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佛陀的異母妹妹:難達
難達(Nanda)出生時,深受父母——佛陀的父親與他的第二任妻子馬哈巴迦巴帝.苟答彌(Mahapajapati Gotami,或譯爲「大愛道」,大愛道瞿昙彌,是佛陀的姨母、姨媽)的鍾愛。[1]她名字的意思是歡喜、滿足、高興,是其父母爲嬰兒降世感到特別歡喜而取。
在意自己美貌而未精進修行
難達(Nanda)非常有教養、典雅與美麗,爲了區別和她同名者,她後來被稱爲魯帕難達(Rupa-Nanda),或有時孫陀利.難達(Sundari-Nanda),意思都是「美麗的難達(Nanda)」。
她家族——釋迦王族——成員,在族中有人成爲正自覺佛陀之不可思議事實的影響下,陸續出家。當中有她的兄長阿難達(Ananda)、堂兄及母親,以及其他許多釋迦族婦女。因此難達(Nanda)決定追隨他們的腳步,她不是因爲信仰佛與法,而是出于親情才這麼做,她想和他們一樣。
我們不難想像這位典雅的佛陀異母妹妹,是多麼受人愛戴與尊敬,人們看到這位可愛的王家女有多麼感動,她和世尊如此親近,如今就以比庫尼的裝扮走在他們之間。但其實這對比庫尼的生活並不好,難達(Nanda)太在意她的美貌與討人喜歡,那都是她前世善業的果報。
如今這些善果反而對她很危險,因爲她忘了精進與淨心以增進它們。她感覺自己和人們的期待之間有落差,她遠遠落在許多貴族男女出家所達目標之後。當然世尊會責備她,有段很長的時間,她不是去改正自己的行爲,而是盡量避開他。
佛陀以神通力善巧度化
有一天,佛陀要求所有比庫尼一一來見他,接受指導。然而難達並不遵從,等到大師特別傳喚她,她才出現,舉止之間顯得羞愧與不安。佛陀針對她一切正面的特質對她開示,因此她願意聆聽,並歡喜接受他的話。雖然世尊知道這些談話令她振奮,使她喜悅並准備好要接受他的教法,但他並未像往常在其他這樣的場合般,立即向她解釋四聖谛。他知道她還不夠成熟,無法領悟四聖谛,因此他藉由一個善巧方便加速她的成熟。
因爲難達(Nanda)如此著迷于自己的美貌,佛陀便以神通力變現出一個更美的女人,然後在她眼前以明顯而驚人的速度衰老。因此,難達(Nanda)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能看見別人可能幾十年才注意到的變化——人們經常因爲親近與習慣,而忽略青春與美麗的消逝,老之到來,以及死之將至。這個場景令難達(Nanda)深受震撼,徹底動搖了她。
修習無常觀與不淨觀而證果
在給她上過這堂無常的圖畫課之後,佛陀接著才向她解釋法義,以這樣的方式她完全洞見四聖谛,達到入流果,七世之內便得以解脫。佛陀給她的禅修主題是無常觀與不淨觀。她持續修了很久,「日夜無歇」,就像她在自己的偈(gatha)中所說:
難達觀察此身軀,
生病、汙穢與惡臭,
修習不淨之禅觀,[2]
製心一處得安止:
「此如是,故彼如是,
彼如是,故此如是,
腐敗故呼出惡臭,
愚者才愛好此事。」
如實觀察彼如是,
日夜無歇勤修習,
以己智慧吾正觀,
于是乃得親眼見。
吾更住于正念中,
以善巧念解析它,
吾如實洞見此身,
內外二者皆如是。
于是吾于身無染,
內在貪著已滅除。
心中精進與離欲,
完全止息安穩住。(Thig. 82-86)
由于難達(Nanda)過去著迷于外在美貌,因此有必要以不淨禅觀加以對治,之後她才可能以平等心看待兩端。在克服對身體的貪著之後,難達(Nanda)接觸到「不死」①的真美,于是再也沒有任何事能幹擾她心中的平靜。
「禅定第一」比庫尼
後來佛陀稱贊他的異母妹妹爲比庫尼中「禅定第一」者。這顯示她不只遵從「觀」②的解析方式,且也有禅定的安止③體驗。享受過這個禅悅之後,她不再需要任何低下的享受,且很快就找到不滅的寂滅之樂。
雖然她是因爲貪愛親屬而出家,但最終還是成爲完全解脫者,成爲她所尊敬大師的真實法子。
原注
[1]出處:Thig. vv. 82-86與注釋:Ap. ii, 3:5。
[2]修習不淨觀,是藉由思惟身體各器官與組織,或觀想一具腐壞的屍體。(譯按:思惟身體各器官,是將身體分成叁十二部分作爲禅修的主題,例如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等。修持時以厭惡作意正念于身體各部分的不淨,是止業處;若以地、水、火、風四界觀照,是觀業處。修習此法,能去除對五蘊的執著而獲得解脫。觀想腐壞的屍體,是觀察死屍腐爛的十種不同階段,例如腫脹、青淤、膿爛、斷壞、食殘、散亂、斬斫離散、血塗、蟲聚、骸骨等十相,此修習法即是對治對身體的貪欲。)
譯注
①「不死」是指印度修行人所追求的永恒生命,在佛教而言,即是指止息一切煩惱,解脫生死輪回的「涅槃」。
②觀(Vipassana):音譯爲「毘婆奢那」,意思是「從各種不同的方面照見」。「觀」是直接照見一切現象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從而獲得覺悟。
③安止:即心完全專一的狀態,又稱爲「禅那」,包括四色界禅與四無色界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