六欲天中第一重天的天神,他們各護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州(持國天王)、南瞻部洲(增長天王)、西牛賀洲(廣目天王)、北古盧(Kuru)洲(多聞天王),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②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是欲界善趣地六欲天中,第二重天——叁十叁天的大王,住在該界首府「善見」裏的最勝殿。
③佛隨念:即行者憶念佛陀的十項功德:「彼世尊意即是阿拉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修習此法,能令行者常不放逸,心向佛地。詳見《清淨道論》第七<說六隨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