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部 佛陀的第一施主 給孤獨長者 第五章 世尊的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107-108)

  在家衆應努力安住于禅定之喜

  另一次,給孤獨和數百位在家信徒去見大師,他對他們說:

  你們在家衆應確定提供僧團衣服、食物、住處與醫藥,但不應以此自滿,願你們時常努力進入、安住于出離的禅定之喜中。[3]

  在這些話之後,沙利子(Sariputta)尊者補充如下:

  當聖弟子安住于出離的禅定之喜中時,在他身上不存在五種事:沒有和感官有關的痛苦與悲傷;沒有和感官有關的快樂與高興;沒有和不善有關的痛苦與悲傷;沒有和不善有關的快樂與高興;沒有和善有關的痛苦與悲傷。(AN 5:176)[4]

  具四不壞淨,證得入流果

  還有一次,當給孤獨和許多在家信徒又去拜訪佛陀時,世尊對沙利子(Sariputta)說:

  諸在家白衣善護持五戒及獲得四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這樣的居士,如果他希望,便可自行宣稱:「我已斷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苦趣與下界;我已得預流果,不再落入惡道,定趨正覺。」

  持守哪五戒呢?聖弟子戒殺、戒不予取、戒邪淫、戒妄語與戒飲酒。

  他現法樂住,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的四增上心爲何?對佛具有不壞淨信,對法具有不壞淨信,對僧具有不壞淨信,聖戒成就;此戒不缺不穿,無穢無濁,住如地不虛妄,聖所稱譽,有益禅定。此即現法樂住的四增上心。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穢汙亦複得滅,此即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AN 5:179)

  另一次,世尊以不同方式向給孤獨解釋入流果,這次是單獨對他說法。佛陀說:

  當聖弟子五種恐怖惡業已經消失,當他成就四預流支,並于聖道如實知見時,則可視自己爲入流者。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與飲酒者,于此世與未來造作五種恐怖惡業,心中常感悲苦。遠離這五種惡行,則五種恐怖惡業將消失。其次,他成就預流支: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與聖戒成就。第叁,他如實知見聖道,即緣起。(AN 10:92)[5]

  一切生起的事物皆無常

  一天早晨,給孤獨想去拜訪佛陀,但因爲時間還早,便去一些遊方沙門的道場。由于他們知道他是佛陀的弟子,便問他苟答馬(Gotama)沙門所持見解爲何,他回答不知道世尊所有的見解;當問他僧團所持見解爲何時,他再次回答不知道他們所有的見解。

  因此,他們問他自己的見解爲何?他回答:「諸位尊者!我不難解釋自己的見解,但我想請諸位尊者先說出你們的見解。在此之後,我將不難解釋我所持的見解。」

  沙門們解釋他們的世界觀。有人認爲它是永恒的,有人則認爲並非永恒的;有人認爲它是有限的,有人則認爲是無限的;有人相信身與命是一體的,有人則相信它們是不同的;有人相信佛陀死後依然存在,有人說他們不複存在。

  然後給孤獨說:「你們所持的這些見解,不外乎兩種來源,若非來自于自己不智的想像,就是來自于別人的話語。兩種情況的見解都是依緣而生起,然而緣起的事物是無常的,而無常事物的本質終歸于苦。因此,持有這些見解者都執著于苦,受製于苦。」

  于是這些沙門想知道給孤獨所持的見解爲何。他回答:「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是無常的,無常的本質是苦;但苦並不屬于我,它是無我,亦無我所。」

  他們反駁說,給孤獨也執著于他剛才表達的見解。「並非如此,」他回答,「因爲我如實覺知這些事物,此外,我知道心無所著,方爲實相」——換言之,他只將這些見解視爲方法,在適當的時候也會抛開它。因此這些沙門啞口無言,知道自己已經輸了。

  給孤獨平靜地去找世尊,向他報告這段對話,得到佛陀的贊許:「長者!你是對的,你應該更常引導那些迷者趨入實相,以光大正法。」然後大師愉快地說了一段開示鼓勵他。給孤獨離開之後,世尊對僧衆說,即使在僧團中生活了一百年的比庫,對那些沙門的回答也無法比給孤獨長者所作的更好。(AN 10:93)

  殊勝法藥,治愈疾病

  最後,可以說說另外兩件事:給孤獨病了,想請比庫去看他,以便得到慰藉。因爲給孤獨是僧團的大施主,他的請求很快便得到回應。有一次,阿難達尊者來看他,第二次則是沙利子。

  阿難達說,沒有修行的心,因爲缺乏四法而害怕死亡與來世:他不信佛、法與僧,且不持聖戒。但給孤獨回答,他並不怕死;他對佛、法、僧、戒具有不壞淨信,他不曾違犯任何在家戒。于是阿難達稱贊他,說他剛才已自行記說入流果。(SN 55:27)

  當沙利子尊者來探問時,他告訴給孤獨,他不像臨近地獄的未修行凡夫,他對叁寶具有淨信,且成就聖戒。如果他現在深切專注于對佛、法、僧、戒的淨信,則經由這個禅法,他的疾病就可能會消失。不像那些未修行者,他不具有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與邪解脫。如果他思惟這個事實,身爲入流者,擁有十聖法①,往正解脫的方向前進,則經由這個禅法,疾病就可能會消失。

  透過這個禅觀的力量,給孤獨回想起他成爲聖弟子的大福,藉由這個殊勝法藥的力量,疾病很快就消失了。他起身,和沙利子尊者分享爲他所准備的食物,並繼續和他進一步討論。最後沙利子教他叁首易持的偈(gatha):

  于如來具信,

  不壞與安住,

  持淨戒善行,

  親近諸賢聖。

  深信著僧團,

  與正直見解,

  此人不貧乏,

  生命不虛過。

  因此具智者,

  憶念佛教法,

  堅持信與戒,

  與佛法正見。(SN 55:26)

  以上簡單介紹了佛陀對給孤獨的十八次開示。其中十四次是世尊未問自說;一次是當給孤獨提出問題時所說;另一次他報告他如何教導他人;還有兩次是由阿難達(ananda)與沙利子(Sariputta)來指導他。這十八次開示顯示出佛陀如何對在家衆闡明教法,並鼓勵他們喜悅精進。

  原注:

  [1]見《增支部選集》(Anguttara Nikaya:An Athology),由向智長老翻譯。

  [2]同樣的分析也出現在SN 42:12中,是對聚落主羅西亞(Rasiya)所說。

  [3]Pityim pavivekam。喜(Piti)出現于初禅與第二禅中。(譯按:「喜」是喜歡或對所緣有興趣,進入初禅之時,會有遍滿全身的喜生起,喜禅支可以對治五蓋中的嗔恚蓋。)

  [4] 「和感官有關」,是指六根與六境。最後叁項中,第一項是指不善的目標失敗時,生起的痛苦與悲傷;第二項是指不善的目標成功時,生起的痛苦與悲傷;第叁項是指善的目標失敗時,生起的痛苦與悲傷。

  [5]同經文亦出現于SN 12:41與SN 55:28。

  譯注:

  ①十聖法:此十法能生聖者,又爲聖者所依,故稱「聖處」。即:

  (一)斷五法:指斷五上分結,得阿拉漢。

  (二)成六法:指成六妙行。

  (叁)守一法:指系念而觀身之無常、苦等。

  (四)依四法:指依四聖種,盡形乞食乃至有病僅服陳棄藥。

  (五)舍僞谛:指能達實相,斷一切見,證得初果。

  (六)舍諸求:指舍棄欲求(求欲界法)、有求(求上二界)、梵行求(求學道),得無學果。

  (七)不濁思惟:指滅欲界中修道之煩惱,得前之叁果。

  (八)離身行:指除欲界之結,獲得四禅。

  (九)善得心解脫:指得盡智。

  (十)善得慧解脫:指得無生智。

  (一)、(二)聖處,是從不來果(anagami)得阿拉漢;(叁)、(四)、(五)、(六)聖處,是從外凡夫次第增進得阿拉漢;(七)、(八)、(九)、(十)聖處,是從入流果(sotapanna)果終得阿拉漢。

  

《第十部 佛陀的第一施主 給孤獨長者 第五章 世尊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