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部 論議第一 馬哈咖吒亞那 第七章 馬哈咖吒亞那的偈

  第七章 馬哈咖吒亞那的偈(gatha)

  《長老偈》有八首偈(gatha)歸於馬哈咖吒亞那(Thag.494-501)。這些偈(gatha)毫無例外都是以偈(gatha)的形式,表達對比庫正確戒行,以及對在家衆實際建議的教導。雖然馬哈咖吒亞那對婆羅門魯醯遮所說的偈(gatha),實際上是教導的工具,但他似乎不同於其他幾位大弟子,如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沙利子(Sariputta)與汪積撒(Vangisa,古譯:婆耆沙、鵬耆舍)等人具有豐沛的詩才,他擅長的領域是分析與注釋,而非鼓舞人心的辯才,或藝術性的創作。

  勸誡比庫不應汲汲於利養

  根據注釋書,前兩頌是對比庫們的規勸。有一天,長老注意到,許多比庫因爲喜歡工作與群聚而抛棄禅修。此外,他們也太熱衷於在家信徒供養的美食。因而告誡他們:

  少事少務遠人群,

  不應汲汲於利養。

  渴望貪求美味者,

  錯失喜悅之目標。

  由善信家獲得之,

  此禮敬知爲泥沼。

  深細之刺難拔除,

  惡人難舍此尊崇。(Thag.494-495)

  告誡猛光王應遠離惡業

  其他六頌,再次根據注釋書,是對猛光王的告誡。這個國王據說信仰婆羅門與他們指示的犧牲儀禮,且喜怒無常,任意賞罰,因而獲得「猛光」的稱號。爲了勸國王改掉這種鹵莽的行爲,長老誦出以下四首偈(gatha):

  凡夫之業成邪惡,

  非由他人所造成。

  爲已著想應離惡,

  凡夫皆與業爲親。

  非由他言成盜賊,

  非由他言成聖者;

  如同人知道自己,

  天神也知道此人。

  其他之人不了解,

  吾等皆於此止息。

  但彼智者了解此,

  因而能平息紛爭。①

  智者如實而生活,

  失去財富亦如是。

  但彼缺乏智慧者,

  雖富有卻未曾生。(Thag.496-499)

  最後兩頌是,有一天國王來找他,告訴他前晚惡夢所見時,長老說:

  凡以耳根所聽聞,

  凡以眼根所看見,

  智者皆不應拒絕,

  一切所見與所聞。

  具眼應如眼盲者,

  具耳應如耳聾者,

  具慧應如口啞者,

  具力應如身弱者。

  一旦目標達成時,

  彼將可視死如歸。(Thag.500-501)

  注釋書解釋這些偈(gatha)的意義如下:一位智者不應拒絕任何事,而應先觀察善與惡,然後應拒絕一切應拒絕的,並接受一切可接受的事。因此,對於應拒絕的事,他雖然看見卻應如眼盲者;雖然聽見卻應如耳聾者;想說言不及義的話時,聰明善說者應如啞巴;對於不應做的事,勇士應如弱者。

  最後兩行語意不清,在巴利經文中也是如此,注釋書將之分爲兩方面解釋:一件該做的事發生時,他應觀察它且不忽略它,即使即將命終也一樣。另一方面,如果不該做的事發生,則他甯死也不願去做。這兩種解釋都有些牽強,對照《長老偈》的上下文意,似乎應該是:他應該做個達成目標者——阿拉漢(arahant),而光榮地死亡。

  原注:

  ① 此頌也出現在Dhp.6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