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部 佛法司庫 阿難達 第十章 佛陀般涅槃之後

  第十章 佛陀般涅槃之後

  安慰悲傷的在家弟子

  阿難達在偈中表達他在大師入滅後的情況:

  吾之同伴已辭世,

  大師也已般涅槃。

  今唯此誼堪能比:

  專注正念于身體。

  老者如今已辭世,

  新人少能令我喜,㈠

  今日我獨自禅修,

  如鳥翩翩入巢中。(Thag.1035-1036)

  在葬禮過後,阿難達剩下的唯一責任,就是達到佛陀向他預言的究竟解脫。馬哈咖沙巴建議他住在馬喇族與釋迦族附近高沙喇國的森林中,但當大家知道佛陀的侍者獨自住在房間森林中時,訪客便蜂擁而至。

  在家弟子們對于佛陀、沙利子(Sariputta)與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以及他們公正與受愛戴的巴謝那地王之死,感到非常難過,希望能得到阿難達的慰藉;這四個人全都在同一年內死去。

  阿難達無論日夜,在村莊或森林中,都必須安慰這些在家弟子,始終無法獨處。因此,住在森林裏的一位天神,考慮到阿難達的心靈進步,出現在他面前,給他一下的建議:

  進入嚴林樹腳下,

  心存涅槃之想法,

  精進禅修苟答馬!

  喧囂于你又何幹?(SN 9:5)

  在天神的勸戒下,阿難達心中有重新激起解脫的迫切感。

  證得阿拉漢,誦出經藏

  在此同時,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決定召開僧團會議以強化法與律。㈡

  由于高沙喇國的情勢並不安全,會議將在阿迦答沙都王的保護下,于王舍城舉行。有五百位比庫出參加,其中只有阿難達不是阿拉漢(arahant)。由于阿難達通曉佛陀絕大多數的開示,因此會議少不了他。

  當會議的日期愈來愈近時,阿奴盧塔建議,阿難達只有在漏盡並證得阿拉漢果的情況下才能參加。阿奴盧塔知道這種企圖心的力量,它具有激勵的作用。

  當阿難達聽到這個嚴格的規定時,他決定要盡一切力量證入涅槃。他徹夜修習四念處,不斷地重複打坐、經行、打坐……黎明時,在經過一整夜的努力後、正准備躺下來,就在他擡起腳,頭尚未接觸枕頭之際,心徹底解脫了一切煩惱。

  會議開始那天,特地爲他保留了一個座位,希望他會成功。其他比庫都入座後不久,阿難達透過神通力淩空而至,坐在位子上。當阿奴盧塔與馬哈咖沙巴看見這情景時,知道他已達成目標,于是對他表達由衷的歡喜,然後宣布會議開始。

  會議期間,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問持律者伍巴離(Upali)關于每一條戒與它的緣起,由此率先誦出律藏。下一個議程是教法,馬哈咖沙巴先問阿難達關于最長的開示,而集成《長部》(Digha Nikaya),其次是中等長度者,集成《中部》(Majjhima Nikaya),然後是其他各部。㈢

  阿難達的過失

  在誦出法與律之後,阿難達提到佛陀最後遺留要他去處理的那些事。

  他告訴大衆,世尊已允許舍棄微細戒。長老比庫們無法同意所謂「微細戒」的意思,因此馬哈咖沙巴高聲說:「如果現在僧團開始舍棄戒律,在家人會說世尊才剛入滅,我們就變得松弛了。由于並不知道佛陀所指的是那幾條戒,因此最好不要舍棄任何一條,如此我們才能確定並未違背佛陀的意願。」于是就這麼做成決定。

  首先,長老比庫們舉發阿難達的過失,因爲他並未問明微細戒的意思,他應忏悔這個惡作(dukkata)①。

  第二,他被舉發腳先踏在佛陀的衣上,才爲佛陀縫衣②。他回答自己對佛陀絕無絲毫不敬之意,但如果尊者們認爲這是惡作,他願意承認。

  第叁,他被批評允許女人先禮敬佛陀的遺體。他回答在葬禮時,他考慮到要讓女衆在天黑前回家,因此才會讓她們先行禮敬。但對此他也會接受長老們的裁定。

  比庫們舉發阿難達的第四項過失是,他並未請佛住世一劫。阿難達辯稱當時自己是受到魔羅的迷惑,因此無法爲其行負責,否則怎麼可能不作這樣的請求呢?阿難達面對這些舉發時的表現足爲模範,雖然他自己看不到任何惡作,該說的事實他也都有說明,但仍服從其他長老們的裁定。

  轉達佛陀對闡那的懲罰

  隨後,阿難達報告佛陀入滅前交代他的第二件事,加重懲罰闡那比庫。長老們請阿難達自己去對闡那說明這個決定,阿難達抗議說闡那是個凶惡之徒,長老們建議他帶一些人同去。于是,他帶領一群人到闡那居住的高賞比,通知他佛陀最後的遺訓,他被宣布爲「僧團中的死人。」③。

  佛陀曾對馴馬師只屍(Kesi)解釋過這個懲罰。他會使用它來對付桀骜不馴的比庫,因爲他們的行爲無法透過規勸與懲戒而改正。凡是無法以此方式調服的比庫,都會被認爲是僧團中的死人:無論他做什麼,都沒有人會和他說話。

  當闡那聽到這個說法時,他因過度驚駭而昏倒,恢複意識之後,他感到非常羞愧,世尊竟將對他的懲罰,當作對僧團的最後教導。這激勵他盡最大努力精進修行,結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證得阿拉漢果。

  由此可以看出,這懲罰是佛陀爲了闡那比庫的利樂所作的最後慈悲之舉,即使在佛陀入滅後依然有效。闡那成爲聖者之後去找阿難達,懇求他撤銷懲罰,阿難達回答,一旦他達到漏盡解脫,懲罰就已自動失效了。

  僧團的第二領導者

  在佛陀般涅槃之後,最受尊敬的弟子——馬哈咖沙巴尊者便接手僧團的指導工作。然而,他的地位即不像佛陀般是皈依對象,也不是教主,而只是比庫當中最權威與最受尊敬者。他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遵守法與律的表率。

  對于僧團的一切問題,所有人都請馬哈咖沙巴裁決,他就這樣成爲僧團的上首長老。阿難達在他之後,成爲第二領導長老、第二受尊敬的聖者,負責照顧僧團。在他已成爲比庫四十多年後,又比佛陀多活了四十年。在他擔任佛陀個人侍者二十五年之後,他成爲第一阿拉漢的時間也差不多一樣長。

  在佛陀般涅槃後一百年的第二次結集時,阿難達的個人弟子還活著,他是位非常老的比庫,名爲薩婆迦眉(Sabbakami),據說他在僧團的時間長達一百二十年(Vin.2:303)。

  阿難達入滅

  當阿難達一百二十歲時,他自知時日無多,便從王舍城遊行前往吠舍離,就像大師所做的一樣。當馬嘎塔(Magadha)與吠舍離的國王聽到阿難達即將入滅的消息時,就分別從兩地趕來向他道別。

  爲了對雙方都公平起見,阿難達所選擇的死法維持他一貫和善的本質:他以神通力升到空中,以叁摩地(samadhi,定)火④燒盡身體。然後,舍利被平分與建塔紀念。

  在他去世後,負責藏經後續編修的長老們,增加了叁個偈到《長老偈》裏他的選集中:

  具多聞之持法者,

  大覺寶藏守護者,

  世間之眼阿難達,

  已達究竟涅槃果。

  具多聞之持法者,

  大覺寶藏守護者,

  世間之眼阿難達,

  驅除漆黑暗夜者。

  多聞強記之覺者,

  記憶敏銳且堅定,

  傳承正法之長老,

  阿難達是大寶庫。(Thag.1047-1049)

  原注

  ㈠第一首偈中,「同伴」所指的是沙利子。第二首偈中,「老者」是指老一輩的比庫,如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新人」則是年輕一輩的比庫,他們其中有些人一定在僧團中造成麻煩。

  ㈡關于佛教的第一次結集,是引用自Vin.1:184 ff。

  ㈢各部當中經典的實際順序,有可能也是在這次會議中厘訂的。

  ㈣見AN 4:111。

  譯注

  ①惡作:音譯爲「突吉羅(dukkata)」,指與身、口有關 微細惡行,是戒律中最輕等級的違犯。

  ②當時沒有人相助,恰逢風吹衣起,所以踏在腳上。這一事實,在經律中,還沒有找到出處。

  ③佛陀默擯闡那,是因爲他了解再也沒有別的方法能調服闡那。此外,也是爲了保護其他僧衆不受精神壓迫之苦。所以,從「法」的角度來看,默擯闡那就如同殺了他一樣。

  ④叁摩地火:叁摩地(samadhi)是正定,定有水、火種種不同。身體發出火焰的叁摩地(samadhi),稱爲「火界叁摩地(samadhi)」、「火定」,有火葬屍骸之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