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部 從殺人魔到聖者之路 第一章 「指鬘」殺人魔

  第一章 「指鬘」殺人魔

  盎古利馬喇(Angulimala,又譯爲央掘摩羅,央掘魔羅,鴦掘摩羅,央仇魔羅,央崛鬘,鴦窭利摩羅,安古林馬拉,安覺摩羅,鴦掘,鴦鸠摩羅, 安姑利;意譯:指鬘,指鬟,指環;簡稱:指鬘尊者)是佛教經典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從連續殺人魔轉變爲清淨解脫阿拉漢(arahant)的戲劇性故事,在佛教世界中家喻戶曉,産婦們幾乎都將他視爲自己的守護聖者,相信他的祝福保護偈能確保順利生産。

  佛陀經常警告弟子們,不要從外表與外在行爲評斷他人;只有佛陀獨特的能力,才可能准確無誤地洞見別人內心。在盎古利馬喇的例子中,佛陀洞見他具有在此世就能解脫的潛在能力,不僅解脫惡道轉世,更能是解脫一切無始輪回之苦。

  在基督教裏,也可看見個人道德徹底轉變的例子:在哥耳哥達(Golgatha)有「十字架上的賊」,耶蘇承諾那個賊,那天會和他一起升天;①另外有土匪頭被聖方濟·亞西西(St.Francis of Assisi)②感化成爲僧侶。像這樣的例子總能感動虔信者的心,但懷疑者則質疑這些改變如何發生,盎古利馬喇的故事也許能解答這個問題。①

  婆羅門之子——阿辛薩迦

  在佛陀的時代,有個博學的婆羅門跋伽婆·伽伽(Bhaggava Gagga),是高沙喇國(Kosala)巴謝那地王(Pasenadi)的國師,也是王國中地位最高者之一。某夜,妻子曼多耶尼(Mantani)生下一子,他爲兒子占星,結果驚訝地發現兒子生在「強盜星宿」下,表示這男孩有犯罪的傾向。我們不難想像,這位父親對於這個意外與令人震驚的天啓,將有如何的感受。

  一大早,婆羅門和一如往常地來到宮中,問國王睡得如何。「我怎麼可能睡得好?」國王回答:「我夜裏醒來看見床尾的寶劍閃閃發光,嚇得再也無法入睡。這是否意味著王國或我會有危險呢?」

  婆羅門說:「國王!別害怕,全城都出現同樣奇怪的現象,那和您無關。昨晚我妻子生了一個兒子,他的星象很不幸地竟有強盜星宿,一定是此事使寶劍發光。」

  「他會成爲獨行大盜或群匪之首嗎?」

  「陛下!他會是個獨行者。我們是否現在就殺了他,以杜絕後患呢?」

  「老師!既然他只是個獨行者,就將他扶養成人,並加以循循善誘,也許能改變他的凶惡習性。」

  這男孩取名爲「阿辛薩迦(Ahimsaka),意思是「無害」,希望他牢記在心,朝這理想去努力。他長大後,強壯有力,但也端正聰明,很用功學習。因此,父母親認爲他的凶惡習性,可能因教育與家裏的宗教氣氛而被潛移默化了。這當然令他們感到高興。

  老師教唆阿辛薩迦殺人

  時候一到,父親便將他送往古代印度著名的大學——德迦屍羅(Takkasila),接受更高的教育。那所高等學府的首席教師接納了他,而他仍是那麼勤奮好學,故能領先群倫。同時,他忠實與謙虛地服侍老師,因此很快就成爲老師最鍾愛的學生,甚至在老師家用餐,這讓同學們又怨又妒。

  他們私下討論這個問題:「那個年輕的阿辛薩迦一來,我們幾乎都被遺忘了。我們一定要阻止此事,讓他和老師決裂。」但是要誹謗他並不容易,因爲他既用功又表現優良,而且出身高貴,所以並無機會诋毀他。他們心想:「我們必須讓老師疏遠他,並因而決裂。」因此,他們決定分叁組輪流去找老師。

  第一組學生向老師說:「我們聽到一些和您有關的傳言。」「親愛的,什麼事?」「我們認爲阿辛薩迦密謀對付您。」老師聽完之後,生氣地斥責他們:「走開,你們這些卑鄙的小人!別想造成我和我兒子不和!」一段時間之後,第二組學生又同樣這麼地對他說。然後又來了第叁組人,他們增加一句:「如果老師不相信我們,可以親自去調查。」

  懷疑的毒種終於在老師心裏生根,他逐漸相信身心勇猛的阿辛薩迦,真的想要陷害他。一旦心生懷疑,人們永遠能找到一些似乎符合它的事,最後懷疑終於演變成相信,他心想:「我應殺了他,否則就會被他殺死。」但之後他想到:「要殺死這麼強壯的人並不容易;此外,如果他以我的學生身分死在這裏,將有損我的名譽,學生可能因此不會再來找我。我必須想其他的辦法,來除掉與懲罰他。」

  剛好不久之後,阿辛薩迦即將結束學習課程准備回家。這時老師找他來並說:「親愛的阿辛薩迦!對於一個完成學業的人來說,有必要致贈一份謝禮給老師,你也不能例外。」「當然,大師!我應該送什麼呢?」「你必須拿一千個人的右手小指給我。這是你的結業儀式,以此向你所學得的知識致敬。」老師可能預期阿辛薩迦在試圖如此做時,若非自己被殺死,就是會被逮捕與處死。或許老師曾爲阿辛薩迦占過星象,了解他潛伏的凶惡習性,如今試圖將它激發出來。

  面對這種偏激的要求,阿辛薩迦先是大叫:「啊,導師!我怎麼能那麼做?我的家庭從來不曾使用暴力,他們都是無害之人。」「嗯,如果這門學科未得到應得的禮敬儀式,它對你就毫無益處。」因此,在一番勸說之後,阿辛薩迦終於答應,禮敬老師後便離開了。

  前世的黑暗力量

  上述所參考的經典來源,並未告訴我們是什麼更有力的聲明讓阿辛薩迦終於信服,願意接受老師這個可怕的要求。其中一個可能的動機是,他相信毫不懷疑地服從導師是弟子的第一要務,這反映了他早年奉行的重要原則。但這個決定背後的更大因素,可能是他的凶惡習性。他老師的話可能隱約喚醒他生命中的另外一面,他也許將此視爲男子氣概的挑戰。

  根據傳統記載,阿辛薩迦的前世之中,有一次曾經是亞卡(yakka)③,他使用超能力殺害人類,以滿足嗜吃人肉的欲望。他所有記載於《本生經》中的前世,有兩大特色:他身體的力量與他的缺乏悲心。這次是他過去傳承的黑暗闖進此世,覆蓋了早年的善良特質。

  因此,阿辛薩迦對老師要求的最後反應,完全未想到另一個選項:去印度的亂葬崗收集屍體的手指。反之他全副武裝,帶著一把大刀,進入故鄉高沙喇國(Kosala)阇裏尼(Jalini,意譯爲有網、欲纏)的叢林中,他住在一個高崖上,以便俯視崖下的道路。當他看見行人接近時,便下崖來殺死他們,並割下每個受害者的手指。起初他把手指吊在樹上,但鳥飛來吃肉後丟下骨頭,他看見骨頭在地上腐爛,於是便將指骨像花鬘一般地串了起來。從那時起,他便得到一個外號——盎古利馬喇(Angulimala),意思是指「指鬘」。

  原注

  ①盎古利馬喇故事的最初出處是《盎古利馬喇經》(Angulimala Sutta,MN 86),其余的資料則是來自《中部注》(MN Comy.)與《長老偈注》(Thag.Comy.)。在此引用的《盎古利馬喇經》是來自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pp.710-17,這也包括《長老偈》第871-886偈的譯文,這些偈(gatha)也同時出現在《中部》。

  譯注

  ①哥耳哥達(Golgatha)是昔日耶路撒冷城外一個充當刑場的小丘,亦即耶蘇被釘十字架之處。聖經上說,當耶蘇被釘在十字架時,有兩個賊也分別被釘在左右兩邊。其中有個賊諷刺、挖苦他,另一個賊則承認他們該受懲罰,且說耶蘇並未作過一件錯事,他對耶蘇說:「耶蘇啊!你的國降臨時,求你紀念我。」耶蘇對他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

  ②聖方濟(St.Francis of Assisi,1182-1226):是意大利傳教者、宗教改革者。一生乞食自給,混在流浪漢、麻瘋病人之間,穿草鞋徒步各地傳教,實踐耶蘇的博愛精神。他所建立的「方濟會」(Franciscans)是中世紀最大的教會之一。他的處世格言是:「將你的一切分給窮人換取天上的財富」。

  ③亞卡(yakka):夜叉,半人半神的鬼類。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國重要的佛教作家與巴利藏經譯者。他的著作包含《相應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與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譯,以德文寫作的兩冊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國首位佛教比庫(bhikkhu)——叁界智大長老的傳記。

  ◎英文版編者

  菩提比庫(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庫是來自紐約市的美國佛教僧侶,于一九七二年在斯裏蘭卡出家。他目前是斯裏蘭卡佛教出版協會(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會長與編輯。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見網經》(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達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與《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爲共同譯者)。

  ◎譯者簡介

  賴隆彥

  海洋大學造船系畢業,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華佛學研究所藏文講師、智光工商德育老師、 佛光出版社資深編輯、普門雜志社資深編輯,

  譯作:《森林中的法語》、《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編注:

  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衆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衆;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漢傳佛教譯爲爲“比丘”、“苾刍”等,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漢傳僧衆。

  阿拉漢:巴利語arahant的音譯,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

  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arhant音譯爲“阿羅漢”,謂爲小乘極果。其音、用法皆與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本文采用巴利語新音譯,參見《部分巴利專有名詞采用新音譯的方案》、《巴利語彙解》。

  【巴利佛典略語表】

  本書所出現的巴利佛典經文,都將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語來標示其出處,因此,以下列出這些慣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語,供讀者對照參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標示節號與經號)

  Ap.=Apadana《譬喻經》(i=長老譬喻,ii=長老尼譬喻;標示章號與段落;緬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傳奇》(法句經注釋)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協會(康堤,斯裏蘭卡)

  Comy.=Commentary注釋

  Dhp.=Dhammapada《法句經》(標示偈號)

  DN=Digha Nikaya《長部》(標示經號)

  Jat.=Jataka《本生經》(標示號碼)

  Mil.=Milindapanha《彌林達王問經》 (彌蘭王問經)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標示經號)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協會(牛津,英國)

  Pv.=Petavatthu《餓鬼事經》

  SN=Samutta Nikaya《相應部》(標示章號與經號)

  Snp.=Suttanipata《經集》(標示偈號或經號)

  Thag.=Theragatha《長老偈》(標示偈號)

  Thig.=Therigatha《長老尼偈》(標示偈號)

  Ud.=Udana《自說經》(標示章號與經號)

  Vin.=Vinaya《律部》(標示卷號與頁數)

  Vism.=Visuddhimagga《清淨道論》(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號與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宮事經》(標示偈號)

  除非特別指出,否則本書所有參考資料皆依巴利佛典協會的版本爲准。

  

《第七部 從殺人魔到聖者之路 第一章 「指鬘」殺人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