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07-108)
在家众应努力安住于禅定之喜
另一次,给孤独和数百位在家信徒去见大师,他对他们说:
你们在家众应确定提供僧团衣服、食物、住处与医药,但不应以此自满,愿你们时常努力进入、安住于出离的禅定之喜中。[3]
在这些话之后,沙利子(Sariputta)尊者补充如下:
当圣弟子安住于出离的禅定之喜中时,在他身上不存在五种事:没有和感官有关的痛苦与悲伤;没有和感官有关的快乐与高兴;没有和不善有关的痛苦与悲伤;没有和不善有关的快乐与高兴;没有和善有关的痛苦与悲伤。(AN 5:176)[4]
具四不坏净,证得入流果
还有一次,当给孤独和许多在家信徒又去拜访佛陀时,世尊对沙利子(Sariputta)说:
诸在家白衣善护持五戒及获得四增上心,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这样的居士,如果他希望,便可自行宣称:「我已断除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苦趣与下界;我已得预流果,不再落入恶道,定趋正觉。」
持守哪五戒呢?圣弟子戒杀、戒不予取、戒邪淫、戒妄语与戒饮酒。
他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的四增上心为何?对佛具有不坏净信,对法具有不坏净信,对僧具有不坏净信,圣戒成就;此戒不缺不穿,无秽无浊,住如地不虚妄,圣所称誉,有益禅定。此即现法乐住的四增上心。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秽污亦复得灭,此即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AN 5:179)
另一次,世尊以不同方式向给孤独解释入流果,这次是单独对他说法。佛陀说:
当圣弟子五种恐怖恶业已经消失,当他成就四预流支,并于圣道如实知见时,则可视自己为入流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与饮酒者,于此世与未来造作五种恐怖恶业,心中常感悲苦。远离这五种恶行,则五种恐怖恶业将消失。其次,他成就预流支: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与圣戒成就。第三,他如实知见圣道,即缘起。(AN 10:92)[5]
一切生起的事物皆无常
一天早晨,给孤独想去拜访佛陀,但因为时间还早,便去一些游方沙门的道场。由于他们知道他是佛陀的弟子,便问他苟答马(Gotama)沙门所持见解为何,他回答不知道世尊所有的见解;当问他僧团所持见解为何时,他再次回答不知道他们所有的见解。
因此,他们问他自己的见解为何?他回答:「诸位尊者!我不难解释自己的见解,但我想请诸位尊者先说出你们的见解。在此之后,我将不难解释我所持的见解。」
沙门们解释他们的世界观。有人认为它是永恒的,有人则认为并非永恒的;有人认为它是有限的,有人则认为是无限的;有人相信身与命是一体的,有人则相信它们是不同的;有人相信佛陀死后依然存在,有人说他们不复存在。
然后给孤独说:「你们所持的这些见解,不外乎两种来源,若非来自于自己不智的想像,就是来自于别人的话语。两种情况的见解都是依缘而生起,然而缘起的事物是无常的,而无常事物的本质终归于苦。因此,持有这些见解者都执着于苦,受制于苦。」
于是这些沙门想知道给孤独所持的见解为何。他回答:「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无常的本质是苦;但苦并不属于我,它是无我,亦无我所。」
他们反驳说,给孤独也执着于他刚才表达的见解。「并非如此,」他回答,「因为我如实觉知这些事物,此外,我知道心无所著,方为实相」——换言之,他只将这些见解视为方法,在适当的时候也会抛开它。因此这些沙门哑口无言,知道自己已经输了。
给孤独平静地去找世尊,向他报告这段对话,得到佛陀的赞许:「长者!你是对的,你应该更常引导那些迷者趋入实相,以光大正法。」然后大师愉快地说了一段开示鼓励他。给孤独离开之后,世尊对僧众说,即使在僧团中生活了一百年的比库,对那些沙门的回答也无法比给孤独长者所作的更好。(AN 10:93)
殊胜法药,治愈疾病
最后,可以说说另外两件事:给孤独病了,想请比库去看他,以便得到慰藉。因为给孤独是僧团的大施主,他的请求很快便得到回应。有一次,阿难达尊者来看他,第二次则是沙利子。
阿难达说,没有修行的心,因为缺乏四法而害怕死亡与来世:他不信佛、法与僧,且不持圣戒。但给孤独回答,他并不怕死;他对佛、法、僧、戒具有不坏净信,他不曾违犯任何在家戒。于是阿难达称赞他,说他刚才已自行记说入流果。(SN 55:27)
当沙利子尊者来探问时,他告诉给孤独,他不像临近地狱的未修行凡夫,他对三宝具有净信,且成就圣戒。如果他现在深切专注于对佛、法、僧、戒的净信,则经由这个禅法,他的疾病就可能会消失。不像那些未修行者,他不具有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与邪解脱。如果他思惟这个事实,身为入流者,拥有十圣法①,往正解脱的方向前进,则经由这个禅法,疾病就可能会消失。
透过这个禅观的力量,给孤独回想起他成为圣弟子的大福,藉由这个殊胜法药的力量,疾病很快就消失了。他起身,和沙利子尊者分享为他所准备的食物,并继续和他进一步讨论。最后沙利子教他三首易持的偈(gatha):
于如来具信,
不坏与安住,
持净戒善行,
亲近诸贤圣。
深信著僧团,
与正直见解,
此人不贫乏,
生命不虚过。
因此具智者,
忆念佛教法,
坚持信与戒,
与佛法正见。(SN 55:26)
以上简单介绍了佛陀对给孤独的十八次开示。其中十四次是世尊未问自说;一次是当给孤独提出问题时所说;另一次他报告他如何教导他人;还有两次是由阿难达(ananda)与沙利子(Sariputta)来指导他。这十八次开示显示出佛陀如何对在家众阐明教法,并鼓励他们喜悦精进。
原注:
[1]见《增支部选集》(Anguttara Nikaya:An Athology),由向智长老翻译。
[2]同样的分析也出现在SN 42:12中,是对聚落主罗西亚(Rasiya)所说。
[3]Pityim pavivekam。喜(Piti)出现于初禅与第二禅中。(译按:「喜」是喜欢或对所缘有兴趣,进入初禅之时,会有遍满全身的喜生起,喜禅支可以对治五盖中的嗔恚盖。)
[4] 「和感官有关」,是指六根与六境。最后三项中,第一项是指不善的目标失败时,生起的痛苦与悲伤;第二项是指不善的目标成功时,生起的痛苦与悲伤;第三项是指善的目标失败时,生起的痛苦与悲伤。
[5]同经文亦出现于SN 12:41与SN 55:28。
译注:
①十圣法:此十法能生圣者,又为圣者所依,故称「圣处」。即:
(一)断五法:指断五上分结,得阿拉汉。
(二)成六法:指成六妙行。
(三)守一法:指系念而观身之无常、苦等。
(四)依四法:指依四圣种,尽形乞食乃至有病仅服陈弃药。
(五)舍伪谛:指能达实相,断一切见,证得初果。
(六)舍诸求:指舍弃欲求(求欲界法)、有求(求上二界)、梵行求(求学道),得无学果。
(七)不浊思惟:指灭欲界中修道之烦恼,得前之三果。
(八)离身行:指除欲界之结,获得四禅。
(九)善得心解脱:指得尽智。
(十)善得慧解脱:指得无生智。
(一)、(二)圣处,是从不来果(anagami)得阿拉汉;(三)、(四)、(五)、(六)圣处,是从外凡夫次第增进得阿拉汉;(七)、(八)、(九)、(十)圣处,是从入流果(sotapanna)果终得阿拉汉。
《第十部 佛陀的第一施主 给孤独长者 第五章 世尊的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