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部 佛法司庫 阿難達 第五章 阿難達對女性的態度

  第五章 阿難達對女性的態度

  因爲他自然的仁愛與慈悲胸懷,阿難達對于四衆弟子的福利特別關心,不只對比庫與近事男(upasaka),同時也對比庫尼與近事女(upasika)。

  促成建立比庫尼僧團

  事實上,如果沒有阿難達,可能只會有叁種弟子根據律藏記載,他是促成建立比庫尼僧團的人(Vin.2:253;AN 8:51)

  佛陀叁度拒絕姨母的請求

  當許多釋迦貴族陸續在他們傑出同族的座下舍俗出家時,他們的妻子、姐妹與女兒,也紛紛表達要在佛陀座下出家的想法。

  許多釋迦族的女子,在佛陀的姨母馬哈巴迦巴帝.苟答彌(Mahapajapati Gotami,古譯: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的帶領下,去找佛陀,請他成立比庫尼僧團。摩诃波阇波提叁次提出請求,但佛陀叁次都回答:「別急,苟答彌!女人不應于如來法律信樂出家,棄家學道。」①

  佛陀結束在咖畢喇瓦土城的停留後,于比庫衆的陪同下,前往數百裏外的吠舍離(Vesali)。摩诃波阇波提和幾位釋迦族女跟隨在後。抵達目的地後,她站在精舍外,「雙足腫大,四肢蒙塵,滿臉淚水,並不斷哭泣」。阿難達看見她這個樣子,便詢問她悲傷的理由,她回答是因爲佛陀叁度拒絕她建立比庫尼僧團的請求。㈠

  阿難達請求佛陀允許女人出家

  阿難達出于同情,決定爲摩诃波阇波提求情。他去找大師,並叁度重複她的請求,但每次都被佛陀擋下:「別急,阿難達!女人不應于如來法律信樂出家,棄家學道。」于是阿難達決定使用間接的方式。他問佛陀:「女人如果于如來法律信樂出家,棄家學道,是否能得入流果、一來果、不來果或阿拉漢果呢?」

  佛陀證實這點。于是阿難達換個方式提出請求:「如果女人可以辦到這點,更何況馬哈巴迦巴帝.苟答彌曾給予世尊很大的幫助:她是他的姨母、家庭老師與保姆,在他的母親死後以自己的奶水喂養他,因此,如果世尊能允許女人與如來法律信樂出家,棄家學道就太好了。」

  阿難達在此提出兩個論點。他的訴求是:

  第一、女人在僧團中也能達到最高聖果,成爲阿拉漢,這目標在世俗生活中很難達到。

  第二、他提出非常個人的因素,摩诃波阇波提在佛陀幼年時曾給他很大的恩惠,如今那是他幫助姨母獲得究竟解脫的一個好理由。爲了回應這些論點,佛陀同意建立比庫尼僧團,並隨之提出一些預防措施與規定。

  佛陀製定「八敬法」

  從這件是有人可能會認爲,需要有阿難達的聰明論點與熱心堅持,才能改變佛陀的心意。但正覺者的心意是不可能被改變的,因爲他一直都活在究竟實相中。

  在此發生的事,一切諸佛都曾遇到過,因爲他們都建立過比庫尼僧團。這整件事並非爲了阻止女性建立分支僧團,而是爲了籍由這樣的遲疑,強調蘊藏于其中的危險訊息。

  爲了這個緣故,佛陀製定了「八敬法」②,那是非常挑剔的,只有最適合的女人才會同意遵守它們。他們也盡可能在最審慎的態度下,要求僧團中的兩性要分開。盡管如此,世尊還是宣布,因爲建立比庫尼僧團,正法只能維持五百年,而非原來的一千年。㈡

  爲比庫尼之師的資格

  在佛陀宣布比庫尼的戒規後,阿難達問比庫作爲比庫尼老師的資格。佛陀並未回答他必須是阿拉漢,而是指出八個實際而具體的條件,如阿難達等人雖然並非阿拉漢,也可能擁有這些條件。這八個條件是:

  第一、比庫尼的老師必須是正直的;

  第二、他必須擁有佛法的廣博知識;

  第叁、他必須熟悉戒律,尤其是比庫尼戒;

  第四、他必須是個善演說者,具備和藹可親與流利的表達能力,發音正確並能清楚地傳達法義;

  第五、他應該能以啓發、激勵以及鼓舞的方式,教導比庫尼佛法;

  第六、他必須一直都受比庫尼歡迎,並受她們喜愛。也就是她們必須是尊敬、敬重他的,不只是當他稱贊她們時,甚至是在她們受責備的情況下,猶能如此;

  第七、他和比庫尼永遠不可有淫行;

  第八、他必須是受具足戒至少二十年的佛教比庫(AN 8:52)。

  阿難達幫助女中所遭遇的麻煩

  由于阿難達曾幫助女衆建立比庫尼僧團,他當然也想幫助她們在聖道上更進一步,這也爲他帶來一些麻煩。

  對心生貪愛的比庫尼說法

  在兩個缺乏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有比庫尼爲他挺身而出,向馬哈咖沙巴尊者抗議。㈢這兩位比庫尼後來都舍戒還俗,由此顯示出,他們已不再能和老師阿難達,繼續維持必要的客觀與純淨的心靈關系。

  更極端的是,在高賞比(Kosambi)某位不知名比庫尼的例子。她因爲生病而派人傳話找阿難達,請他來探病。事實上,她是愛上阿難達,想要誘惑他,但阿難達泰然自若地完全掌握情況。

  在對她的開示中,他解釋這個身體是由滋養,渴愛與我慢而生,但人們能以這叁者爲淨化的方法。

  被滋養所支持,人們可以超越滋養;被渴愛所支持,人們可以超越渴愛;被我慢所支持,人們可以超越我慢。比庫舍棄這些滋養,將能幫助他過清淨的生活;藉由希求清淨的支持,他能升華渴愛;而我慢則激勵他往前倒達別人已達到的境界——滅除一切煩惱。以如此的方式,他就能在適當的時候,超越滋養、渴愛與我慢。

  但是,還有第四個身體出生的因——性交,那是完全不同的事,佛陀稱它是破壞通往涅槃之橋的原因,它絕對不可能被升華爲成聖之道。

  這位比庫尼聽完開示之後,便從床上起身,頂禮阿難達,忏悔自己的罪過,並請求原諒。阿難達接受她的忏悔,並說在僧團中承認自己的過錯,並從此之後自我克製是有益的(AN4:159)。這件事是個絕佳的例子,我們看到阿難達契理契機說法的精湛技巧。

  協助皇宮恢複平靜

  另一件發生的事和巴謝那地王(Pasenadi)的妻妾有關。雖然她們很想學習佛法,但卻無法去寺院聽佛陀開示。身爲國王的女人,她們猶如籠中之鳥般被限製在後宮,對她們來說者實在很不幸。

  于是她們便去找國王,請他要求佛陀派遣一位比庫來宮中教導她們佛法。國王同意了,便問妻妾們比較喜歡那位比庫。她們互相交換意見後,一致要求國王去請佛法司庫——阿難達,來教導她們。世尊答應國王提出的要求,從那時起,阿難達便定期去教導這些女人佛法(Vin. 4:157-58)。

  在這段期間裏的某一天,皇冠上的一顆珠寶被偷了。搜遍了每個地方,女人們爲了此事感到非常煩心,因此不像從前一樣專心與積極地學習。阿難達問明原因後,出于慈悲,他便去找國王,建議他召集所有的嫌疑者,給他們機會悄悄地還回珠寶。

  他請人在宮中的庭院搭起一個帳篷,在裏面放一大壺水,並讓每個人單獨進去。結果,珠寶竊賊單獨在帳篷裏,將珠寶丟入壺中。因此,國王取回財産,竊賊也免受懲罰,宮中又重新恢複平靜。這件事提升了阿難達的聲望。比庫們稱贊阿難達,因爲他透過溫和的方法,讓事情恢複平靜(Jat. 92)。

  請佛陀給予的最後教戒

  在佛陀入滅前不久,阿難達問了他一個關于女人的問題:

  「我們應該如何和女人相處,世尊?」

  「不要看她們」

  「但如果我們看到了呢,世尊?」

  「不要對她說話。」

  「但如果她和我們說話呢?」

  「保持正念與自製。」(DN 16)

  這個問題是阿難達看到佛陀即將入滅時提出的,就在准備葬禮之前。因此對他來說,這問題一定很重要 。他自己並無須練習自製,因爲他已克服性欲二十五年了。但他一次次看見兩性關系的問題如何激起狂亂的情緒,並在和年輕比庫的討論中,他一定從旁得知,他們要超越欲愛,過完全清淨無暇的梵行生活,是多麼困難。

  他或許也謹記佛陀曾對建立比庫尼僧團,將危害正法延續所作的警告,因此可能希望將佛陀對于這議提的最後教戒,給予當時的人與後續者。

  原注

  ㈠佛陀似乎並未完全拒絕馬哈巴迦巴帝.苟答彌,他也許只是想測試她的決心。因爲在那個時代,對貴族女人來說,出家住在樹林裏過著艱苦的生活,並以乞食維生,是很困難的。

  ㈡注釋書與其他後來的佛教著作,都嘗試解釋佛陀的這項聲明,這樣它才不會和五百年後佛教繼續存在的事實相抵觸。

  ㈢參見本書第一部·第七章〈與同修比庫的關系〉,頁96-99。

  譯注

  ①見《佛說苟答彌記果經》,《大正藏》卷一,頁856a。

  ②八敬法:這是佛陀規定比庫尼應恭敬、尊重比庫的八件要事。包括:

  (一)百歲比庫尼應禮初夏比庫足。

  (二)不罵比庫。不謗比庫。

  (叁)比庫尼不得舉比庫過,比庫得舉比庫尼過。

  (四)比庫尼具足戒,須在二部僧中受。

  (五)比庫尼犯桑喀地謝沙(sanghadisesa)罪,應在二部僧中忏除。

  (六)每半個月求比庫教戒。

  (七)不與比庫同住一處夏安居,也不得遠離比庫住處夏安居。

  (八)安居圓滿,應求比庫爲比庫尼作見、聞、疑罪的叁種自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