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佛陀的侍者
樹立阿難達名聲的德行之一,是他擔任佛陀的侍者。佛陀曾說他是所有侍者中最優秀的,是曾擔任這職務的比庫衆中的第一人(AN 1,chap.14)。
如影隨形的侍者
事實上,「侍者」一詞並不足以完全表現阿難達尊者的職位。諸如「秘書」或「助理」的稱謂,都無法表現他的隨侍,以及在許多細節上輔佐世尊最親密的面向;而「仆人」一詞,則太強調附屬的涵意,而忽略組織與指導的面向,並遺漏親密的面向。
在《長老偈》裏他的叁首偈中(Thag.1041-1043),阿難達總結他在佛陀最後叁分之一人生中服侍他的方式:
二十五年我侍佛,
以敬愛行善服侍,
如影隨形不曾離。
二十五年我侍佛,
以敬愛語善服侍,
如影隨形不曾離。
二十五年我侍佛,
以敬愛意善服侍,
如影隨形不曾離。
如果從世上的文獻來看,在經常伴隨偉人的密友中,沒有任何人能和阿難達相比。長期以來,他對大師無微不至的照顧,可列舉如下:阿難達幫佛陀打水洗臉;幫他扇風;打掃他的孤邸(kuti),以及縫補他的衣服。
晚上阿難達就睡在附近,以便隨時侯傳;他陪佛陀巡視寺院(Vin.1:294)在會議之後,檢查是否有比庫遺留東西。他爲佛陀傳達訊息(Vin.2:125),並召集比庫,甚至有時是在半夜(Jat.148)。
當佛陀生病時,他爲他拿藥。有次同修比庫們忽略了一個患重病的比庫,佛陀與阿難達一起爲他清洗,並將他帶往療養處(Vin.1:301-2)。阿難達就這樣執行許多日常的工作,猶如好母親或關心的妻子一樣,妥善照顧他覺悟堂兄的身體健康。
佛陀與大衆溝通的橋梁
此外,他也是個好秘書,幫助佛陀和數千名比庫順利溝通。他和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一起,試著找出並解決團體中會出現人際關系的種種問題。例如高賞比(Kosambi)地區比庫們的爭執(AN4:341),以及疊瓦達答(Devadatta)所造成的僧團分裂(Ud.5:8;Vin.2:199ff.)。
阿難達在澄清疑慮與維持次序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經常是比庫們的中間人,安排他們會見佛陀,或將佛陀的話帶去給其它教派的成員。他不拒絕任何人,因爲他覺得自己是橋梁。而非障礙。
有好幾次,比庫們大聲喧嘩,佛陀請阿難達去了解原因。阿難達總是能完整地解釋,佛陀之後便據以采取適當的措施(MN67;Ud.3:3;Vin.4:129).這叁次中的最後一次很重要。在佛陀授意下,阿難達召集喧嘩的比庫大衆,責備他們的行爲,並遣散他們。之後,這群人就各自隱居,並努力淨化自己的心,結果在雨安居結束時,所有的人都達到叁明。㈠
于是佛陀再次召集他們,當他們來到佛陀面前時,他正安住在不動定㈡中。比庫們了解佛陀禅定的深度,便坐下來入于相同的禅定,就這樣度過當晚的前四個小時——真正「問候」聖者的適合方式。之後,阿難達起來請佛陀歡迎已到達的比庫們,但因爲他們都在不動定中,所以沒有人聽到他的話。
又過了四個小時,阿難達再次請求,回答他的依然是一片靜默。第叁次,黎明時,阿難達又起來在佛陀前面頂禮,合掌請佛陀歡迎比庫們。這時佛陀才出定,並回答阿難達:
阿難達,,如果你能了解我們的心,就會知道我們都已進入不動定中,聽不到任何話語。(Ud.3:3)
由此事可以看出,阿難達擁有堅持不懈的耐心,但也有他的限製。這件事發生後,可能促使阿難達下定決心,無論有多少工作,他仍一次次地禅修。傳統經典上提到兩次,他問佛陀適合他獨處修行的禅修主題。一次世尊告訴他,專注與五蘊(SN22:1580,另一次,則是觀六內處①(SN35:86)。
在阿難達爲別人請求佛陀的許多事中,下面的事值得一提:當耆利摩難達(Girimananda)與頗勒具那(Phagguna)比庫生病時,阿難達請世尊去探病,並爲他們說法打氣(AN10:60,6:58).此外,在給孤獨長者建議下,請佛陀在揭達林園精舍立塔的也是阿難達(Jat.479).
過去世的協調能力
以這種種方式,阿難達的表現堪稱是兼具父性與母性的熱心比庫。他在組織,協調與安排方面的能力,從前就已展示過。
在過去世的經曆之中,他曾以類似的方式輔佐過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在少數幾個提到阿難達過去世在天界與梵界的例子裏,他多扮演沙咖天帝主要的幫手與助理;特別是作天界的禦者摩多利(Matali,計有四例,Jat,31,469,535,541),或天界的工神毗首羯摩天(Vissakamma,Jat.489),或雨神缽純提(pajjunna,Jat,75),或樂神般遮翼(Pancasikha,Jat.450)。
願自我犧牲的熱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阿難達願自我犧牲。當疊瓦達答(Devadatta)放野象要殺害佛陀時,阿難達奮不顧身地擋在佛陀身前,甯可犧牲自己也不願佛陀被殺或受傷。佛陀叁次請他回來,他都不從。只有當世尊以神通力移開他時,才使他打消犧牲念頭(Jat.533).
阿難達的這個舉動,讓他的名聲更加遠播。佛陀告訴其它比庫,阿難達在過去世就已有個四次犧牲自己的意願。在遙遠過去世身爲在菩薩身邊的動物——天鵝(Jat.502,533,534)或羚羊(Jat.501),當時菩薩被困在陷阱裏。
在另一個例子中,菩薩先爲猴子母親犧牲自己,然後是阿難達(Jat.2220)。在其它叁個記載的例子,阿難達在他都前世中,透過細心與技巧拯菩薩的生命。
這些故事凸顯了阿難達的美德,以及他和佛陀之間由來已久的關系。
原注
㈠「叁明」即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㈡不動定(Anenja-samadhi)。注釋書:這是通往阿拉漢果的禅定,建立在第四禅與無色定上。
譯注
①六內處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