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慷慨的交際花:安巴拔利
在許多宗教的早期階段中,常出現的一個角色是著名的交際花或小妾,她們的改變與內在轉化,顯示出真與善的力量遠勝過人的劣質性。例如在《新約聖經》中,我們看到抹大拉的瑪利亞(Mary Magdalene)①,與埃及荒野中的埃及人瑪利(Mary the Egyptian),以及早期蘇菲主義(Sufism)②的拉比亞(Rabi”a)③。在佛陀的時代,我們則有安巴拔利(Ampapali,古譯:菴婆波利)與西利瑪(Sirima,古譯:師利摩)④。
觀察她們的一生是個有用的練習,至少能使我們沒有歧視與成見,並提醒我們智慧與聖潔的潛能只是被遮蔽而已,永遠不會因爲外在生活形態的不幸與低賤而消失。
被迫成爲交際花
安巴拔利(Ampapali)的一生從一開始就很不尋常。[1]有一天在韋沙離(Vesali,古譯:毗舍離、吠舍厘),離車族統治者的園丁在一棵芒果樹下發現一個女嬰,便爲她取名爲「安巴拔利」,「安巴」(amba)是芒果,「拔利」(pali)是線或橋的意思。
她長大後非常美豔動人,幾個離車族王子都想娶她,每個人都想將她據爲己有,結果引起許多紛爭。由于誰也不肯退讓,因此他們在冗長的討論之後,最後決定安巴拔利不應該屬于任何一個人,而應由大家共同擁有。
因此,她被迫成爲交際花——在宮廷裏供人取樂的女子,地位和普通妓女很不相同。透過她善良的個性,她對離車族王子們産生安定與提升的作用,她也投入許多金錢在慈善活動上,因此在離車族的貴族之間,俨然成爲一位無冕皇後。
安巴拔利(Ampapali)的名聲,很快便傳到馬嘎塔國賓比薩拉王的耳中,他覺得自己也應該有這樣一個活招牌來爲首都增光。因此,他找了一個年輕女子沙拉瓦提(Salavati,古譯:娑羅跋提),她後來成爲禦醫基瓦咖(Jivaka)的母親。然而,賓比薩拉王首先親自去見安巴拔利。一如其他所有的人,他被她的美麗征服,盡情享受她所提供的歡樂,結果她懷了他的孩子。
供養佛陀與僧團
在佛陀最後的遊行過程中,曾在韋沙離停留,並待在安巴拔利的芒果園中。安巴拔利前來向他頂禮,佛陀則給她一個很長的佛法開示,開示結束後,她邀請佛陀與比庫僧隔天到她家用餐。
她乘坐最好的馬車趕緊離開,離車族王子們則乘坐他們最好的馬車與她並駕齊驅,並問她爲何走得如此匆忙。她回答佛陀與僧衆次日會到她家應供,她必須確定一切都已准備妥當。貴族們提供十萬個金幣,請求她將這個寶貴的機會讓給他們,但她回答,即使給她全韋沙離與它的金銀財寶,也不會交換這一餐。
因此,離車族人便去找佛陀,邀請他隔日接受他們的供養。然而世尊拒絕了,因爲他已答應接受安巴拔利的邀請。離車族人于是捶首頓足,並大叫:「我們輸給那個芒果女孩了!我們被那個芒果女孩打敗了!」翌日,佛陀在安巴拔利家用完餐後,安巴拔利走向他,宣布將她那片美好的芒果園獻給僧團,佛陀先前就曾在那個地方做過幾次開示。
以自己的身體作爲禅修主題
安巴拔利(Ampapali)和賓比薩拉王所生的兒子後來出家成爲比庫,名爲維馬喇.衮丹雅(Vimala-Kondanna,古譯:毘摩羅.憍陳如),證得阿拉漢果。後來,安巴拔利在聽完兒子的一次開示後,加入比庫尼僧團。她以自己的身體作爲禅修主題,思惟它的無常與受製于苦,並由此達到阿拉漢果。在《長老尼偈》她晚年所說的偈中,她比較從前的美麗和現在的憔悴,令人感動:
昔吾發黑且油亮,
每根發尾皆蜷曲。
如今由于已年老,
變得猶如粗麻草。
與實語者言無異。
昔頭覆芬芳花鬘,
如寶匣之微妙香。
如今由于已年老,
氣味猶如狗毛臭。
與實語者言無異。
往昔吾眉甚美麗,
如畫師手繪新月。
如今由于已年老,
下垂呈現皺紋痕。
與實語者言無異。
明亮美麗如珠寶,
吾眼湛藍且形長。
如今年老視茫茫,
美麗已蕩然無存。
與實語者言無異。
往昔吾牙甚美觀,
色如車前草嫩芽。
如今由于已年老,
彼等殘破且灰黃。
與實語者言無異。
昔吾雙乳甚美麗,
渾圓飽滿與高挺。
如今松垮與下垂,
宛如一對空水袋。
與實語者言無異。
昔吾身軀甚美麗,
光滑亮麗如金箔。
今已布滿粗細紋。
與實語者言無異。
昔吾雙腿甚美觀,
細致充實如原棉。
如今由于已年老,
幹裂且布滿皺紋。
與實語者言無異。
此身如是現衰頹,
多種苦痛之住所。
無異一座老破屋,
灰泥已紛紛掉落。
與實語者言無異。(Thig. 252-270;選錄)
不斷如此思惟,使安巴拔利逐漸洞見存有的本質。她獲得宿命智,看見輪回旅程中的蜿蜒曲折:時而爲妓女,時而爲比庫尼。她也看見縱使自己有時墮落沈淪,仍會做出非凡的布施,爲她的來生帶來福報。
成爲「佛陀的真實女兒」
一直以來她都很美麗,但她的外在美貌總是難逃衰、壞、老、死的命運。如今在她的最後一世,透過徹底滅除煩惱,她已達到究竟解脫的不朽之美。在以下的偈中,安巴拔利證明她已成爲「佛陀的真實女兒」:
無數衆生見證下,
吾在正法中出家。
吾已達到不動法⑤,
成爲佛陀真女兒。
吾是精通神變者,
具有淨色之耳根。
大聖!吾是精通于:
他心智之神通者。
吾知往昔之宿命,
並已獲得天眼淨,
吾之諸漏皆已斷,
如今已不受後有。(Ap. ii, 4:9, vv. 213-215)
原注
[1]出處:Vin. 1:231-233; DN 16; Thig. 252-272與注釋:Ap. ii, 4:9。
譯注
①抹大拉的瑪利亞是個擺脫了被侮辱、損害的妓女,由于她的忏悔,得到耶稣的赦免,成爲他最堅定的使徒之一。她侍奉耶稣,聽他傳道,更重要的是她自睹基督上十字架,而且成爲耶稣複活的見證人。耶稣受難複活之後,顯靈說:「無論在何處傳道,都要宣揚抹大拉瑪利亞的事迹。」
②蘇菲主義即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是伊斯蘭教中,除了遜尼派、什葉派之外,一支以和平、甯靜的冥想修行著稱的苦行教派,當苦修者悟道後,就成爲「蘇菲」——衆人的指導老師。蘇菲教派要求人要多紀念和崇拜真主,以便盡可能地接近真主。其特色是將詞句優美的經文編作歌曲,以音樂進行群體修行。
③拉比亞(Rabia,
-801):一位女「蘇菲」,是伊斯蘭教最早的神秘主義聖徒之一。她主張人不應因恐懼或有所求而愛主,而應因主之美而愛主。後來的蘇菲派詩人喜用情侶關系寓意人與主的關系,淵源于此。
④詳見本書第一部.第十一章<西利瑪與烏答拉>。
⑤此處應是指六種阿拉漢之一與九無學之一的「不動法阿拉漢」,即得阿拉漢果中最利根的種性,得盡智、無生智而不退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