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僧團中的生活
從巴利經藏中可以看出,相對于沙利子(Sariputta)、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阿難達(ananda)等比庫,阿奴盧塔(Anuruddha)比較喜歡安靜獨處的生活,他不是個積極涉入僧團事物的人。因此,不象上述那些長老,他較少出現在和佛陀有關的傳法事件中。
偏好頭陀行
從他在《長老偈》的偈中也可看出,他和最具代表性的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一樣,非常偏好頭陀行①:
托缽乞食回來時,
聖者無伴獨安居,
諸漏已盡阿奴盧塔,
尋遍破布做僧衣。
聖者哲人阿奴盧塔,
諸漏已盡解脫者,
挑撿清洗與雜色,
然後穿著糞掃衣②。
若人欲貪不知足,
喜好群居易激動,
于彼心中已生起,
邪惡染汙之特質。
但若正念且少欲,
知足並遠離紛擾,
喜好獨居與禅悅,
經常聲起精進心。
于彼心中將出現,
趨入覺悟之善法,
此人乃是漏盡者,
此爲大聖所宣說。
五十五年吾遵行,
常坐不臥③之苦行。
已經曆二十五年,
睡眠從此已斷。 (Thag.869-900,904 )
阿奴盧塔在這些偈(gatha)裏提到叁種頭陀行:托缽乞食、著掃糞衣、常坐不臥,最後是不躺臥,而只在禅定坐姿中睡眠的發願。在最後一首偈中,阿奴盧塔暗示他有二十五年完全沒有睡覺。但在注釋書中提到,在最後一段歲月中,阿奴盧塔允許自己有段短暫的睡眠,以消除身體的疲勞。
與善知識討論佛法
雖然阿奴盧塔尊者喜歡獨居甚于群居,但他也並非完全的隱者。佛陀在某部經中說到,阿奴盧塔有許多弟子。他訓練他們修習天眼(SN.14:15).注釋書說他遊方行腳時,隨行弟子有五百名--也許數字有些誇大。
他也和其他比庫及及在家善知識一起討論佛法,很幸運地,巴利藏經爲我們保存了幾次談話。例如有一次,沙瓦提國的宮廷木匠五支(pancakanga)邀請阿奴盧塔與一些比庫吃飯。從其他經我們知道,五支精通佛法並且致力于修行,因此,在飯後他問了阿奴盧塔一個比較深入的問題。他說有比庫建議他修習“無量心解脫”(appamana cetovimutti),另外有人建議“廣大心解脫”(mahaggata cetomimutti),他想知道兩者是否相同。
阿奴盧塔回答這兩種禅法不同,“無量心解脫”是修四梵住(brahmavihara)④--無量慈、悲、喜、捨。但“廣大心解脫”則是拓展內心的認知,從有限的範圍進到浩瀚無涯的範圍;它是藉由擴展遍處(kasina)的似相(patibhaga-nimtta)⑤達成,即,從專注于地、水、色盤等有限的表面範圍生起。
與天人談話
阿奴盧塔接著說,有種天人名爲“光音天”(abhassara deva)(1),他們雖然隸屬于同一個天界,但彼此之間的光並不相同,根據他們轉生到那個世界的不同禅定特質,所散發的光可能是有翔的或無量的,純淨的或有染的。
當有比庫問到時,阿奴盧塔證實他所說的這些天人是出自自己的經驗,因爲他曾出現在他們之前,並和他們談話(MN127)
佛陀的贊歎
另一次,佛陀露地而坐,正對圍繞身邊的許多比庫開示。然後他轉向阿奴盧塔,詢問他是否滿足于苦行生活。當阿奴盧塔證實這點時,佛陀稱贊這種知足,並說:
那時年輕是便出家,在生命的黃金時期成爲比庫者,他們並非因怕國王懲罰,或因怕失去財産、躲債、憂慮或貧窮而如此做。他們過苦行生活,是出于對佛法的信心,以及受到解脫目標的激勵。這種人應該如何做?如果他們尚未獲得禅定的平靜與喜悅,或更高的境界,那麼他應努力去除五蓋與其它煩惱,如此才能禅悅,或更高的平靜。
在結束開示時,佛陀說之所以會宣布去世弟子們的成就與未來命運,是爲了激勵其他人效法他們。世尊這些話,讓阿奴盧塔感到非常知足與喜悅。
獲得梵天與亞卡(yakkha,古譯:夜叉)的敬佩
有次某個梵天⑥心想,沒有沙門⑦可能進入梵界。當佛陀洞見這個天神的心思時,便在一片強光中出現在他面前。那時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馬哈咖比那(Mahakappina)與阿奴盧塔(Anuruddha)等四大弟子,心想世尊可能身在何處,便以天眼看見世尊正身處梵界。于是以神通力到達天界,恭敬地坐在佛陀身旁。那天神看見這情景,遂收起慢心,承認佛陀與其弟子們的殊勝力量(SN10:6)
佛陀爲阿奴盧塔辯護
當高賞比(Kosambi)的兩群比庫發生爭吵之時,阿難達尊者去見佛陀,佛陀問他爭吵是否已平息,阿難達說仍在繼續,阿奴盧塔的某個弟子堅持破壞僧團和合,而阿奴盧塔並未責備他。此事發生在阿奴盧塔和難提、金毗羅一起去牛角娑羅樹林,全心投入嚴格禅修時,阿難達暗示,這都是阿難達律隱居的錯,他放任弟子製造紛爭。
然而,佛陀卻爲阿奴盧塔辯護,他說對阿奴盧塔而言,無須事必躬親地去擔心這些事,其他比庫如沙利子、馬哈摩嘎喇那與阿難達,都很有能力解決紛爭。此外,他補充說,有些頑劣的比庫樂于看到別人爭吵,因爲這會轉移別人對其惡行的注意,這樣他們就不會被驅離(AN4:241)
阿奴盧塔的友誼
關于阿奴盧塔的友誼,做有名的例子是出自《牛角林小經》(Culagosinga Sutta MN31)。有一次,阿奴盧塔和難提與金毗羅住在牛角娑羅樹林中,佛陀來探望他們。在他們禮敬大師之後,佛陀問阿奴盧塔是否與同修和諧共住。阿奴盧塔回答說:“當然,世尊!我們相處和諧,相互欣賞,沒有爭吵,如水乳交融,體諒彼此。”
于是世尊問他們如何維持這種完美的和諧。在最那處理的人際關系藝術中,阿奴盧塔的回答是完美的一課:
我能如此做,是籍由四惟:“能與如此的梵行道侶共住,真是幸福和幸運!”在身、語、意上,我對同修都保持慈心,並思惟:“讓我抛開自己想做的事,而去做這些尊者想做的事。”如此一來,雖然我們的身體不同,但心卻是一致的。
在佛陀認可後,接著就問他們是否有達到“任何超凡境界,任何堪爲聖者的智、見特質。”阿奴盧塔回答,他們都已達到四色界定、四無色界定與滅受想定,甚至都已達到阿拉漢果,諸漏已盡。
佛陀離開後,其他兩位比庫詢問阿奴盧塔他們從未說過自己的禅定成就,他怎麼會如此肯定的斷言,阿奴盧塔回答,雖然他們從未說過已達到這些境界,“藉由我的心,能悉知你們的心,我知道自己已達到這些境界與成就,且諸天神也曾對我說起過此事”
在此同時,鬼藥叉提迦(Digha Parajana)來找佛陀,贊歎阿奴盧塔、難提與金毗羅叁位比庫⑧。佛陀對鬼藥叉的話先表達贊許,然後自己說不過去了一段特別的贊頌:
確實如此,提迦,確實如此!若有來自這叁個年輕出家人前的族姓者,以信心記得他們,將會爲那個族人帶來就遠的利益與快樂。若有來自該村......該鎮......該城......該國者,能以信心記得他們,將會爲那國帶來久遠的利益與快樂。若一切刹帝利(貴族)......一切破羅門......一切吠舍(商人)......一切首陀羅(奴隸)記得他們;若世間的一切天衆、魔衆與大梵,這一代的沙門、婆羅門,王子與人民,能以信心記得這叁個年輕人,將能爲全世界帶來久遠的利益與快樂。瞧!長魔,那叁個年輕人如何出于對世間的慈悲,爲了衆生的福祉,以及人、天的利益與快樂,而在精進修行。
原注
(1)光音天(abhassara deva),他們的領域是在色界內,對應于第二禅。(譯按:光音天都是口中發出淨光來溝通,不用話語,沒有聲音,他們也能以光教化人,故稱“光音”。佛經說劫出的人類,即由光音天而來。
譯注
①頭陀行:“頭陀”(Dhuta)意指“去除”比庫(bhikkhu)因受持頭陀行而能去除煩惱,這是佛陀所允許超過戒律標准的苦行。《清靜道論》列舉有十叁支:掃糞衣、叁衣、常乞衣、次第乞衣、一座食、一缽食、時後不食、林野(aranna)住、樹下住、露地住、冢間住、隨處住與常坐不臥。這些苦行有助于比庫開發知足、出離與精進心。
②掃糞衣(pamsukula):即“塵堆衣”,十叁頭陀支之一。“掃糞”意指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塵土之上的,或指被視如塵土可厭的狀態。比庫(bhikkhu)受持掃糞衣,可捨棄對多余之衣的貪著,而能少欲知定。
③常坐不臥:十叁頭陀支之一。受持此法者,于夜的叁時(初夜、中夜、後夜)之中,當有一時起來經行。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只不宜接受床席而臥。修此法可捨離橫臥水眠之樂,增長正行。
④四梵住(brahmavihara):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因爲梵天界諸天的心常安住在這四種境界,所以稱爲“梵住”又因爲在禅修時必須將之遍之十方一切無量衆生,所以也稱爲“無量”慈梵住是希望一切衆生快樂;背梵住是希望拔除一切衆聲的痛苦;喜梵住是隨喜他人的成就;捨梵住是無厭惡而平等地對待他人的心境。
⑤似相(patibhaga-nimtta)叁種禅相(遍做相、取相、似相)之一,禅相即禅修時內心專注的目標。禅修者觀察地遍圓盤等時,該目標即爲“遍作相”在觀察遍作相後,心中生起與肉眼所見相同的影相,即爲取相。專注于取相時,與之類似、更爲純淨的一種概念--“似相”就會升起。似相只出現在遍處、叁十二分身與入出息(anapana)念等修法,同過似相而生起近行定與安止定。
⑥梵天:因持續穩定的禅定力而轉生梵天界的衆生。梵天界有二十層天,十六層是色界天(色梵天);四層是無色界天(無色梵天)。在那裏的衆生稱爲“梵天”或“梵天人”。
⑦沙門:意譯爲”息惡“、“息心”,即指出家求道者。
⑧鬼藥叉提迦向世尊說:“世尊!實瓦基人榮幸也,瓦基族是幸福。此處有住世尊、阿拉漢(應供)、正自覺者,及此等叁善男子,即尊者阿菟樓馱、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
《第五部 天眼第一 阿奴盧塔 第四章 僧團中的生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