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部 佛法司庫 阿難達 第四章 佛法司庫

  第四章 佛法司庫

  具足五種特質的弟子

  在佛陀宣布的傑出弟子當中,阿難達尊者是唯一在五種特質上被宣布爲傑出者。其它比庫都只擅長一種,或有兩位比庫擅長兩種,但阿難達是被宣布爲五種特質皆第一的比庫弟子:

  多聞者,即通曉很多佛陀的開示者;

  具念者,即具有良好記憶(正念)者;

  正行者,即精通教法秩序者;

  堅定者,即在研究等各方面皆堅定者;

  佛陀的侍者。

  五種特質皆源于正念

  如果我們仔細看便會了解,這五種特質皆源于正念。正念是心的力量與憶念的力量——統理回憶與觀念。它是隨時能運用心的功能隨其意願,做它的主人。

  簡而言之,正念是謹慎、守紀、自製、控製與自律、狹義來說,正念是記憶的能力阿難達的這項能力已達到驚人的程度。他能立即記住一切事情,即使只聽過一次。他能正確無誤地重複佛陀的開示到六萬字,而不會遺漏任何一個音節;他能誦出一萬五千首佛陀的四句偈。

  有人能做到這種程度,聽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我們記憶會如此有限,是因爲心早已塞滿了千百件無用的事,使得我們無法掌握記憶。佛陀曾說,我們忘記事情唯一的原因是五蓋——貪欲、嗔恚、昏眠、掉悔與疑(AN 5:193),或其中之一。

  因爲阿難達是「有學」,所以能隨意放下這些障礙,並完全專注在所聽聞的事情上 。因爲他不爲自己求任何事,所以能毫不遲疑或扭曲地吸收開示,正確地整理它們,知道如何歸類,在不同的表達方式中認出共同的元素,並像自信的、熟練的戶籍人員,能在黑暗的記憶回廊中找到他的路。㈠

  從大師的口出生

  這所有因素都歸入「多聞」的特質中。在這意義下,多聞者已抛開固執,側日能容納實相的容器。他即已聽聞許多實相,這意味著她以去除自身所有的非實相。

  這種人是「從大師的口出生」,是真實的修行者,因爲他讓自己被佛陀的教法所塑造。因此,多聞者是最謙虛與最認真擁護實相的人,一切好的事都記在心裏,並根據他們來行動,他將這歸因于從老師那裏聽來的「法」,而不會說是自己的能力。這種人是真正謙虛的。

  多聞與修心的特質,被稱爲阿難達五種特別能力裏的第一種,根據記載,他的所有弟子也都博學多聞(SN14:15)。但佛陀說,在這方面很難找到和阿難達一樣的人(AN3:78)。當沙利子問阿難達,那種比庫能爲牛角婆羅樹林增添光彩時,㈡他這麼回答:

  有比庫是多聞者,他記得所聽聞的,並珍惜它們,對于那些初、中、後皆善,以及以正確方式口耳相傳完全清淨梵行的教法,這一切他都廣學多聞,謹記在心,並藉由口誦的方式讓自己熟悉,以他的心檢視,並以正見徹底洞察。他對四衆聽者說法,以完整、局部或契理契機的方式,導引他們究竟斷除潛伏的煩惱。(MN32)

  第二種特質——正念(sati)在此意味著內心保留聽到的開示,以及它們對自我探究的應用。

  第叁種特質——趣(gari),不同譯者有不同的解釋,但根據古代注釋,它是指察覺開示的內在關聯與連貫性的能力。阿難達能做到這點,因爲他非常了解相關教法的意義與重要性,以及其言外之意。因此,即使他的念誦被問題打斷,仍能從中斷處接著念誦下去。

  第四個特質——堅定(dhiti),是指他對研究工作,及記憶、念誦佛陀話語,還有隨侍佛陀,都能精進且不屈不撓地奉獻。第五也是最後一個特質,是完美的侍者,如先前所述。

  佛法司庫

  這五種特質合在一起,使阿難達在僧團中取得特殊職位「佛法司庫」(dhamma-bhandagarika,亦有「佛法守護者」之意)的資格。在政府組織裏,bhandagarika 是庫藏官——負責貯藏、保存、守護與分配國家財富者。如果庫藏官不適當、不負責任,政府的稅收就會減少,國家也會陷入破産與災難之中。如果庫藏官是精明的,國家財富就能被明智地運用,國家也會享有繁榮與太平。

  全世間之眼

  在佛陀的教說中,財富就是佛法,以及教說的弘傳、久住,特別是在佛陀般涅槃後,這些教法需要被細心地保存,以及忠實地傳遞給後代子孫。因此,佛法司庫的角色非常重要,持有的人藉由在世上完整地保存佛陀教法,就能理直氣壯地自稱爲「全世間之眼」:

  若有人想了解法,

  彼應求助于此人,

  具多聞之持法者,

  佛陀睿智之弟子。

  具多聞之持法者,

  大覺寶藏守護者,

  彼是全世間之眼,

  應禮敬具多聞者。(Thag.1030-1031)

  在選擇阿難達爲他教說的守護者時,佛陀選擇了一個人格特質完全符合這職位需求的人。藉由廣學多聞,阿難達完美地接收了四十五年來佛陀所傳的各種教法。藉由敏銳的秩序感,他能以正確的順序忠實地保存它們,並以符合佛陀本意的方式解釋其結構。藉由堅定,他一直非常努力,且弟子們在他的管教下,也都能接收完整的教法並正確地修行,然後在輾轉傳給他們的弟子。

  在佛教傳統中,佛陀的教法共有八萬四千個「法蘊」(dham-makkhandha),在一首偈之中,阿難達宣稱自己已經完全接收它們:

  從佛接收八萬二,

  再從比庫收兩千,

  共八萬四千法蘊,

  啓動佛陀之*輪。(Thag.1024)

  衆人的楷範

  因爲他在隨侍佛陀的比庫裏的關鍵地位,阿難達自然成爲首任矚目的焦點,使得他必須面對許多人。對所有親近他的人來說,他在許多方面都是楷範,包括:他清淨的行爲;他對佛陀與僧團無怨無悔的關心;他堅定的友誼;他的耐心;他隨時都准備幫助別人。

  一些潛在的沖突,只要有他在甚至不會發生,如果真的發生也會受到他的影響而緩和與解決。阿難達是個沒有敵人的人,透過他所示範的身教與言教,帶給別人強烈而深遠的影響。他身爲佛陀忠實伴侶的形象,尤其給當時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阿難達永遠都能掌握情況,就如國王對事務擁有最高超的理解力。由于他的謹慎,他因而能處理、安排佛陀和僧團的所有日常事務。透過傑出的記憶力,他能從經驗來學習,永遠不會重複同樣的錯誤,而多數人由于缺乏記憶力,總是一再地犯錯。

  因此,他很會認人,雖然只見過一次面 ,他還是能應對得當,不會讓人有受到敷衍的印象。他的慎重,自然而符合事實的情況,以致所有理性的人都會同意他。

  原注

  ㈠即使在今日的緬甸,仍然有比庫能背誦出整部大藏經,計有四十五大冊之多。

  ㈡見巴利佛典【佛陀的聖弟子傳】(1)《佛法大將沙利子.神通大師馬哈摩嘎喇那》,頁107-10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