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多次出家的前世因緣
勸人還俗的惡行
《長部注》告訴我們,吉答比庫爲什麼在最後一世證得阿拉漢果(arahant)之前,必須還俗那麼多次。在很久、很久以前,咖沙巴佛(Kassapa)傳法時,有兩個朋友加入僧團。
其中一人受不了比庫生活的艱苦,想要還俗回家。他的朋友鼓勵他還俗,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這個醜惡的動機,在很晚之後的苟答馬佛(Gotama)時結果。它導致這個惡友——如今的吉答比庫,經曆至少六次的還俗羞辱,且須請求重新加入僧團。①
因果不滅的法則
這顯示出,有些業如此強烈,果報也難以抵擋,只能以忍耐與了解來度過。但由於我們不知自己生活中的某些影響,是否是這種業的結果,或如果正是它們,它們還要多久才可能耗盡,這使我們有必要努力來加以對抗。撇開其他一切不談,這種努力是有其價值的,雖然在此世它可能顯得無效,但最後它仍會帶來善果,因果不滅的法則確保任何努力都不會白費。
和別處一樣,佛法在此鼓勵我們,要勇於面對每個宿命論的形式——最令人萎靡不振與氣餒的人生觀——即使在它最微妙的僞裝情況下。它鼓勵我們勇敢地從失敗中站起來,有隨時准備再次嘗試。
無論多麼挫折——在對抗渴愛與無明戰場上,痛苦與心碎的挫敗,真正的佛弟子永遠不會承認任何挫敗是最後的。就如身經百戰的戰士般,我們必須准備失去每一場戰役,除了最後一個之外,堅信只要努力不懈,最後的勝利一定會屬於我們的。
原注
① 《長部注》(針對DN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