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部 天眼第一 阿奴盧塔 第叁章 阿奴盧塔的心靈之道

  第叁章 阿奴盧塔的心靈之道

  阿奴盧塔尊者的心靈之道有兩個重要特色:第一,精通天眼(dibbacakkhu)與其他神通;第二,修習四念處(satipatthana)①我們將依次討論它們。

  精通天眼

  『天眼』顧名思義就和天人所見相同,即能在遙遠的距離,在障礙背後,並在不同的存在維度,看見事物。①

  修習光明遍至第四禅而生起天眼

  天眼是由禅定力開發而成,它並非具體的感官,而是一種視覺功能運作的智明。這功能是在第四禅的基礎上生起,特別是透過光明遍或火遍②,即以光明或火爲禅修對象而獲得。在透過這些遍處通達四種禅之後,禅修者再退回較低層次的近行定(upacara-samadhi),將光明擴展到附近區域,因此能産生平常無法認知到的視覺形相。

  當禅修者愈來愈精通這種散發光明的能力時,他就可以逐漸擴大光明區域,將光明向外投射到遙遠的世界,或人生存地之上與之下的生存地④,這會揭開凡夫肉眼無法達到的許多存在維度。

  死生智能知曉從生死亡與轉生

  根據經典,天眼的獨特功能是知曉衆生死亡與轉生的智明——死生智(cutupapata-nana)。佛陀在覺悟那晚獲得這種智明,且一直將它納入逐步漸修過程完成的成就中,它是叁明(見MN 27的例子)中的第二明,也是六神通(chalabhinna,見MN 6)中的第四神通。⑤

  藉由天眼,禅修者能看到衆生從一個存在形式死亡並轉生到別處。但天眼不只能看到從這一世到另一世的轉生過程,藉由適當的決心,也能用它來發現是何種業導致轉世。在這種運用中,它被稱爲『隨業趣智』(yarhakammupagp-nana)⑥。

  天眼的最大效能可以照亮整個有情世間的全景,也能揭露決定轉世過程的業力法則。只有無上的佛陀能完全掌握這種智,成就天眼的弟子們能覺知的有情宇宙範圍,遠遠超出我們最強力的望遠鏡。

  天眼第一

  佛陀稱阿奴盧塔尊者爲“天眼第一”(AN1;chap. 14)。有一次有一次,當一群傑出的比庫(bhikkhu)一起住在牛角娑羅樹林中,交換哪種比庫可以爲森林增添光彩的看法時,阿奴盧塔的回答充滿特色,他說具有天眼者,能俯視一千個世界,就如人站在高塔上,能看見一千個農莊一樣(MN32)。阿奴盧塔也幫助他自己的學生獲得天眼(SN14:15),在其偈中便頌揚這方面的能力:

  專注五支禅,

  平靜具一心,

  我已得禅定,

  吾天眼已淨。

  立足五支禅,

  知有情死生,

  知彼等來去,

  此世與來世。(Thag,916-917)

  修習四念處

  阿奴盧塔心靈之道的另一個特色是努力修習四念處:

  有比庫安住于身,循身觀察,。。。。。。安住于受,隨觀感受,。。。。。。安住于心,隨觀心識,。。。。。。安住于法,隨觀諸法。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通達“大神通”

  四念處的修法,有時候被當成一種快速到達覺悟的“乾”道,因爲它跳過禅定與神通。⑦但從阿奴盧塔的話來看,他對于他及其他座下接受訓練的人來說,這種禅修的方法可以被當做獲得心靈力與神通的工具,且能達到涅槃,這是很清楚的。

  每一次當阿奴盧塔尊者被人們問到他如何能通達“大神通”(mahabhinnata),包括五種世間神通和第六的阿拉漢果時,他總是回答是透過增長與修習四念處。他說透過這個修法,他能憶起過去一千劫,展現神通力,以及直接認知一千個世間。

  獲得“聖神變”與段除渴愛

  阿奴盧塔還說,四念處幫助他獲得能完全掌握情緒反應的“聖神變”(ariyaiddhi)⑧,一個人可能因而將厭惡的事物視爲不厭惡,將不厭惡的視爲厭惡,以及以“平等心”⑨看待兩者。(3)他甚至說,凡是忽略四念處者,即忽略到達苦滅的聖道,而採行他者,即是採行到達苦滅的聖道,以此來強調這個修法的重要。

  他也宣稱,四念處可以導致渴愛的斷除,就如恒河的水終將流入大海一般。同昂地,修笫四念處的比庫,不會偏離出離的生活而重回世俗的生活。

  有一次,阿奴盧塔病時,他忍受痛苦的“平等心”令比庫們很驚訝。他們問他如何辦到,他回答自己的平靜都是源于修習四念處。

  還有一次,沙利子晚上來看阿奴盧塔,並問他現在經常修習何種法門,以致臉上總是散發喜悅和平靜。阿奴盧塔再次回答,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規律的修習四念處,並說這是阿拉漢(arahant)生活與修行的方式。沙利子因此對阿奴盧塔的話,表達他心中的喜悅。

  擁有“如來十力”

  有一次,當沙利子(Sariputta)與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詢問阿奴盧塔(Anuruddha)。“有學”(skeha)(4)之人與“無學”(asekha)⑩阿拉漢(arahant)的差別時,他回答其差別在于修習四念處;前者只完成局部,後者則全部圓滿完成。

  阿奴盧塔也宣稱透過修習正念,而擁有十種崇高的特質,別處稱之爲“如來十力”(dasatathagatabala; 見MN12)。它們是:(一)知處非處智力;(二)知也報智力;(叁)知遍趣行智力;(四)知一切界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狠勝劣智力;(七)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八)知宿住隨念智力;(九)知生死智力;(十)知漏盡智力。(11)注釋書中說,阿奴盧塔擁有的這些智力只是局部,全部圓滿者只有正自覺的佛陀。

  原注

  (1)有關于後期文獻對天眼觀點的詳細敘述,請見Vism.13.95-101。

  (2)四念處的完整修法佳釋,請見DN 22yu MN 10。關于傑出的現代解釋,請見向智尊者著,《佛教禅修心要》(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London,Rider,1962;BPS,1992。

  (3)請參閱注(2),向智尊者之書,PP.181-82;p.207;n.45。

  (4)包括“入流者”(入流(sotapanna))、“一來者”(一來(sakadagami))與“不來者”(不來(anagami))。

  譯注

  ①四念處(satipatthana):意指“四種“念”的立足處”,“念”有專注于目標,守護六根的功能,四種念處是身、受、心、法念處,修習四念處,能使衆生清靜、超越愁悲、滅除苦憂、體證涅槃。

  ②光明遍或火遍:“遍”是指“全部”或“整體”。在《情景道論》中有列舉十遍處作爲十種修定的業處,曾稱之爲“遍”,是因爲修習這十種業處時,必須將其似相擴大至十方無邊之處。修習光明遍者,可專注于月光或不搖曳的的燈光,或照在地上的光。修習火遍者,可起一堆火,透過一張皮或布剪出的圓洞凝視那火,以及觀察它爲“火、火”修習者兩種業處,都能成就天眼。

  ③近行定(upacara-samadhi):指接近安止的定,相對于心完全專一狀態的安止定(即四色界定與四無色界定)而言,其禅支尚未強固,定心無法持續。

  ④生存地:叁界衆生的生存地有惡趣地、欲界嬸趣地、色界地、膸色界地等四種,共有叁十一界。人界居于欲界嬸趣地中,在其之上的生存地是指欲界天、色界地與無色界地;在其之下的生存地即指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asura)等四惡趣地。

  ⑤六神通(chalabhinna)即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後叁者在阿拉漢則稱爲“叁明”--宿命明(知衆生前生的往因)、天眼明(能見衆生的色業,知其來生的去處)、漏盡明(知斷盡一切煩惱)。

  ⑥隨業趣智(yathakammupaga-nana):禅修者以人的清靜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知諸有情隨所造業,而會投生于善或惡的業趣之中。例如:身、語、意皆造做惡行,就會憝于惡趣地獄;若造作善行,則會生于善趣天界。

  ⑦“乾”(sukkha)意指無禅定之水滋潤。所有證悟道與果的禅修者,都因修習知見無常、苦、無我的智慧而成就。然而,諸道與果之間在定力上的程度有所差別,不以禅定爲基礎而修習觀禅的禅修者,即名“乾觀者”。

  ⑧聖神變(ariyaiddhi)獲得漏盡明的聖者,對厭惡不悅的事物,以遍滿慈心或以作意爲界(地、水、火、風),而作不厭惡想而住。對不厭惡喜悅的事物,以遍滿不淨或作意爲無常,而作厭惡想而住。乃至于彼捨、念、正知而住。

  ⑨平等心:即捨心(upekha)指對一切所緣包持中立的態度,心在于平衡、無執著、平等的狀態。

  ⑩證得四種道與果前叁種的聖者,稱爲“有學”,共有七種,最初證得入流(sotapanna)的聖者稱爲“見道”的聖者,其余六種稱爲“修道”的聖者。證得第四最高阿拉漢(arahant)果的聖者,則稱爲“無學”(已無可學的學盡者)。

  (11)如來十力(dasatathagatabala)如來有此等十力,得無上中王之地位,于衆中作獅子吼、轉梵輪。十力是指:

  (一)知處非處智力;如來得先佛最勝處智,于大衆中能獅子吼而吼。

  (二)知也報智力;如來如實知叁世業報之異熟,其處與因。

  (叁)知遍趣行智力;如來如實知導致一切處之道。

  (四)知一切界智力;如來如實知世間衆生種種諸界。

  (五)知種種解智力;如來如實知衆生種種意解。

  (六)知根勝劣智力;如來如實知衆生種種諸根差別。

  (七)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靜、出離。

  (八)知宿住隨念智力;如來如實憶念種種宿命。

  (九)知生死智力;如來以天眼淨,如實知衆生死(生)時、妙(惡)色,上(下)色、向于善(惡)趣,隨業法受。

  (十)知漏盡智力。如來漏盡、無漏、住心解脫、慧解脫,于無漏現法自達、自證、成就無上智。

  

《第五部 天眼第一 阿奴盧塔 第叁章 阿奴盧塔的心靈之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